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儿童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基因携带及其对抗菌药物耐药的状况.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因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中采集标本分离的MRSA株.PCR法检测mecA、ermA、ermB、ermC、aac(6')/aph(2")、aph(3')-Ⅲ、ant(4',4")和qacA基因,纸片扩散法检测MR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数据统计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37株MRSA中,mecA基因均阳性;ermB阳性9株,占24.3%,而ermA、ermC均为阴性;aac(6’)/aph(2")阳性21株,占56.8%;aph(3')-Ⅲ阳性10株,占27.0%;ant(4',4")阳性6株,占16.2%;qacA阳性9株,占24.3%.医院获得性MRSA(HA-MRSA)中aac(6’)/aph(2")的检出率为85.7%,明显高于社区获得性MRSA (CA-MRSA)的18.8%(x2 =60.340,P=0.000).37株MRSA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呋辛耐药率均为100.0%,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CA-MRSA和HA-MRSA对庆大霉素(12.5%比81.0%,x2=17.033,P=0.000),左氧氟沙星(31.2%比71.4%,x2=5.903,P=0.017),利福平(6.2%比61.9%,x2=11.959,P=0.001)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携带aac(6')/aph(2")株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未携带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757,P=0.000).结论 儿童临床分离的MRSA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HA-MRSA与CA-MRSA相比,其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和耐药基因携带率更高。
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研究
【摘 要】
:
目的 了解儿童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基因携带及其对抗菌药物耐药的状况.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因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中采集标本分离的MRSA株.PCR法检测mecA、ermA、ermB、ermC、aac(6')/aph(2")、aph(3')-Ⅲ、ant(4',4")和qacA基因,纸片扩散法检测MR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数据统
【机 构】
:
20110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20110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20110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20110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201102上海
【出 处】
:
中华传染病杂志
【发表日期】
:
2013年31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金丝桃素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 以拉米夫定为对照,浓度梯度金丝桃素作用于HepG2.2.15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South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并计算金丝桃素的半数细胞抑制浓度(IC50)和半数有效浓度(EC50).以32P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为底物,测定金丝桃素和拉米夫定对HBV DNA聚合酶(反转录酶)活性
乙型肝炎(乙肝)是HBV感染所导致的免疫介导性疾病,即HBV本身并不致病,它对肝细胞的损伤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免疫应答,如机体免疫反应正常,机体对感染的HBV表现为自限性痊愈(抗-HBs阳性);如患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致使疾病迁延不愈而成为慢性乙肝[1-2].可见,HBV引发的宿主免疫应答强度是导致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相关研究发现,HBV在机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
期刊
患者男,38岁,因皮肤发黄、眼黄、尿黄15d人院.体格检查:神志清,皮肤、巩膜明显黄染,结膜苍白,前胸皮肤可见少量出血点,双侧甲状腺Ⅰ度肿大,全腹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莫氏征阴性,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双下肢无水肿。
期刊
2021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一度趋于缓和,但由于变异病毒的扩散,近期部分国家感染病例再度上升。2021年7月下旬国外变异病毒由南京禄口机场输入国内,再次提醒我们全球疫情短期内不会彻底结束,中长期还可能会出现间歇性暴发风险。受疫情叠加经济、技术、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全球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全球价值链遭受巨大冲击,世界贸易格局呈现出比以往更加突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江苏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大省,应主
期刊
以往的观点认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由于细菌染色体上的药物靶蛋白突变造成,但1998年发现了一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uinolone resistance,qnr),后命名为qnrA1,它可以通过质粒在细菌水平传播转移,Qnr蛋白能够保护DNA螺旋酶不受喹诺酮类药物的影响[1].随后另外两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乙酰转移酶新亚型[ aac(6′)- Ib-cr]和喹诺酮外排蛋
期刊
病历摘要患者男,25岁,因反复头痛5月余,脑室外引流2月余入院.2013年3月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下头部胀痛,逐渐加重,经当地医院脱水、止痛等对症治疗无好转,多次测脑脊液压力均>30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于4月19日行左侧欧玛亚(Omaya)囊置入+侧脑室外引流术.因考虑结核感染可能,曾予异烟肼300 mg+利福平450mg每日1次口服,异烟肼30 mg+地塞米
期刊
目的 探讨氟康唑(FCZ)联合氟胞嘧啶(5-FC)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经两性霉素B(AmB)+ 5-FC治疗(32例)与FCZ+ 5-FC治疗(20例)的临床特点、疗效和转归,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AmB联合5-FC组与FCZ联合5-FC组治疗后的颅内压分别为(221.9±76.2)和(213.4±99.2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类型,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然而其病理过程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治疗效果仍不甚满意.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作为一种免疫学指标,在慢性肝脏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IFN抗病毒治疗有无应答的判断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本文就IP-10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
本刊这期刊登了2篇有关志贺菌属对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论文[1-2],说明志贺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受到密切关注.与其他细菌一样,志贺菌属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出现及上升并不是新的议题,但该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从氨苄西林、四环素类及磺胺类扩展至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却给临床细菌性痢疾(菌痢)的治疗带来了不少影响.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志贺菌属的耐药性报道较多的是印度等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