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行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an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州:山河之间
  去甘肃是在七月,起始站无疑是省会兰州。从机场大厅出来后,便受到了“当头棒喝”:干硬的冷风扑面而来,快速卷走暖意,让人忙不迭从行李中翻找外套。南方是大热的暑天,而此时的兰州,寻常的一阵风都隐约带些凛冽的意味。
  从机场到市区的公路不算窄,蜿蜒在光秃的群山之中。那山少有植被,大片的粗糙黄土与风化碎岩一览无余,宣告着天地间最初的荒蛮。偶尔有一闪而过的绿色,也许是两三丛梭梭,也许是一两株细弱的白杨,但这稀疏的绿色无法带来更多生机。它们淡得像一小团雾气,随时可能融散。初到甘肃,目所能及之处皆是掺杂着赭红的土黄色。再往远处,便是暗沉的土灰,朦胧地连接着天际。
  兰州附近多山,但同时它又是全国唯一被黄河贯穿的城市,群山环绕之下,很难想象竟能在城市的中心看到如此广阔的河面。人道“一碗黄河水,半碗是泥沙”,这不止是黄河中下游的景象,兰州亦如是。甘肃一带的黄河属于上游,水势大而猛,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滚滚东去的气势。偏红的土色河面将兰州一分为二,仿佛城市心脏地带的一条大血管。黄河宽阔且水流汹涌,是典型的天堑,但渡河并非毫无办法。黄河边有独特的摆渡工具——羊皮筏子。筏子由10来个皮囊排列,再在上面捆缚木框子组成。组成筏子的皮囊是由整只羊或牛的皮制成,又名“浑脱”。浑脱充满气后圆鼓鼓的,呈半透明状,初次看了不免提心吊胆,担心它随时会破损。但渡河时,羊皮筏子通常都能在激流中稳稳漂浮,顺流而下直到对岸的平缓处,让人十分惊叹。
  黄河两岸有石滩,开阔平缓,布满大小卵石,时常有游人驻足。黄河发源自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酷暑之夏,河水冰凉,河岸附近常有纳凉的人群。靠近河面的石滩上有柳树生长,枝叶丰厚但不长,颜色浓重,有着粗犷、朴实的美感,远异于寻常柳树之纤细袅娜。黄河柳树单独生长的为多,不成林,大都能长到一人合围。柳树扎根极深,有些过于靠近水面,虽长期受到流水冲刷,却依旧屹立在石滩上。有时,树本身已完全枯死,光秃秃得全无枝叶,但树干依旧紧紧依附着石滩,直到更猛的水流将它完全冲走。元末明初,蒙古大将扩廓帖木儿兵溃,
  “至黄河,得流木以渡”,这流木大约就是黄河柳树。
  到了兰州,自然要尝尝牛肉面。兰州遍地是牛肉面馆,这样的形容不算夸张,味道也许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具备清亮、鲜美的汤汁,柔顺、筋道的面条。牛肉面极富人情味,面条种类多,从毛细、二细到韭叶、大宽,不同粗细的面条都具备奇妙的口感。同时,红辣油、香菜、葱末、醋等佐料也能根据个人口味搭配。我在兰州吃过汤上浮一层红油,撒进大把香菜,使人吃时浑身发汗、酣畅淋漓的牛肉面;也尝试过不加任何调味料,只由汤、面、牛肉、白萝卜片组成的清淡型,鲜香醇厚,一样令人满足。作为美食,兰州牛肉面跨越了年龄、地域、民族,带着大西北独特的质朴味道。连我这外乡人,也明显能感觉到,只有在甘肃,在兰州,牛肉面才具备它的灵魂。
  兰州果蔬亦非常甘美。大约是地处西北,日照充足之故,甘肃的瓜果质高且味美。兰州水果市场上有一种产自天水的大桃子,个头极大,肉质紧实,外表红香光滑,切而食之,甘美,多汁,可口。兰州本地盛产白兰瓜,瓜皮多为细腻的乳白或浅绿色,有异香,剖开后瓜肉晶莹润泽,酥嫩甘滑,食之令人神怡。兰州的西瓜有长、圆两种,红瓤,沙而甜。干货有百合与苦水玫瑰等,入膳入药皆宜,品质远胜寻常。
  饮茶方面,兰州有著名的三泡台,即盖碗茶,用春尖茶叶、红枣、桂圆干、枸杞、玫瑰、杏干、冰糖滚水冲浇,清甜,鲜活。但带回家后自行泡饮,无论如何,味道总不及黄河边观景时所尝到的那一杯。
  兰州有一种酸奶,羊奶所制,浓稠,香滑,冷如冰雪。酸奶装在白色的陶瓷罐中,各处都有售卖。黄河边走累了,寻一处茶亭歇脚,买上一罐酸奶细细啜饮,快哉,美哉!
