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河岸边的博物馆街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chiren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博物馆,濠河两岸的街道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城市商业街的特色来。
  
  关键词:南通
  城抱水
  夜游 博物馆
  
  “长江入海口有两座城市,一是上海,另一座便是咱们南通。当地人形容南通是龙的左眼,上海是右眼。”
  我们随船荡去,岸右边的环城北路不知从哪开始变成了环城西路,灯火辉煌的街道,人头攒动,唯独清静点的就是沿岸诸多博物馆所在地,那是文化场所,就连夜晚灯光的布置也显得温文尔雅,主体有些轮廓光,映在濠河水面只是些扭扭曲曲的线条,不像通体透明的商场,耀眼的光斑在水面上变幻不定,摇摇晃晃地映在水边恋人身上,远看以为他们在跳舞。也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博物馆,濠河两岸的街道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城市商业街的特色来。
  环城西路1号,南通风筝博物馆就坐落于此。我不知道选址者最初的动意,但“1号”在这条博物馆街上颇具意义。“南鹞北鸢” 通指我国风筝的两大流派,“鹞”即南通的板鹞风筝,是南派风筝的代表。自古以来,南通人即以放飞能奏乐的风筝而自豪,我对南通的最初记忆也是板鹞风筝,事实上,这种风筝早已成了南通的名片,直到如今,南通风筝依然是江南一绝。绝在哪儿?走进博物馆便通晓了其中的奥秘。
  在博物馆品种繁多的南通风筝中,主角自然是哨口风筝,无论是六星、七星、九星……板鹞,制作上均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排列在身上的哨口,小的仅有黄豆粒大,而大的却像一个坛子。别小看了这些腹中空空的哨口,其加工的复杂性和精湛程度应当珍其为艺术品。起初我不敢相信挂着180个哨口的风筝如何飞上天去,听了讲解知道,即使是特大哨口,由特种葫芦加工而成后,最多才有几十克重。如果用它来装水,至少可以装60kg。”在一个风筝的身上有两段很有意思的小楷行书,道出了南通板鹞风筝的精髓:“风筝本是借风之力自鸣之古筝也,远无声者形再美也似哑女升空,怎比百音齐鸣,似仙乐震耳,妙趣万千”;另一段是:“自雕、自扎,自绘、自书;非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感天地造化之南派风筝也。”
  从风筝博物馆出来过文化宫桥便见到一所老式房屋,门牌:“沈寿艺术馆”。信步走入,一幅幅精美的刺绣立刻吸引住我,真是不知道我踏进了苏绣大师的纪念馆。馆址就是沈寿当年在此传习苏绣的中国第一座刺绣学校“南通县立女红传习所”。从一组组照片和生平介绍中可以清晰地了解这位出自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家里的闺秀不同凡响的刺绣生涯。这位原名沈雪芝的苏女,凭着常年刻苦的专研,在慈禧太后70寿辰之时,用精巧的双手刺绣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寿屏进献,慈禧见到,称为绝世神品,大加赞赏,并亲笔书写了“寿”,“福”,两字,分赠于她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雪芝更名为“沈寿”。
  接下来我还去了珠算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也不知逛了多久、走了多远,在一个叫在濠东绿苑的边角处,走进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
  据说这是南通第一家民营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很多流失在民间的传统蓝印花布制品,其中还有明清时期的。除了收旧藏古,馆主人还根据多年印染经验,开发研制了一批“蓝艺”现代装饰工艺品,并多次参加了全图工艺美术展览。最让我满意的是在这里买到了原汁原味的蓝印花服饰,也算是在环城路艺术熏陶的最后收获吧。
其他文献
上周六单位组织去山西长治滑雪,一大早7点钟起床,我很久没有这么早起过床了。感觉很受了些委屈,为什么不能8点走呢?洗洗脸,走到半路同事打电话催,老远看见单位门口大巴启动了,连忙高举双臂狂呼狂奔:“哎,人在呢!人在呢!!”  上了车只能坐最后一排了,口袋里掏出一条夹心饼干,边吃边看前两排几个人打扑克牌,并摇头拒绝加入他们。长久以来对这种游戏不感兴趣,只依稀知道一点规则。上了高速公路,穿行在绵绵太行的崇
