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桢结构就是一首诗的身体:砂丁诗歌印象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ysj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诸多90后诗人将写作向度聚焦在神性的殿堂或是象征的森林不同,砂丁着力构造一种专属其身的叙事结构,用他自己的话说,结构就是一首诗的身体。像《凤凰岭》等作品那般整饬、均齐的视觉结构,不由让人缅想起孙大雨的《自己的写照》等名篇。诗人惯于将大量蒙茸的事态意象融入话语空间,让生活的琐碎汁液流进缪斯的体内,其诗歌结构仿若隐形的血管网络,把外物的节奏纳入文本的秩序里,使芜杂的要素在透彻的语词间得以化解,并趋向于内部的平衡,而诗人与当下历史和既往经验的脉络联系也牵涉而出。
  从中国的南方到北方,地理迁徙中获得的观景体验和人文思考,使砂丁可以较为顺利地突破巨大时代中的个体失语感,也令他的叙事有了稳定可靠的素材资源。一般而言,观察风景的人往往都存有几件柄谷行人言及的“装置”,而砂丁的装置或许正是他对现代文学语境中那一代“革命青年”的精神投合,为此他充分调动着历史想象力,从眼前的风景神游至“远方”那代人敏感而热忱的内心景观,不断想象和渲染着“城市小知识分子”的精神空间,让日常经验产生多层次的心灵回响。如《平静的生活》一诗所写,朴素的自然物象赋予“进步青年”以神性的光辉,然而它又与青年人忧郁、躁动、兴奋、怀疑的内心纠结形成了悖论式的对照,诗歌的意义结构向立体延伸。
  再看《北京西郊的细细烟景——给一位海员》,捡柴火的人、登山者、父亲拉着女儿吹口哨的场景快速闪现在抒情者眼前,诸多事态化的意象密集陈列,没有产生任何缭乱之感。相反地,物象经由诗人貌似冷态的叙事组织,各自以其本来的面相呈现,出人意料地获得带有整体性的、氤氲着静谧气息的效果。砂丁擅长在文本的结尾修正诗歌的意义结构,使意义得到超验的提升,这首诗也是如此。在人群普遍下山的时刻,“逆行者”那倔强的脚步如同“入海的舟音”。此刻,诗人笔下的历史既涵盖其生存现实,也勾连起他文化记忆与精神理念中的吉光片羽,维系着他对精神存在感的承担与言说,以及对某种理念的敬畏与企慕。在《牛羊下来》一诗中,诗人继续熟稔使用简净的字词和素朴的意象,海边的诸多纷乱事态不断向一个中心敛聚,而鲸、天然水彩、祭海的人、五花马在结尾的涌现,使诗歌瞬间超逸出日常经验的困束,意义结构产生飞跃式的推进感。可以说,真实的事态印证了诗人的肉身存在,而相對自足的意义结构则为他提供了营造个人化精神空间的可能。
  卢 桢 1980年生,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研究。曾在香港浸会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访问学者。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五十余种海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四部,承担国家社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其他文献
臧 北 原名高超,1976年出生,江苏人,写作诗歌,兼及小说、随笔,有作品散见于报刊。湖山社成员。  吃早餐  出门之前,大神马姚尔在早晨的阳光里摊开肥厚柔软的手掌,阿波罗一下子就看出来,有一道掌纹变得不可捉摸起来。“大神马姚尔啊,”阿波罗说,“你有一道掌纹我看不明白了,我不知道它要说明什么。”  “是哪一道掌纹呢?”大神马姚尔问。  “就是从水星丘边缘开始向木星丘延伸的那道。我记得昨天还不是这个
期刊
我能记住的,远比忘记的多得多  有一些如墨块,遇上水才能磨碎洇开  行走于丛林,前后枝繁叶茂  身边脚下,总如洪水肆虐过后的河滩  孤独人眼里的稀疏,以及杂乱无章的脚步  过去和未来之间,无论怎样的奔跑  其实都是静止,生活  只是把心中的想象扑打成记忆  揉成尘埃,抛于风中  坐在岸边,一阵晕眩  匆匆的流水,天地间唯一的真实  忽略田野看远山  许多人走在黄昏里,回家或远行  想不起,这是哪一