  山河之间,兰州安宁静逸。
  张掖:甘州古韵
  从兰州到张掖一路坐火车,铁轨两旁的风景随之变换。刚出兰州时,窗外之景尚是荒山戈壁,满眼红褐色。再向西去,草原替代了荒山,偶有白色毡房和大群牛羊出现。再往远处是起伏的群山,山顶连着天边,积雪的山峰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让人分不清究竟是云还是雪,草原、雪山连绵不绝,在广袤的苍穹下一路延展。初遇此景,豪壮之情陡然而生。
  海拔渐高,气温渐低。有些路段旁是大片的油菜田,七月正是花季。明媚的金色搭配草原柔和的浅绿,清新、鲜亮得宛如江南风光。看来“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所言非虚。戈壁、草原、雪山、湖泊、花田相映成辉,使得张掖同时具备粗犷与柔婉之美。
  张掖的名字来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古称甘州,即今天甘肃省“甘”字的由来。在张掖,能明显感受到西域与中原、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文明碰撞交流的气息。张掖位于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中段地区,是沟通东西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就路经此地。张掖位于西北,边塞气息浓郁,北凉、西夏都曾在此建立政权,更添异族风情。但同时,张掖又深受历代中原文化熏陶,直至今天亦保留着浓重的古典韵味。
  张掖大佛寺建于西夏,寺内保存着中国最大的卧佛,在这里很容易让人想起那副著名的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释迦牟尼涅槃像长达十数丈,闭目侧卧,笑意隐约,有种独特的禅意。大佛的奇异之处在于双目,正视时双目闭合,但若从佛足处观之,佛像眼睛却是睁开的,似乎正凝视着什么。大佛寺位于张掖市区,是喧嚣红尘中的一处僻静所在,几乎无人在此焚香,少了烟雾缭绕之下的神秘感,却更增古朴、典雅之韵。寺里收藏了大量明清时期的经文,手抄本和印刷本都有,无一错漏的工整字迹透出礼佛者的虔诚,令见者动容。殿前木窗上保留了整面清代木雕,殿内壁画上绘着《西游记》与《山海经》,精致细腻、栩栩如生,暗示着古代文化的辉煌。
  张掖亦有着令人称奇的自然景观——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以临泽为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临泽少雨干旱,也许丹霞的形成与此相关。丹霞山上极少有植物生长,整座山都由悬崖峭壁与砂砾组成,以赤红为主色调,间有暗褐、沙黄、黛青等颜色,斑斓异常。人在其中,能充分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丹霞山上的颜色分布整齐,极少驳杂、纷乱,不少山峰上呈现出波浪状的彩色纹理,极为壮观。“火焰山”在丹霞地貌中是常态,明亮的红、橙、黄三色依次排列,仿佛整座山都布满炽烈的火焰。这“火焰”虽是静止的,却能随着光线与观景角度的变化时深时浅,浓淡不一,由此具备了动态的美感,令人不由地惊叹造物主的神奇。   张掖盛产小枣。在临泽时常能见到枣树,无论房前屋后或者田埂路旁,甚至荒滩旷野都种植枣树。一路上,常有农人兜售自家晒制的干枣,昧美价廉。大约是降雨稀少且土质贫瘠之故,临泽枣个头不大,但肉质肥厚,甜而不腻,食之齿颊生香。买上一包,游览途中随时品尝,风味极佳。
  在张掖,还有一种极富特色的小吃叫搓鱼子,既可充当主食,亦可入菜。搓鱼子的原料是面粉,小麦、荞麦、青稞面皆可,它两头尖细,中间浑圆,形似鱼苗,因此得名。搓鱼子是手工制成的,当地人几乎家家都会做搓鱼面,有经验的主妇甚至能同时搓三到四条搓鱼。搓鱼子能下到汤中煮成类似面条的食物,也能控干水分后干拌而食,各具特色。
  张掖是一座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城市,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相织,人文景观与自然奇景共存。
  古城甘州,名不虚传!
  嘉峪关:铁血柔情
  此次行程,在嘉峪关景点处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但给人印象最深的也是它。作为长城西起之始,嘉峪关恢宏端庄,俨然是“严关百尺界天西”的气势。关城箭楼上有旗帜,招展风中,发出猎猎破空之声。嘉峪关建于明初,至今城体依旧保存完整。城墙通体土黄,不是那种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土色,而是边塞风沙打磨过后金灿灿的沙石之色,映衬着高而洁净的苍穹,色彩鲜明而大气。但关城上并非全无岁月沧桑之痕。数百年间,它经受过裹挟沙砾的大风洗礼,也积存过西北严冬的纷纷白雪。走在嘉峪关的城墙上,能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座活着的城墙,它正低声对每一个来此的游人倾诉。
  从光化门至柔远门,一路走来,耳边似乎依稀响着守关将军纵马巡游时哒哒的蹄声、戍边战士们列队操练时低沉的呐喊;也许,这里有过秋日塞外的雍雍雁鸣,刁斗金声也曾响彻寒夜。站在城墙上远眺,向南能望见祁连雪峰,西北则是荒凉光秃、山色“焰焰如铸铜”的黑山。假若古时于此,不知能否听到胡骑啾啾?