食时之前的劳作    起床推开大门,四周一片黑暗,天空仍繁星点点,楼下,余世华家厨房昏暗的灯光映射在院坝中,如一滩光亮醒目的水幕,一团团白色的烟雾从厨房的大门中涌了出来,轻盈缭绕,很快,便被黑暗所吞没。小心翼翼从石台阶走下来,厨房里,余家的主妇们——余世华的爱人与他儿子的媳妇,早已忙碌开了,灶膛中柴火熊熊,灶上,一口大锅烧着余家一家老小今天起床洗漱需用的开水,余家的掌门人——余世华,正用一把木勺子
民以食为天,鲜为食之天。全社会都讲究吃,要属当下的中国。餐桌上海洋生鲜食品的新鲜度高,就非荣成莫属了。  荣成受到上天的恩宠,拥有北纬36度至37度之间的纯净海域,临近黄海、渤海、东海三大渔场。由于荣成海洋性气候特征突出,四季分明,空气湿润,冬少严寒,夏无酷暑。近海因黄海沿岸流与黄海暖流交汇,形成流速较缓之岸流,海水表层温度变幅小,为海洋生物产卵洄游越冬之佳所。  中国首个“海洋食品名城”  上世
千灯,一个温暖而喜庆的名字。  想象中,江南水乡,千盏渔火,一定是类似于今天的沿海“开渔节”,热烈,热闹,而不似张继的《枫桥夜泊》那般孤清而寂寞。  又设想,古镇上的大红灯笼,千余盏齐齐点燃,那一定是昆曲集会才有的盛况吧——会不会像虎丘曲会或荷花荡观戏那样,千船云集,笙歌永夜,昆腔的水磨调,余音袅袅,绕梁不绝……  千灯,还是昆曲的故乡。   去了,我才知道:千灯的原名“千墩”, 后易名“茜墩”。
几场秋雨,故乡那漫山遍野的小蒜疯了似地长起来。  你看,那路边、渠旁、原野上、空地里……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精神抖擞地在秋风中摇曳。  小蒜,在我眼里,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植物。也许是乡情的缘故吧,甚至我觉得它有些神奇——无需耕种,无需栽培,更无需照管,只要有土壤的地方,它便见缝插针,生长得蓬蓬勃勃,郁郁葱葱,密密匝匝。  然而,更可贵的是无论任人翻覆、铲除,还是牛羊践踏、啃食,它都顽韧倔强,年复一年
小川绅介说:“只要看一下路边的草,就知道这条路是通向闹市还是通向偏僻的地方。这是走路人的想法……”这句话听上去很有诗意  地铁5号线过了惠新西街北口站就转出地面运行,车厢里立时涌进这个城市初夏半炽烈半混沌的阳光,人们从黑暗的地下跟着轨道爬上高架桥,一时来不及适应突然满泻的光线,努力调整着从昏暗到光明的过度,肢体的、视线的,以至精神和想法的。  地铁通过高架桥时最能感受到这里楼盘的林立、空间的密集、
在威尼斯,首先撞见的是雨天,灰蒙蒙的看不清远处的景致。这是我第一次到威尼斯,但却分明带有一种感伤、怀旧的色彩。  这里我曾经来过吗,在雨中走,迎面而来的画面,如同老电影的镜头一般。  于是想起一个多世纪前,一位细腻女性的记忆:昨晚起,雪化成雨,凉意逼人,现在我的窗外呼啸着呜呜的海风,风声中夹杂着悠扬的钟声:回忆起二十几年前的初春,我也是在阴雨中游了威尼斯,它明媚的一面,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出国真不
贺捷生散文集《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于2013年10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远去的马蹄声》、《爱在青山绿水间》在本刊首发。  作品执意寻觅历史天空和精神原野,以优美而略带伤感、真实而接近雕刻的文字,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荣获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我以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不能“死机”的,它应当不断地被激活。从这一点出发,我用了3年时间,苦心写作这本散文集《父亲的雪山
新疆多处生长着胡杨。在金秋季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的胡杨是最有特色的,我又一次整理好行头,去那里碰碰运气。  驾着心爱的“宝马”,我不紧不慢地行驶在轮台县的沙漠公路上,眼睛不时地向车窗外搜索着,但却未发现使我激动的景象。这时,我有些心灰意冷,心想,这次可能又是白跑一趟了。  我找了一个维吾尔族饭馆,店主是  个满脸胡子茬,表情丰富的维吾尔族师傅,“想吃什么?吃什么有什么!”他吆喝道。我跟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