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兄弟的“后希望时代”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两次“分家”,刘氏兄弟的产权已经完全明晰,但希望集团这个“母体”并没有分。从法律意义上讲,四兄弟各自拥有的集团公司都属于希望集团的二级集团,刘氏兄弟可谓“财分情连”。不同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四兄弟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在“分家”后的十余年中,四兄弟大体上各走各路,其间有合作,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竞争。
  
  “小希望”的不同发展路径
  
  刘永言是个科学家型的企业家,在四兄弟中最低调,他从小就喜欢科学发明。1995年四兄弟分立后,他决定进军高科技,成立了成都希望电子研究所。1998年,大陆希望推出森兰变频器,成为首批从事变频行业的中国企业。随后,大陆希望又推出深蓝中央空调。森兰变频器和深蓝中央空调均已成为各自领域的知名品牌,属于大陆希望的主业。据大陆希望员工介绍,刘永言很少参加集团具体的管理事务,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技术研发带头人”。
  由于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电子产品等技术研究,刘永言已经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刘永言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大陆希望的发展方向—只做有科技含量的产业。1999年之后,大陆希望相继进入建筑工程、高端酒店、能源化工等领域。有人可能会质疑,酒店也属于高科技?大陆希望的一位员工做出了解答:“你可能认为我们投资的家园国际酒店不是什么高科技,但其中我们应用了刘主席发明的各种技术专利,使得我们的各项成本是同类酒店的几分之一。”
  有人这样评价刘永言:他的梦想并不是做一个企业家,他更愿意成为中国的爱迪生。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他做企业赚钱也是为了维持他的科学研究。
  刘永行精于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在四兄弟创业时期,他就精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制度化管理。1995年,刘永行和刘永好“划江而治”,各自拥有13家饲料厂。兄弟约定,希望集团到2000年要在全国拥有100家饲料厂。1998年,刘永行所辖的东方希望就拥有了60多家饲料厂。到2000年,两兄弟拥有了130多家饲料厂,远远超出了原定目标。1995年之后,东方希望开始进行多元化投资,先后进入房地产、乳业、餐饮等领域。
  刘永行非常推崇能够构建完美产业链的企业家,如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2002年,刘永行投资电解铝项目,经过数年发展,构建了一条“铝电复合-电热联产-赖氨酸-饲料”的产业链,以铝业为核心的重化工板块已成为东方希望的第二主业。
  陈育新在四兄弟中成长环境最为特殊,因小时侯被过继给陈姓人家,本名刘永美的他改姓为陈。1978年考上大学之前,陈育新已经在家乡当了12年农民。这种经历让陈育新身上带着鲜明的“农民烙印”。华西希望的文化是“厚道文化”,提倡“诚实做人,精明做事”。四兄弟分立后,陈育新负责管理刘氏兄弟共有的存量资产—希望饲料总厂和希望科研所。在他的带领下,作为希望集团的核心企业,希望饲料总厂一直是国内饲料业中销量最大、效益最好的企业。华西希望在产业选择上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始终在农牧业及其相关领域发展。1995年之后,华西希望陆续进入房地产、零售业、观光农业、能源化工等领域。
  刘永好是四兄弟中最擅长外交的。在创业初期,他就负责“对外”,处理和政府、供货商、分销商的关系。1993年,刘永好相继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工商联副主席,是进入“政界”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四兄弟中,刘永好最早涉足金融业。1996年,他作为发起人之一筹办了民生银行并担任副董事长。1998年,刘永好组建的新希望集团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四兄弟中,刘永好的投资领域最多,曾先后涉足房地产、乳业、能源、化工、商贸等领域。2005年,新希望重归主业,开始构建农牧产业链。目前,新希望集团拥有猪、禽、奶三大产业链,是中国最大的农牧业产业集群。
  
