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汇语句角度对《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再审视

来源 :知与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987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振龙在《学术交流》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作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和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年代、作者以及和建安诗歌、建安诗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从南朝以来就是研究《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进入新世纪后,学界学人又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其代表就是木斋先生重倡的《古诗十九首》“建安说”,认为十九首和苏李诗,至少其中的部分作品是曹植所作。从语汇语句这一内证视角,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两者存在有相同的语汇语句是一种普遍现象,三曹七子中曹植的诗歌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的相对值是偏低的,得不出《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为曹植所作的结论。第二,以作品之间是否有相同、相似的语句和相同、相似语句的多寡为依据,来判定其著作权的归属,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與建安诗歌的作者不是同一创作群体。第三,《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间早于建安三曹七子的诗歌,是建安三曹七子在创作中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语汇语句。所以,木斋先生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屈海燕摘)
其他文献
吕翠微在《学术交流》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要素辩证关系的哲学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生存实践为根基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使哲学思维方式开始关注人的命运发展和生存状况,并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最终的解放作为其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而且为了实
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稳固,我们的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党,党的领导干部坚定的马克思主
尼采通过对阿渡罗所代表的“形象性”与“完成性”的批判,指明以往形而上学是对创造的背离。“完成”意味着遮蔽,意味着人们的注意力被作为结果的“对象”所吸引,而实际上真正所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刑事和解制度上升到了立法层面,对适用条件、适用 范围等都做了限定,这为我国的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提供了指导,属于我国刑诉程序改革中的 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