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国雕刻艺术中的吉祥之物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自心意,意从何来?顺应生之所向,乃为心之所趋。如意,简洁而富有变化的造型中,蕴藏着生命的融合之美。如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表达人民内心深处的精神观念的实体,是一个文明群体、一个民族共同认可、共同拥有的文化产物,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历史足迹的见证。
  一、如意的概念与类型
  1.如意的概念
  如意具有着吉祥驱邪的寓意,承载着人们禳安祈福的美好愿望。它一般是由首、柄两部分组成,形似灵芝,首部呈灵芝形或云形,柄部为S状的拱形,由各种珍贵材料精制而成。如意,梵语名“Anuruddha”,音译作阿那律、阿那律陀等,本意为“无灭”“无贫”,为南亚次大陆佛教徒随身装备之一。《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如意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是佛教八宝之一。在僧人宣讲佛经的时候,都会手拿着如意,在其上记下经文,以备遗忘。同时很多雕刻精美的如意也有用于陈设,作为装饰物品。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种工具也渐渐地由最初的实用功能而成为高贵之物,是一种权利和财富地位的象征。
  2.如意的类型与材质
  在如意发展的历史中,睿智的创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雕刻手法,因材施艺,制造出了各种不同材质的如意。如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其中玉石如意就分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玛瑙、珊瑚等。如意图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等等。如意的图案诠释了美的精神和内涵,虽然只有寥寥几笔雕刀与简单的形状,却绘生出亦畅亦顿、或高扬疏放或流转委婉、在动静互生中又寓动于静的纹饰之美,与心意向往之美相映共鸣,如意之美又终归心意,体现了“意”与“形”的完美合一,是艺术创作者至高艺术底蕴、艺术修养的体现。
  如意,虽然其所用材质多种多样,但是其造型在多次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由原本单一的造型特点而形成三种固定的类型。一类是单头如意,即是指只有一个头部,用珠宝玉石或金银来雕镂成云头、灵芝类的形状,再以弯曲的柄部连接;另一类是两头如意,就是两端各出头部。造型偏向于一个头大另一个头偏小,柄部则是弓形小弯曲,目的在于呈现给对方之时可以双手执着,地位低的人小头侧向自己,而帝王赐则反之。再一类是三镶如意,它在大拱起的弓形柄部,再安上一个如意头,总共形成三个部分。正因其有三头,所以必须将柄部做长才行,相应的头部也要加大。可见,如意的造型都是由其简单的如意纹与柄组合而成,在特定的情况下组合特定的艺术造型。
  二、如意的发展与形制的演变
  如意,以浩瀚深邃的中国文化为土壤,汲取其民族内在的心理习惯、审美特性以及传统文化元素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在保留其美好寓意的基础上,对其作用以及形制等方面都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已经得到普遍的使用,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状,被人赋予“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唐代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
  到了明、清时期,如意的实用性更加淡化,成为一个成熟、产量颇大的工艺品门类。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在民间,厅堂正中会陈设大型如意,示意“福祉在堂”。富贵人家会选用陈年老木或者玉如意陈列正堂,镶饰碎玉或者贵石的小型如意则摆在各妻妾的房间或者作为馈赠之物。在宫廷中,如意被广泛应用于陈设、把玩、进献与赏赐。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各具特色,多能代表相关门类当时的最高水平;装饰手法变化多端,尤其是配以编扣美妙的各种“中国结”,取得和谐的视觉效果与韵味;装饰题材丰富多彩,紫禁城的殿堂内、寝宫里、几案上、宝座旁,小小的如意,处处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那时候,如意已经成为上层社会人物权利和财富的象征,留有“权威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成”的诗句。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三、如意在雕刻艺术中的创新
  吉祥图案是指运用含蓄、谐音等曲折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含有吉祥意义的图案。每到过节或者遇到喜庆的节日之时,人们都喜欢用吉祥的图案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或者物品,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对良辰佳节的庆贺。如意作为吉祥图案之一,从古自今被艺术家们运用各种雕刻手法如圆雕、浮雕、透雕和阴刻技术等创作出来。
  中国雕刻艺术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起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人们通过各种材质的制作而获得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并在创作过程中孕育出自己的才能和审美观念。而如意,就是中国雕刻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艺术创作中的一株奇葩。
  在当今众多的艺术创作中,如意在保留其原本的内涵意蕴之时,被注入新的设计理念,突破传统的构图和制作手法,涌现出许多造型新颖、构图精美之作。
