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逻辑内涵、评价指标及实现路径

来源 :改革与战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402179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多地体现在统计数据上的均等化,表象上的均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均等,在城乡间、不同群体间还存在“被均等化”现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地落实,需要提升其可及性,解决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具有地理可达性、服务可获得性、经济可承受性、品质可接受性等特征.因此,基于目标导向,从资源配置、提供方式、成本分摊、质量体系等方面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提升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提高供给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需求端人民群众满意度及获得感.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重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的有机融合体,是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重逻辑: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抽象的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的融合体,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客观的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的融合体;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性质与市场经济体制本质的相互嵌入、交叉渗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
文章基于企业效率源泉、产权关联度和改革成本三个维度,提出实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思路,重点考察“内卷化”特征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式选择.结果发现,在劳动边际产出不变的条件下,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能够克服行政式裁员的产出损失和私有化改革的国有经济占比下降问题,实现产出增长,而且能够促成员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等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共赢格局,因而是一种较优的改革方式.基于此,文章从效率界定、改革领域、关键变量、机制建设和改革方式等层面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
数据是当今社会及未来数十年内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也是企业相互竞争并力求垄断的重要资源之一.数据生产、存储和分析的大规模实现是提取数据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在自由市场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易于被少数寡头企业所掌握并形成数据垄断.平台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商业模式,平台型企业是数据垄断的重要载体.平台集数据产生、汇集、分析和应用为一体,具有网络外部性、用户黏性和高转移成本等特点,因此能够形成稳定性垄断.数据垄断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利润优势,还会进一步产生一系列的市场垄断行为,如算法共谋、差别定价和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内顾型发展”趋势日趋加重,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曲折前进,“东升西降、南起北落”的趋势愈发显著.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百年变局的系统谋划,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跨国公司作为重要连接点、支撑点,在助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用突出.新发展格局下,宜引导跨国公司把握新机遇,发挥产业升级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参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提升循环水平、提高循环质量、增进循环效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