  在遥远的西域,临近边陲的城关多少都带着些悲情色彩,比如阳关西去不见故人的凄凉,又或者玉门长盼遥远春风的无奈,就连嘉峪雄关附近也流传着哀戚无比的民谣:“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唐时,张议潮率军起义,收复吐蕃统治下的西北十一州归附长安,边陲之地的民众似乎对于家国有着更强烈的归属感。同理,嘉峪关除了给予边陲百姓物质上的庇护,更是他们精神上的依赖。关城之外是广无人烟的茫茫戈壁,出关后,不仅要经受严酷的自然环境考验,也意味着割断了与故土、故人的最后一丝联系。难怪在旧时,人们将此看作生离死别之地。
  明时长城的主要用途是军事防御,今日却产生了一些有关长城的奇怪论调。我在嘉峪关时听到有游人议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柱,无法抵御外敌,只能靠修一堵墙来抵挡,云云。然而,嘉峪关的修筑是在明初,当时明朝的军事实力处于顶峰状态,又何来国力羸弱一说?实际上,不采取主动进攻的姿态,并不意味着无力与懦弱,相反,这正是参透了“天地之大德日生”的悲悯。没有鞘的刀刃,无论如何锋利,都只是不知收敛的杀伐之器,不足以真正使人心归服,传威扬名。因此,真正强大的民族永远不会将战争的能力错认为力量的象征。而关内东、西两道城门分别取名“光化门”、“柔远门”,更体现了以德化人、怀柔安远的儒家道德思想,归根结底是“仁”。
  嘉峪关内大、小景点共十数处,其一为“击石燕鸣”,大意是曾有双燕筑巢于此,一日双燕出关,日暮时雌燕先回,及雄燕飞至,关城已闭,遂触墙,而关内雌燕为之不忍,亦悲鸣而亡。双燕死后灵魂不散,用石子击打此处墙体或石块,即有“唧唧”燕鸣之声。古人视燕鸣为吉音,因此到后来更发展成将士出征前,其家眷子女会于燕鸣石处祈福。也许这只是个杜撰的传说,但无疑给这荒凉的边关增添了一缕柔情,触动人心底柔软的角落。征人情思,无论是思念或企盼,都是最朴素且强烈的。嘉峪关内有九眼泉,常年涌流不断,既可供军民用水,亦可浇灌田禾。嘉峪关有水,峪泉活水使嘉峪关成为方圆数百里之内的希望之源,也使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今日的嘉峪关,隐约还能见到繁华时的影子。关城内有街市、戏台、文昌阁与关帝庙,甚至连游击将军府也设在此处,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现今,了却战争的威胁,嘉峪关少了刀光剑影的戾气,多了安宁平和之意。商户众多,游人如织,街市熙攘的太平画卷重又打开。嘉峪关之美,不仅在景,更在情。在这里,既能寻觅到“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恫怅凄凉,亦能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热烈豪壮。
  奇景奇情,相得益彰。
  敦煌:大漠明珠
  提起敦煌,第一反应便是茫茫沙海,是由此延伸到西域三十六国乃至更远的丝绸之路。的确,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汉唐盛世的风采与西域各国的风情在此融汇。敦煌作为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祁连山雪水的滋养使它成为沙漠中的希望所在。各国商队、行人,无论是西去还是东行,都需要在此休整。昔日的敦煌极尽繁华,但在今日,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敦煌只是一座清静的小城。街面不论大小,无一例外都极其洁净,仿佛有来自大漠的风,吹尽了一切尘埃。敦煌只有数万人口,整个城市显得安宁而略带寂寥。洗尽铅华后的内敛与岁月时光留下的沧桑,在这里有着完美的体现。
  从市区到鸣沙山不过几公里,这意味着真正的沙漠离敦煌不过一箭之地。西北多大风,沙丘移动的速度令人咋舌,但无论风沙多大,敦煌从未被吞噬。到了鸣沙山,典型的大漠风光一览无余:大、小沙丘连绵不绝,起伏着延向遥远的地平线。鸣沙山的沙子绵柔细腻,风经过后,留下了形似涟漪的痕迹,那“涟漪”有时竟布满了整座沙丘。由于游人众多,近处的地面上留下了无数个堆叠脚印,凹凸不平,宛如海中细碎的波浪,而远处的巨大沙丘却表面光滑。天空清澈纯粹,呈明朗且浓重的蓝色,无一丝云絮。无阻碍的阳光热情地亲吻着沙丘,使得沙丘自沙脊线为界,一半明亮,一半幽暗。随着阳光角度的变化,沙丘上的阴影也自深至浅,奇幻莫测。
