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湖数据中心自然水源+热管节能案例

来源 :洁净与空调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水冷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的实验测试数据,采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对效能-传热单元法进行修正,建立了水冷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的逐时传热模型,并验证其正确性。其次,综合考虑环境参数、机房内服务器散热特征及制冷系统各部件的换热特征对系统能耗的影响,建立利用湖水源的水冷多联分离式热管系统的能耗模型,通过能耗分析确定系统最佳的送风温度和冷水供水温度的设定值,同时,对该系统相对传统数据机房空调系统的节能率进行了对比分析。
其他文献
空调系统占据了数据中心近40%的能耗,是影响数据中心PUE值的关键因素,节能降耗成为各大数据中心在规划初期重点考虑因素之一。利用自然冷源提高能效比的蒸发冷却方案以其节能性和高适用性,在国内多个大型数据中心得以示范应用。但目前的蒸发冷却设备,其控制逻辑较为传统,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控制逻辑进行分析,总结了在综合考虑在不同气候下如何实现最优控制的节能控制模式,在满足机房冷量需求的条件下能够综合节能降耗,同
期刊
伴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数据中心建设的速度在空前增加。高速发展的背后是能源的巨大需求,而空调系统能耗是数据中心最主要的耗能部分之一,制冷空调行业需要针对数据中心冷却工作特点提出新方案。本论文所研究的数据中心机房新型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利用室外环境中的干空气能与低温空气,使空调系统在全年有充分的时间使用自然冷却的方式为数据中心供冷,进而实现数据中心空调系统全年运行
学位
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将IT器件的产热散发到室外环境中去要经过多级传热,本文采用(火积)与温差的方法对多级传热进行分析,结论如下:数据中心冷却为在一定温差ΔT驱动下利用载体将芯片散发的热量搬运到室外的过程,过程中存在着热量采集/传热温差ΔT1损失以及冷源系统排热温差ΔT2损失;通过减小芯片散热损失,降低气流掺混损失与换热器损失,降低总传热温差ΔT,实现空调系统充分利用自然冷源,运行在完全自然冷却区;当空
期刊
为了研究数据中心间接蒸发冷却器二/一次风量比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搭建了数据中心用板翅式间接蒸发冷却试验台,并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干模式下,机组风量比从0.8逐渐增至1.8的过程中,冷却器换热效率提升明显,3种工况下的最佳换热效率分别为59.6%,55.4%,54.2%,最佳二/一次风量比为1.5;湿模式下,随着二/一次风量比的逐渐增大,一次空气的出风温度逐渐降低,换热效率显著提高。在乌鲁木齐
期刊
近年来,热管背板广泛应用于高密度机柜,但实际应用效果与理论值相差较大。针对冷源、换热器的选择以及系统失衡、实际制冷量低等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优化热管背板系统各部分的选型以提高热管背板系统的整体能效。采用合理的管线布置、热管背板并联数量控制、阀门控制等措施以降低热管背板冷媒分配不均、水力失衡的问题。把控设计源头,提升热管背板空调系统的设计质量和应用性能。
期刊
设计制作了一台应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样机,并根据数据中心设计规范,使用适合数据中心机房的机组运行模式,对机组在各工况下的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拟合分析了该机组在全工况下的运行情况,讨论了间接蒸发冷却复合机械制冷的运行模式,结合北京及贵阳、乌鲁木齐、广州、武汉5个典型城市的气候情况,分析计算该机组在以上城市的全年运行能耗比AEER,并与带干冷器的水冷螺杆机组以及自然冷却风冷螺杆机组进行经济性对比
期刊
利用自然冷源与机械制冷系统进行复合制冷是实现数据中心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自然冷源的利用具有地域适应性。本文以实际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优化项目为例,研究了热管式间接蒸发冷却预冷系统在湿热气候下的适用性和节能潜力。作者首先根据传热机理建立预冷系统传热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然后搭建模拟平台进行适用性和节能潜力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在热湿地区具有较好适用性,全年有超过90%的时间可实现部分预冷,其中减少7
期刊
间接蒸发冷却技术以支持快速交付、分期部署、高能效水平等优势特点,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数据中心项目。但应用过程中,仍需面对建筑外立面耦合、直膨式(DX)补冷比例高低与IT设备容量产出强相关、连续制冷实现、换热芯体结垢和结露等设计、建造、运营维度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期刊
<正>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以下简称《扩内需纲要》),战略性规划部署了未来一段时间扩内需的目标、方向和路径。立足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新发展阶段,扩内需不但是疫后经济全面复苏的关键主线,也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引擎力量。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循环的“润滑剂”,在支持扩大需求规模、引导需求结构调整等领域持续发挥服务支持作用的同
期刊
高性能生物传感对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诊疗至关重要。降低重大疾病和重大传染病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早诊治是唯一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早期疾病标志物含量极低,且一种疾病标志物会与多种疾病相关联,因此,开发一种高灵敏度、高通量和低成本的疾病标志物检测平台对于重大疾病和重大传染病的早期诊断、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发了一种集成氧化石墨烯量子点(GOQDs)纳米材料的免疫荧光微流控生物传感芯片,并对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