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明”来访时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s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与几位摄影者一同游访了西部藏区。在欣然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浓厚的本色习俗和纯朴民风同时,也不无遗憾地发现了一些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而最深的震惊与失望,却是来自一些所谓的现代都市人群身上的陋习。以往我们总过于习惯把“文明”的荣冠心安理得地加冕到自己的头上。从一些小事就可以看出:一群汉人来到了藏地。藏民大都口默持咒,净念相继;汉人自认口齿伶俐,脑瓜诡灵,四处吆五喝六,散心杂语——在饭店、宾馆里,对服务生吹毛求疵,服务上的丁点疏漏,遂招惹他们受不得;可当面对着高大野捍的藏民,同样是他们却又担心起自己委琐的目光无论落到哪儿,都会惹触到人家的“燃点”。还有人肆无忌惮跑到那些搞法事活动的场地大声嬉耍,一副自认为的优越相!比较之下,那些前来的大鼻子们,个个倒都一脸谦谨,夹尾巴做人的样子。
  常理说,一指指人时,必有三指无情地回给自己。所以,我宁愿背负“五十笑百步”的尴尬,连带着苛刻反省自己行为深处的藏污纳垢,就算迎受着读者最为激烈的责讽与嘲骂,也要把它揭以示众,拔出一直扎在我们享誉多年的“文明”之身的令人耳目不悦、心神不宁的芒刺。
  图1。一位朝圣的藏民正在深山里冒雪长途跋涉,行叩“等身长头”(即从家出发,一直磕向几十、几百公里甚至更为遥远的朝圣目的地。每向前扑磕一个“头”的长度应该正好等于自己的身长)。我们的车在途中正巧碰上她。一向患有“猎物”狂喜综合症的我们,疯野似地冲了上去,进行360度围堵式抢拍。当时大家所持的镜头长短不一,谁又都不肯为谁留出余地,一时间相互怒责的声音空响于旷野。这一切的嘈杂却并未扰乱了这位神定“三摩地”的信徒,使她不满地停下来,她仍在“身——口——意”的顶礼——匍倒——起立,动作依然分解得有节有序……
  得到自己想要的之后,大家心满意足地纷纷离开,回想一下:我们声势浩大地齐冲上前,没有一句问候、征求;离开时,更没有一句再见、致意,这也许就是当今最为实用的处事哲学——眼里只有不可不攀取的目标,没有对不对得起的人、事。本来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执着而冲动、争取,没有丝毫恶意。但我记得当时身处那样的环境里,有一种再清晰不过的难受滋味,于是再也按不下轻松的快门了,那些名正言顺的理由——纪实、创作?!根本无法令我心安、手从,我看到了自己在这位苦难修行人面前的隐隐触犯,那是一种自以为看不见的优越感的出现。
  回到车上一个人对我讲:这人(指那位磕头的信徒)偷懒!听到这样逆向的看法我自然迷惑不解。他颇为自信地说:假如不下雪,她这头一个一个地得磕到哪辈子才能磕完?!雪天里磕多省事儿,一个头,猛一扑,能出溜出去两个半的身长还多呢……。其实类似这样的“思维乐趣”,在当今社会乃至世界发达地区,实在太普遍太正常了,处处可见这路“高人”——话里字字放光、理中头头是道,可有一处好像早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心性从根儿上就开始坏掉了。
  图2。当我举着相机正犹豫镜中的构图完美时,突然看到老妇正挥凳驱赶我和她那毫不掩饰的厌怒表情,这倒决定了我果断地按下快门。权当这张照是藏区对来访者的民意测试图,我的自我德行的反思录。短短的日子里,我曾看到很多类似的情景:有摄影者承诺一定寄回照片(真?假?)后才欣然配合被拍的;有声色厉吼制止摄影者拍照的;有被强拍之下捂脸痛苦抵抗或无奈掉头躲闪的;还有强扭不过勉强应付被拍和被摄后要钱勒令补偿的……


  那两天我总在臆造一个梦景, 假如有一天经济条件允许了,藏民们手头宽裕后也一人一相机仨相机的,冲进梦寐已久的北京城,见谁都新鲜——嘿!北京人!顶着鼻子拍一张;快看!那还一个,强“摁”住他,别动!再来一张……
  阿根廷女摄影家伊娃·鲁宾斯坦(EVA RUBINSTEIN),曾有一句话令我至今印象颇深:如果你要求对方能接受伤害,却不容许自己受伤害,那你就无权做这件事,那摄影就只能有一种偷窥的乐趣、一种无意义的权力运用、侵犯他人隐私。她在街上拍一名卧街酣睡的黑人女子,明知道那长像蛮顸的女人可能会突然醒来,发脾气,吼骂她,甚至向她进行人身攻击。可伊娃还是冒了险,凑近跪下来,心态虔诚地静静拍摄,好象已决定全部交由对方裁决似的。“因为我必须下跪。”伊娃执拗地说。所以那张低角度,平视得来的照片里,充满善性的平静。
  虽说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但对一个地区进行过度的旅游化开发。一方面势必使得本地区的知名度逐步加强,另一面则是当地习俗的本色程度的淡淡渐失(如普遍存在的旅游地现象:由原先对祖辈传统仪轨的严格行事变成争悦于游客的简化、廉价的演出)。这个时代大家都在高喊“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句美丽口号,但它很可能于伤心的事实中无形地沦为空泛与谬行。正如“香格里拉”(灵魂寄栖地)、“香巴拉(神仙居住地)”这样的文化旅游“高烧”,受到现代都市习风的“感染”。目前在全球“旅游热”的文化策动下,少数民族的栖身地所面临的同化、破坏等严重的危机,不能不说和一些摄影师和地理人的采风热情有或多或少的关连吧。
  如果从人性平等的道义上讲,掌握着现代文明的都市人能够倾力相携这些民族地区的,无非是凭借先进之识,共同撑起地域本色的强大(非狭隘民族区域壁垒)。目前很多地方出现高势对低势一味地利己、无度的“淘金”,以巧舌如簧的“智力”去熏染、教使当地族民图一时微利,进行自我“换血”、“卖肾”。我们不该把自己惯用的那一套物质至上的价值习惯去影响、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说到改变,目前我们这种都市现代人的迷失而苍白的心态,似乎真该到了被涤清和唤醒的时候了。
  
其他文献
