新课改是注重高中物理基础教学的重要途径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yd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高中物理基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做为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的,强调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实现课程目标,为学生终生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因此,根据科学素养的内涵以及物理学科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所起的作用,我认为高中物理基础是指基本的物理知识、学科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想,它们是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发展、个性形成以及后续学习的基本条件,在物理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应该强调的是,物理基础是包括物理知识在内的多个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如果没有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学科方法),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
  原因“的观点还将统治多少年;如果法拉弟没有“磁转变为电”的光辉思想的驱动和为之奋斗整整
  十年的艰辛劳动,第一台发电机不知何时诞生;如果没有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说不定至今
  还隐藏在茫茫的宇宙中!
  
  二、如何夯实基础
  
  1、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夯实基础的前提条件
  要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者,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
  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和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教学必须由教师中心、重传授、
  重结果向学生中心、重发展、重过程转变。
  ①重“教”向重“学”转变
  现实物理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新 科 教课程改革NewS.E.绕教师转,学生的“学“是配合
  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放在支配者的地位。这种“教”的恶果之一是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自主性渐渐丧失,最终必然是“启而不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也就顺理成章了。所谓重学,是指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的获得、科学态度的形成、学科思想和精神领悟等重点是通过学生自己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来实现的。因此,夯实基础必须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②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是目前物理教学的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物理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掌握物理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物理知识和规律,又发展了学科能力,从而也就夯实了基础。
  教学中忽视学生知识的发生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以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结果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对学生夯实基础是十分有害的。另外学生对“概括→应用“这个基本环节需要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但有的教师一开始就做“高考题”,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显然,这种欲速而不达的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无助于物理基础的夯实。学生经历这个由感知到概括的认识过程,既掌握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库仑定律、场强定义式与点电荷的场强公式之间的关系),又学习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物理学科能力(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提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把物理问题分成了各种类型,讲解某一类型问题时,提出一套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把问题分门别类,归纳出问题的共同特征,这种做法本身是无可非议。但应该指出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套用解决问题的类型,其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在理解情况下的迁移,后者是在不理解情况下的模仿,前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分析”,注重的是思维过程,后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识记”,注重是“现成结论”,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前者,避免后者。
  2、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夯实基础的根本保证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目前,一提起怎样学习物理,许多学生就会想到“看物理书”、“做物理题”、“翻充塞书包里的各种教辅资料”,并在“一周一测”和“月考”、“季考”等各种考试中摸爬滚打等等,这种深深打下应试烙印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
  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主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学习、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能动性得到提升,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另外,有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既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又是学生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
   因此,如果没有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就不可能打下良好的物理基础,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也必将落空。
  3、科学探究是夯实基础的主要途径
  如前所述,高中物理的“基础“不仅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拓展到包括学科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体现科学素养的更高层次的要素,那么,那种单靠高强度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消耗战来夯实基础已是天方夜谭,正如用人肉盾牌赢得现代战争一样。从学生角度来看,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由于物理基础的内涵跟科学探究要素的作用和意义相融合,因此,我们认为,科学探究是夯实基础的主要途径。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全过程,不仅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及相关知识,而且学习、归纳、推理、猜测、理想化等处理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不仅会对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体会到为什么牛顿的科学成就对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而这些才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科学素养的形成、终生的发展真正的起促进作用,哪里是题海战术所能企及的?!
  (作者地址:锡林浩特六中,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其他文献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扬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逐步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勇敢地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只求形式、不要实效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但有碍于新课程的实施,无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而且还会把教学改革引向歧路,降低教学质量,丢失教学效果。从笔者所听的公开课、示范课和其他课看,只求形式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了分组的分组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课
期刊
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经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而逐步形成的学习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    1、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是看作20
期刊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讨论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时强调“教学
期刊
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1、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改变了以前片面强调 “社会本位”、“知识本位”底价值取向底局限性,提出了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了社会、个体以及自然的有机结合,更加关注的是人的终身发展。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应该在哪里呢?我认为“问题要创新”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传统的课堂教育训练出千篇一律的常规思维模式,浅层的模仿代替了理性的思考,因此数学的教与学正一步步走向绝境。定势
期刊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而幼儿在游戏时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  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去展示游戏自己的舞台呢?以下几点我想可以供教师们去参考学习。    一、在幼儿游戏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
期刊
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关键,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一支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学生工作虽不能囊括学校的全部工作,但却说明了班主任工作在整个学校中的重要性。     一、班主任自身要练好“内功”     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
期刊
“意境深远”是考场作文的高境界,那么,高考作文怎样才能做到“意境深远”呢?    一、注重画面的诗意美    要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例如,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描述了三幅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孩子们在屋中盼月。二是在庭中望月。三是到河岸边寻月。在这宁静甜美的形象画面中透露出孩子们真挚、纯洁、天真而富有幻想的情趣,表达出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