  商业竞争:是兄弟,也是对手
  
  虽然四兄弟各自分开发展,但并不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刘永行在投资电解铝项目时,就经常打电话征求大哥刘永言的意见。兄弟间也多有合作之举,毕竟是共同开创事业的亲兄弟,如果有合作上的需求,自然没有必要交给外人。当然,所有的合作都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按照商业规则来操作。
  1995年,刘永行在进行对外扩张时资金短缺,便向刘永言和陈育新借过数千万的资金。刘永好的“新希望”上市,也有刘永言和陈育新的股份。此外,新希望开发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是“锦官新城”,刘永言的建筑工程公司就承担了项目建设。兄弟间合作最多,也最深入的是刘永言和陈育新。大陆希望与华西希望联合投资组建了美好房地产公司,在成都机场路旁边开发了“美好家园”等项目。2000年左右,两人又联合投资近10亿元开发了五星级酒店——家园国际酒店,各占50%股权,由大陆希望负责经营,成为兄弟分家后的“合作典范”。
  除了刘永言,其他三兄弟的核心产业都是饲料,自然免不了竞争。1995年“分家”时,刘氏兄弟签订协议,以长江为界,刘永行开拓东北区域,刘永好开拓西南区域,陈育新则负责在成都的“老基地”,本意是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投资。经过近10年的“互不干扰”,刘永好率先打破了这一局面。2005年,新希望收购了山东最大的饲料企业—六和集团50%的股份,改变了中国饲料业的竞争格局。同年,刘永行投资1亿元在成都建设的饲料厂正式开业——而成都正是新希望集团的大本营。两人的举动宣告1995年的“分江而治”正式结束。
  从现在的东方希望集团、新希望集团和华西集团的网站上可以看到,三兄弟的饲料分公司已经多处开花,早已不局限于当初划分的区域。东方希望集团在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拥有多家分公司,新希望集团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也构建了网络。华西集团则已冲出成都,在全国多处开办了分公司。此外,在海外扩张方面,三家集团都选择了在越南投资建厂。
  对于相互间的竞争,三兄弟均三缄其口,表示不愿多说。也许他们已经看透,在竞争早已全球化的时代,各自“画地为牢”显得有点不识时务。也许他们早已形成默契,只是外人“雾里看花”,看不明白而已。
  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兄弟有没有再合作的可能性呢?有人认为,如果三个希望集团能够合并或者合作,其抵御风险和扩张的能力无疑都会增强。在饲料业,三兄弟可以采取统一经营或委托经营的方式来实现规模效应,但实际操作起来恐怕难度极大。有内部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分别持股、统一经营的方式更符合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产权结构清晰,公司的价值取向统一,分配的机制也很明确。如果一个兄弟负责经营,那么其他的兄弟则可以进行经营的监督。
  是合作还是竞争?也许数年后才能见分晓。刘氏兄弟的梦想是能让希望饲料走出中国,最终在全球“摘得金牌”,这也为兄弟间的再度合作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其他文献
《劳动合同法》自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面临这样的困境:许多员工在突然之间就不来上班了,既没有辞职申请,也不履行离职手续。有的甚至更改了所有的联系方式,导致用人单位无法与本人取得联系,无法进行工作交接,致使用人单位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如何防范员工离职带来的风险?  首先,用人单位应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  在实践中,涉及劳动争议的案件,用人单位败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规章制度制
期刊
创新日益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企业纷纷增加研发投入希望可以促进业绩增长。然而,管理层需要认识到,创新投入越多不一定能够直接转化成销售、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增长。比如,辉瑞制药自2003年以来每年有超过70亿美元用于投入研发,但收获并不明显。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公司花较少的钱却设计出了伟大的新产品,比如苹果公司,销售额的5.9% 用于研发,此值低于行业的平均值7.6%。在医疗卫生行业,博斯公司曾做过一个多年
期刊
爱迪思作为一名站在象牙塔之外的管理学家兼咨询师,他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正如《企业生命周期》的翻译者赵睿所言:“(这本书)不是书斋中的造车之作,而是一流管理大师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书中的观点读来不仅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而且他所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希望此书能对中国的企业家们有所启迪,能够帮助他们把握国际先进管理思想的脉搏,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借鉴思路。”(本书汉
期刊
中国古代关于用人的谚语极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一例。尽管关于这条谚语有过观点上的争论,但这条谚语的含义是强调建立用人的信任机制,应该说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基本的信任,就会极大增加用人的成本。如果互不信任,互相提防,不但会使资源消耗于内部,而且还妨碍形成真正的合力和团队,严重影响事业发展。  还有一条谚语,叫做“使功不如使过”。说这条谚语人也很多,从秦穆公用孟明(百里
期刊
汤蒂因是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她的企业并不大,以现在的眼光看只是一个家庭作坊规模的企业,但却在激烈的竞争和恶劣的外部环境下存活下来,最终成就了国货名牌—绿宝金笔。汤蒂因的事业在建国后,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短暂辉煌,但很快就加入了公私合营行列,尽管仍在从事管理工作,但不再是资本家的身份了。   汤蒂因1916年生于上海,其父很早就从苏州到上海做生意,小有成绩,家境曾经尚为宽裕,儿子汤蒙锡
期刊
古希腊有一位技艺超群的雕刻师,名叫比马龙(Pygmalion)。他用一支洁白如玉的象牙,雕刻出一位美如天仙的少女加拉蒂亚(Galatea)。比马龙深深的爱上了她,日夜祈求神将雕像变成真正的少女,和他成为终生的伴侣。最后精诚所至,神被比马龙的痴情所感动,于是将雕像变成少女,比马龙和加拉蒂亚终成眷属,永浴爱河。比马龙与加拉蒂亚的故事,后来成为心理学上广被研究与讨论的主题: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期刊
全球经济复苏范围扩大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全球经济的复苏已扩大至大多数主要发达国家。2009年第二季度,日本与一些主要欧洲国家经济增长开始回归;第三季度,美国与整个欧元区一样,摆脱了经济危机。尽管第三季度英国GDP数据有一点点下降,但是随着新数据的发布,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大幅度(甚至全部)调整。  调查显示,在主要经济体中第四季度复苏会进一步发展,一些指标,如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制造业与服务业
期刊
三十年改革的重要变化是私营企业差不多成为国民经济半壁江山,而私营企业的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因此,家族企业能否健康持续成长就不仅仅是家族企业自身的问题了。正因为如此,家族企业的管理与成长就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  家族企业的形态、管理模式与成长路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譬如,如果有多位家族成员共同创业,那么随着企业的成功创业和发展,多半会出现“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分歧律”,即创业的家
期刊
最近,“危机时期的领导”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  ◎86%的人认为在危机时期能够找到机会,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个机会。  ◎70%的公司表明它们裁员了。  ◎55%的公司进行了全面地减少预算。  ◎51%的人表明他们公司要重新思考竞争战略。  ◎45%的公司表明它们采取了全面的招聘冻结措施。    在特殊时期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现在很多公司遇到的情况都是以前几代人没有遇到过
期刊
兄弟分家,是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不仅在中国不少见,在韩国也有现代、三星等企业类似的情况。所不同的是,有的分家之后,大家都有好发展;但另外一些企业,分家之后每况愈下,现在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正因为有这样的分别,所以,我们往往也更关心很多“幕后”的分家细节。  这个案例写作上采用春秋笔法,专讲大故事。短短几千字,线索非常清晰,没有纠结于小报所常常颇费笔墨的“冲突”。但行文之中 ,意味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