期刊
朝阴的时候,后背  海一般的阳光  飞鸟巨大的翅膀下,居住  大地的火焰和人世间的自由  潮湿,簇拥内心的嫩芽  我们从不缺少坚硬的外壳,柔软  常在烈日下干枯  疼痛早在欲望中死去,无葬身之地  可以熟悉,可以学会与黑暗相处  喜阴喜暗之后,自己就是光  不担心失去,阳光将会到来  逆光时,总看不远  无法注视自己的影子  在那里,有白天里如夢的夜晚  坐在宁静之上,清醒如初
期刊
秋風再也搬动不了什么  石头仍旧在原野。溪水虽缓慢了很多  但仍流向远方  远方多么未知  又是多么的虚无  秋风里,我身体的叶片  已经落光  和身旁的山毛榉毫无二致  即便秋风再猛一些  “我们也不愿主动放弃人间的悲欢”  如果有谁经过这里  请留下来,我们一起面对苍白的落日  给秋天最盛大的挽留
期刊
→ 吴祖丽 江苏金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作品刊于《作家》《长江文艺》《清明》《雨花》《福建文学》《鸭绿江》《散文·海外版》等。出版散文集《花要开了》。  1  曲静拎着行李箱上船坐下。船很小,是那种木质装饰的游艇,十来个座位坐着七八个人。有人低声说,前面那个,就是我们要去的岛吧。她侧身望去,远处湖上一笔绿影,夕阳洒下金色的光芒,四周有淡淡的雾气萦绕,某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仿佛疼痛般在
期刊
→ 车海朋 广西百色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刊于《广西文学》《青年作家》《湖南文学》《作品》等杂志。2018年3月被组织选派为某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  一  桂西地区,驮娘江流域遍布壮族村,八芒村即是一个。跟其他村别无二致,八芒村口也建了个窄窄的候车亭,那亭大概不大使用,有些荒凉,茅草探头探脑长进亭里来。经过一上午的颠簸,我们乘坐的面包车终于驶入村口,日头当空,路上无人,只亭里有个妇人,穿着男装
期刊
昨天晚上一只蚊子在耳边整夜嗡鸣  时而盘旋,时而俯冲  有时则是突然攀升  尽管它一次次在我的手掌下逃脱  但稍显迟缓的反应让我相信  在我笔下的文字  獲得某种“晚期风格”之前  蚊子已经率先进入它必然的晚年  从浅浅的睡梦中,我一次次被惊醒  像那些突然到来的空难  让我反复抓住你  和一个动词一起练习跳伞  我几乎怀疑这就是昨天早晨把守在厕所门把手上  比门卫更忠诚的那只长脚蚊  或者雪白的
期刊
看见在山间捡柴火的人。  不是捡,是在严冷中挥砍  一种无名的静立,肃穆而  耗尽,四处的声光都被  小小的山谷收纳在枯枝和  人工寺庙天然叠合的屏障里。  夕光渐晚了,登山者绕开大路  从旁的石阶上,一步一步  向山顶空置的楼台走去。  参差的人上来,年轻父亲  拉着女儿,对着冷空气里  落单的麻雀吹口哨。突然它们  从泥土和藤葛的丛笼里  啸聚起来,在山坳里  发出扑簌扑簌、仿佛不会  终止的
期刊
我从来没有嗅到过  他发汗的身体里  后悔、潮湿的气味。  很年轻的,男人们  回来,黄昏时  院子里干草堆上的  木屑,薄薄一层  铺在他们金色  羽毛般光洁的  躯干上。早晨  出门的时候  已经扬起了  一些尘土,在  太阳光里,几乎是  全新的,柴火稼穑里  挠人的忧愁,好像  没那么紧,发出  小鹿般撒欢儿、漫不  经心的叫声。在  林地边缘,虹色的  霓霞那样轻缓地  覆在他的身上。 
期刊
安静,慢慢长成的黑蘑菇  苇草上,蝴蝶晾晒着单衣  捡石头的人,三三两两到了河的对岸  他们之间  有我曾经认识的人  他们留在此岸的影子,被一只蚂蚁  扛着其中的一小块  慢腾腾地拐进一道裂缝  时日尚早  我还有足够的时间  打听彼岸的事情  ——临河静静地流淌  它似乎没有倦怠和困頓  我和一棵山毛榉,以及悬空的鹊巢  此刻,感觉不到  荒凉和寂寞  但两个到水底看石头的人  至今还没有浮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