  鸣沙山有骆驼,供游人骑行观光。骆驼皆为双峰,驼峰间铺设着木条与毛毡制成的鞍架。赶驼人将四五峰骆驼用绳串成一列,为首的骆驼佩戴铜铃,行动时叮当作响。声声驼铃响彻在沙山间,有种独特的苍凉意韵。
  到了鸣沙山,不能不看月牙泉。行百十来步,绕至最大的沙丘后,沙山环绕之中,赫然出现了一弯泉水,因泉面弯曲如新月而得名“月牙泉”。月牙泉坐落在鸣沙山深处,“绵历古今,沙不填之”。它与鸣沙山仿佛是共生关系,长久以来,两者一直相互依存。月牙泉的出现无疑为酷热的沙山增添了一丝清凉、一缕柔情。泉边生长着大丛的绿色植物,甚至有几颗古树,树身明显超过了一人合围的宽度,想是在此生长已久。于靠近水面的树荫下稍事休憩,暑天沙漠的燥热之感明显减少了许多,偶有凉爽、湿润的微风吹拂,舒适惬意。
  敦煌有种饮料叫杏皮茶,大约是由杏干煮水制成。杏皮茶色泽暗红,半透明,昧甜而略带酸涩,有淡淡的药气。这杏子也有典故,名为“李广杏”,据说是汉代大将军李广由中原引入西域的。敦煌呈现出明显的沙漠气候,夏季干热,全年少雨,但贫瘠沙地出产的李广杏却皮薄多汁,甘美可口。当地人煮杏皮茶多在夏日,冰镇后饮用,是消夏解暑的良品。
  当地饮食偏向西域,常见手把羊肉、烤全羊、羊肉串等。敦煌的羊肉,肉质鲜美不带腥膻,瘦而不柴。羊肉配合着孜然、花椒等佐料烧烤烹调,热辣滚烫,香气四溢,俨然大漠风味。
  逛夜市时,能发现敦煌不少特产都与沙漠有关,比如胡杨木制成的工艺品,比如驼绒画,比如色彩艳丽、花纹各异的大丝巾等,偶尔还能见到狼牙挂件、玉石打磨成的夜光杯,不一而足。
  学术界有门学问叫“敦煌学”,主要以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莫高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有僧人于此凿壁建洞,用以修禅,而经历了北朝、隋唐等朝代后,佛窟的规模到达顶峰,因此莫高窟又名千佛洞。除去修行的僧人,贵族官员与普通人家也纷纷开凿佛窟,为的是祈福礼佛。莫高窟的佛窟无一例外都朝向东方,据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照,足可见古人的智慧。在这里,能充分感受到,延续千年的古老文明正在以独特的方式,生长着,呼吸着。莫高窟的宁静,带有禅意,充满了灵动与生气。
  丝绸之路上,茫茫大漠中,敦煌是一颗明珠,丝毫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光泽,永恒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其他文献
刻葫芦  兰州刻葫芦是闻名全国的民间技艺,属微雕艺术门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小小的葫芦里,暗藏怎样的玄机?莫非真像神话故事所描绘的那样,能从宝葫芦里掏出仙丹?  拂去历史的烟尘,我们向岁月深处眺望。  魏晋时期,中国丝绸经西北之地,辗转被贩卖到中亚、印度。兰州,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重地,商贾云集。胡商西行而来,携带巨型葫芦,那是盛水之物。长途跋涉,沙漠腹地,水是保命仙丹。兰州的工匠在葫
预算管理是集团实现其盈利和其他战略目标的组织手段.预算管理在管理流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对组织结构起到完善和健全的作用.预算管理的有序、有效实施,才会得到各个管理层级的
在兰州市黄河北岸白塔山山顶,有一座元代白塔。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有拱抱金城之势。登白塔山山顶,可俯视兰州市容,白塔与黄河铁桥构成雄浑壮丽的画面,成为兰州市的象征之一。  踏上黄河铁桥,一眼就可望见在绿树成荫的白塔山上,鹤立鸡群般矗立着一座白塔。白塔山上依山势建有一座寺院,名叫白塔寺,按照前寺后塔的建筑惯例,这是一组层层叠叠、逐级上升的建筑群,而白塔高高地耸立在寺后的山巅之上,成为辉煌壮丽的顶点。远
本文在教改实践的基础上从课程性质出发,对<广告创意>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初步探讨了"循环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基本形式和课程设计、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此种教学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