编辑手记:  浙江省的丽水市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南方小城。这里不仅有青翠的竹林和清冽的山间小溪,更是有名的摄影之乡;从这里不仅走出了众多的著名摄影家,更有广泛的群众摄影基础,可以说摄影已经成为丽水市最普及的群众文化活动。2003年10月12日至15日,第十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评选就在这个美丽而热爱摄影的南方小城举行。    评委点评   简庆福:我觉得《饥饿的奥特》得金奖没有道理,当然这里有十一个
期刊
从水乡的古屋、石桥、小街中,我看到了她蕴涵的厚重历史文化的积淀,从远古流淌至今的小河流水声中,我听到了水乡文明似一曲古乐,起伏跌宕。  拍摄中我力求用简洁的画面语言来表现我对江南水乡的感受,使每一张底片定格一段“音符”,运用色彩、构图、从场景到局部,记录着江南水乡,诉说从古到今的故事。  2003年在北京《大众影廊》的展出作品中,几乎没有人物的画面,多以景物来表现水乡历史的积淀与人文和民俗的繁衍,
期刊
为了配合2003年第8期的数码相机专题,我们在当时刊发了一个“征稿启事”,此后,这个Email邮箱的收信速度便大大减慢了。至今我们共收到1000余幅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作品,可见数码相机已经为大量的摄影爱好者所接受了。由于版面有限,我们只能忍痛遴选出几幅作品,这些作者将获得《大众摄影》杂志和纪念品。不过未能获得礼品的读者也不要失望,相信2004年我们将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读者共享数码摄影的乐趣。
期刊
你为什么要学摄影?学会摄影干什么?摄影有什么用?不少影友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还真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得清的。下面的六篇文章,从“用”的角度回答了以上的提问。    我以摄影慰英魂  陕西 龙剑辉    有时候,摄影爱好者硬是要发挥大作用呢!  8年前,我在陕西省凤县坪坎乡工作,认识了乡党委书记田建国。田是个十分清廉的干部,做过很多好事,但不幸于1999年3月4日在扑救山林火灾时壮烈牺牲。安葬英雄的
期刊
黄河绝恋 周励 摄  一个少数民族的女子身着美丽的民族服装,坐在巨大的岩石上,咆哮澎湃的黄河在她身后奔涌。人与景组合成一幅鲜明的民族风情画。此作的不足之处是:人物显得呆板,还有曝光过度造成的黄河水、浪花色彩和质感上的损失。另外,标题黄河绝恋有点牵强。    窥 张勇 摄  透过钢管拍摄另一头的劳动场面,这样就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观看通道,既具有现场特征,又有明显的空间深度。可见作者善于思考、敢于实
期刊
本期演兵场的主题是拍摄昆虫,昆虫的体积大多较为纤小,部分昆虫又非常敏感,所以昆虫的题材并不容易拍摄。拍摄昆虫最常使用的设备是长焦镜头和微距镜头,拍摄的技术难度主要在于景深的控制和瞬间的把握。  本期演兵场收到了不少作品,可见昆虫是影友们乐于拍摄的题材之一。但从来稿中我们还发现一些问题:第一,要抓住题材特点。既然是摄影创作,就应该去拍摄昆虫美丽的身姿或有趣的瞬间,而不是去拍摄让人看了反胃的画面;第二
期刊
经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党组批准,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2年12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这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中国摄影界自1991年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  在这11年间,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摄影界也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出作品、出理论、出人才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来自全国各
期刊
文化典籍是人类精神的浓缩,是世代文明传承的桥梁。浩翰的史书文库闪耀着人类不灭的思想光辉,铺陈出历史盛衰兴亡的宏篇长卷。  我们满怀感激之情,沐浴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走进“读图”这个动荡浮躁也更多姿多彩的新时代。曾经以文字诉说的历史,演变成为图文互为关照的历史。图像将把一个更真实生动、可感可现的现实传递给未来。  这几乎是一个真理,勿用置疑。但新近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让人不得不一而再地惊回首。  
期刊
1、摄影版权意识日渐增强  1月,新疆摄影师拍摄的一张反映西部沙漠风光的照片《翰海行》被广东一家公司以22.8万元的高价独家买断了照片的使用权,创下了目前国内收购单张照片独家版权之最。  2月,上海摄影家陈志民状告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著作权侵权官司胜诉,被告赔偿陈志民7000元并登报道歉。  南京某摄影公司擅自将一美籍华裔小姑娘的照片制作成灯箱广告和企业宣传广告,肖像被侵权者将其告到法院并索赔20
期刊
江苏省无锡市老年摄影协会成立迄今15周年,现有会员60余名。为了艺术追求,他们不顾年迈,身体力行,不畏寒暑,不计险远。他们的足迹踏遍神州大地。  老年人开展摄影创作活动,已蔚然成风,影展、影赛,他们踊跃参与不甘落后,入选获奖,榜上争艳;名列前茅,已不足为怪。偶亦出境采风,访欧、美、韩、日、俄诸国,摄取海外“营养”,充实作品素材,其旅途颠簸酸甜苦辣的经历,佳话频传。老有所为,壮心不已,可谓夕阳灿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