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再灌流后大鼠大脑皮质微血管密度的体视学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脑缺血再灌流后大鼠大脑皮质微血管的变化,采用24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与缺血再灌流后6h、12 h和24 h组.以碱性磷酸酶法显示微血管,体视学方法测算大鼠海马、齿状回及顶叶皮质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流后大鼠大脑海马、齿状回及顶叶皮质微血管的长度密度(Lv)、表面积密度(Sv)、体积密度(Vv)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在再灌流后6、12 h.与对照组相比,Sv在6、12、24 h持续下降(P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检测人血浆DNA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方法.方法 以肺癌细胞株NCI-H460作为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样本,传统酚/氯仿法提取细胞D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后以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在近视眼的患病率约为5.0%~10.0%,在高度近视眼可达40.7%[1],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
由于耐药性的产生和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恶性肿瘤的化疗效果一直不满意。为了寻找新的、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人们对肿瘤细胞的代谢异常作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组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类少见的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多克隆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nicentric CD,UCD)临床过程呈惰性,一般通过
《鲁峰医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整理的400种古籍之一.历代文献关于鲁峰及《鲁峰医案》笔触甚少,笔者在校注整理该书的过程中,对鲁氏生
《太素》卷第二十五《五藏热病》:“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食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项痛貞貞澹澹.”[1]532肾热病是由邪入肾脏而引发的热性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抑郁模型大鼠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研究益肾调气法中药颐脑解郁方治疗脑出血后抑郁的机理。方法以旷场法(open-field)进行行为学评分,选择得
目的 确定紫苏方的最佳药物制备物形式,并对如何创制优质药物作出解答.方法 运用所建立的HPLC-PDA法,在酸性和碱性系统下测定紫苏方不同药物制备物形式中有效指标性成分黄芩
目的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对肝癌(HCC)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冷循环RFA治疗前,治疗后1、4、7和12个月后外周血Treg的变化。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与正常大鼠在数量及生物学活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雄性SD大鼠按60 mg/kg腹腔快速注射1%STZ的枸椽酸缓冲液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密度梯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