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对比浅析——以周昉和喜多川歌磨为例

来源 :文艺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afei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画是绘画发展史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人物画中的角色又大多为女性。而女性在绘画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视觉对象—“景观”。从绘画作品中可以直观的记录和反映当时的女性如何被观看。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古代绘画中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间接比较分析女性角色在两国艺术作品中被观看的异同。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解读冯骥才的中篇小说《三寸金莲》来分析在这一文学作品中服饰的基本内涵,服饰首先能够反映社会的变革与社会风尚的变迁,其次服饰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最后服饰也隐喻了性文化,而导致服饰至此的是人们对于身体观念的理解与领会。
一rn我已经多次讲过这些蚂蚁,我还是要不断地谈起它们.rn我发现,只要我故意掉下一颗米饭,就足以养活一群蚂蚁;只要我把骨头渣吐在蚂蚁洞口,它们会载欣载奔,储存起一个村庄的食粮.我认识的蚂蚁,它们的数量可是比人类还多了几条街去,它们在我家里,在屋角,在溪边的树上,反正到处都是它们的村落.
期刊
期刊
“平价市场”是栗宪庭在已有的一级和二级市场收藏体系基础上,于2005年提出来的三级市场,是针对消费得起平价艺术品的大众。检索中国知网,关于中国当代平民收藏家的都是从艺术市场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工薪族收藏时代的到来,而关于当代平民藏家带给社会真正的使命的文章探讨并没有。由此展开以平价市场定位的广州大艺博为例,分析培养当代民间收藏家的可行性,在把握青年艺术生态的同时,力求归正当代本土藏家的真正使命。
水彩画在中国土地上已历经百余年。但从水彩画图式方向的思考,不难发现中国水彩画相对于其他画种,还有着不可忽视的差距,这仍然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画种。从宏观上来看,这种差距体现在缺乏对生活深度和紧贴时代的思考;以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式来看,它需要探索尝试展现能够反应一个时代特征的符号和源自本身技法的自信。本文将立足于实际,结合行业内的研究现状,对水彩画中“图式”介入的价值和实践进行了分析于研究。
在陶瓷艺术设计领域,吉祥纹饰是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了连续性、传承性等特征。我国陶瓷器的发展唤醒了文化自行,同时也称为我国的传统品牌。在陶瓷艺术设计之中,吉祥纹饰占据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成为我国陶瓷艺术领域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本文着重就吉祥纹饰在陶瓷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草,在我印象中,是个诗意的存在,芳草萋萋,幽草涧边生,草色入帘青……而从博物的角度认识杂草,始于我去年冬读的《杂草的故事》这本书.彼时,我刚从荒无草迹的大西北戈壁滩采访回京,走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对草的好感和敏感,一下子提高了好几个维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对沙漠戈壁来说,真是一种奢侈.如果失去杂草的覆盖与遮蔽,田野地表会是多么单调和荒凉.
期刊
《人到中年》和《深白》都表现了中年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但在美学风格上,文中“病人”所涉及的隐喻意义方面各有延伸,通过两部作品的互文性解读,指出其对读者和作者的有益启示。
小的时候就来到大山里,冬天到山中去拣烧柴,夏天到山上去采野果子.山中的松树、榆树、杨树、柳树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让我不能释怀心痛至今的一种树——那就是不被人们所在意的红桦树.
期刊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而来,作者因看影片《活着》而再看小说《活着》,品出了与前不相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