  如意纹造型是由多种文化视觉元素融合,最终达到合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精神与文化内涵,鲜明地展现形式美的规律,荡溢着雄浑的气势之美,达到吉祥之意与独特之型的契合,进而诉说着奔腾不息的生命力,表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所希求的欢乐情感,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深刻认识。木雕作品《九龙如意》,属于两头如意类型。笔者利用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手法,巧妙地将神瑞——龙点缀在如意之上,使其寓意更加丰富,画面更加饱满充实。如意两端头部呈现的图案:缠绕的飞龙以仙珠为中心,盘踞其上,充盈着动态感与韵律感;弯曲的柄上也点缀着各种精美的图案,使整个作品造型典雅,纹样精美,寓意吉祥。从古至今,龙是中国古代的吉祥神瑞,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纹在我国工艺美术中运用极广,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演变,形象从虚构愈见具体。清代的龙纹则规定为“九似“,即角似鹿,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绝不能混淆。“九”是阳数最大,代表至高至极。以“九龙如意”命名,可见其寓意的丰富性。在《九龙如意》木雕作品中,笔者也巧妙地运用线条美。众所周知,以线为造型基础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中国画以笔墨为情趣,追求如诗如画的意境,而线条恰似表现其生命力的支柱与灵魂。以创新的姿态将线条灵活地运用在如意造型之中,使原本单调的画面有了气韵的生动,达到了以线传情、以线达意的线条美感特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九龙如意》中如意头部的形状为灵芝纹,是对螺纹形状的发展。精湛的雕工展现给我们的是顺畅、平缓的纹路,以流转、律动的韵律传达出委婉而细腻的情感,又同时展现着两种不同情绪的碰撞:跌宕起伏的跳跃与行云流转的顺畅。柄以流水般的线条连接着两端。不同造型的线塑造出的是精致完美的作品,是有着丰富吉祥寓意的佳作。既传达了具有独立审美特点的线条美,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生命演进中的合和之美。
  四、总结
  如意,是吉祥情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它的独特造型与作用和中国人的独特生活经验、感情色彩和审美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时光的推移,如意被艺术家融入了新的创作理念、独特的个性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在与时俱进中闪耀着独特的气韵。
  (陈国兵 莆田兴木工艺美术馆)
其他文献
中国是否进入了消费社会,人们对此还存有争议,但摆在面前的事实是,消费已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它不仅仅是人们用来满足物质需求的简单行为,而是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消费来建构自己的社会阶层、文化身份,满足某种自我想象和价值定位,对商品的符号意义、文化特性及形象价值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说,至少在中国的某些地区或阶层中,已出现了消费社会的现象与特征。  关于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在文化艺术界引起
那是26年前的事了。  那年我10岁,与母亲住在院南那座叫茅山的山脚下。那时父亲远在一家工厂上班,一年最多回家两次,住的时间也极短,因此他留给我的印象平淡得不如那个十天半月便到我们村子来吆喝一阵的补锅匠。在我脑海里,他的模样一直有些模糊不清。  母亲长着一副高大结实的身板和一双像男人一样打着厚茧的手。这双手只有摸着我的脑袋瓜子、送我上学或者搔着我的后背抚我入睡的时候,才使我感觉它不可抗拒的母性温柔
可能很多男性观众都会暗暗地羡慕陈连富,因为他雕塑了那么多美丽的身体。  陈连富虽然也做过许多金属焊接作品,也做过一些头像之类,但是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有成就的,应该是那些女人体。  一个男人喜欢女性的身体,特别是性感的,有魅力的身体,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这一点上,它不是什么“当下”不“当下”的问题,而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当下的男人关注女性的身体;过去的男人难道就不关注吗?何况,当下的女性同样也
文:潘特斯·肯杰明(丹麦皇家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 译:王梦佳    学院成立的故事  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模仿由路易十四于1648年在巴黎建立的法兰西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艺术院校开始在欧洲被广泛建立。直到1 738年,丹麦的独立君主克里斯汀五世才开始在财政上支持丹麦的一个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这个学校针对艺术家、艺术业余爱好者和工匠培训绘画和素描。它于1740年开始运作。这个学校经常只有极少的
特奥蒂瓦坎人的永生之门  美国考古学家戈麦斯·塞尔吉 奥屏住了呼吸。在特奥蒂瓦坎古城 遗址,他的团队花了六年时间挖一 条138米深的墓道。他和他的团队 已经移动了1000吨的石头和碎片, 让无数珍宝重见天日。现在,在墓道 的尽头,三个墓室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三个深埋地下的墓室将会揭示或 解答哪些谜题?  在公元100年到公元700年之 间,特奥蒂瓦坎古城十分繁盛,这块 36平方千米的土地曾养育了2
1 刘明慧 《168cm》 玻璃钢烤漆 导师:李象群 [参展作品]
2012年11月23日,艺美画廊首次与艺术家蔡志松合作,在北京草场地空间举办蔡志松个展。这是蔡志松今年在国内唯一的个展。  《玫瑰》与《浮云》系列是继得到了学术与市场双重认可的《故国》系列之后艺术家的全新力作。《玫瑰》将一贯宏大的历史感题材转入到对人类情感的探讨,传达了艺术家对爱情的独特见解。运用现代材料语言融合了时尚元素,以铅的沉静和绚丽将绽放的玫瑰瞬间凝固,表现了“理想的热烈与现实的冰冷撞击”
作品:《节日》  规格: 48×55×36cm  材质:鹅卵石  这是一件极具创意且有观赏性的作品,作者在保留了石材外观的同时,进行装饰性刻画,形成了圆雕与浮雕结合的别致面貌。耐人寻味的是,该作品源自于一块破损而遭废弃的苗族舂米用的舂具,历经四次雕琢(大自然与人工各两次):江河之水自然冲刷,使原石呈浑圆石块;先民将圆石块雕琢成捣米用具——碓。碓因破损而弃之河谷,再受泥沙冲刷;艺术家偶尔捡到后,手工
近十年来我被余澎的金属作品所吸引。  如果用“不同凡响”稍稍过誉的话,那么“很不一般”恰如其分。首先,他的金属作品并非零部件简单张狂的无意拼接,近乎构成、近乎玩味是一般金属作品易犯的通病,而他有着较强的感性、感知,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声响色彩的好恶、对机械零件和金属本体元素的赋情,对所用手法的敢作敢为。  故《深圳· 深圳》《失乐园》《危在旦夕的家族》显得真挚,《重金属》《电闪雷鸣》散发着灵气,《
Chinese Wood Sculpture Leader—Traditional Features and Deve lopment Trendency of Xianyou Wood Sculpture    中国木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最著名的是福建莆田木雕、浙江东阳木雕、广东潮州木雕、温州黄杨木雕,人称“四大名雕”。其它的还有,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苏州红木雕、剑川云木雕、上海白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