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青光眼的发病特点及早期诊断治疗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as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临床发病特点,并对早期诊断治疗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对18例(24眼)青光眼的性别,发病年龄、视力、眼压、房角、眼底、视野等相关参数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4例占22.2%,女性14例占77.8%。治疗前高眼压小于22mmHg共计3眼占12.5%,24.38-32.5mmHg共计6眼占25.0%,4.18-55.62mmHg者10眼占41.7%,61.75mmHg共计5眼占20.8%。房角:开角6眼,闭角18眼。视乳头杯凹均显不同程度扩大,C/D大于0.6者共计5眼占20.8%,0.6-0.8以上者共计19眼占79.2%。视野有不同程度损害管状视野7眼(占29.2%)。本组18例患者中有1眼行现代囊外摘除术,5眼行巩膜瓣下咬切术,占25.0%,18例患者都行药物保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青光眼一般发病急,且严重危害视功能,早期预防、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对于早期患病较轻者一般采取药物保守治疗。
  【关键词】青光眼;发病特点;早期诊断;治疗
  青光眼是一种发病急,且能严重危害视功能,并可能导致失明的常见眼疾病。其特征是眼内压间断性或是持续性地升高,超过了眼球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而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功能带来损害,从而导致视野缩小、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等,最后导致失明。因其病因复杂,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尤其重要。我科自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8例24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患者收治于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间,入院后经过各种检查综合分析,并严格按照青光眼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4例4眼,女性14例20眼,年龄45-76岁,平均61.5岁。其中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共发作12例18眼,外伤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2例2眼,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绝对期4例4眼。患者发病到入院间隔时间1-125天,平均15.5天。入院时眼压在<22-82mmHg之间,患者入院时视力失明5眼,手动8眼,数指4眼,光感3眼,4.0-4.6共计6眼,视力矫正后未明显提高,见表1。
  3讨论
  青光眼是一种引起视神经损伤的疾病,当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时,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而至失明。青光眼的病因主要是房水排出过程中出现障碍,使得眼压升高,而导致视神经损害。本组病例分析青光眼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疾病,且女多于男占77.8%,可能与女性情绪不稳定有关。本组患者年龄偏大者发病率高,大多数病例青光眼发生在中年或中年以后。对于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药物治疗,一般缩瞳,以解除前房角闭塞,增加小梁网的排水功能[2-3]。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与混合性青光眼[4]。根据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控制患者达到目标眼压。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激光、手术[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由于反复发作性眼压升高,可使本来就与小梁网靠得很近的虹膜根部与小梁反复的接触造成小梁组织损害。另一方面因眼压长期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前房角持续性狭窄和渐进性关闭,久之则引起不同程度的周围边虹膜前粘连。本组患者入院时视力失明5眼,手动8眼,数指4眼,光感3眼,4.0-4.6共计6眼。青光眼患者应当特别给予重视,其一般发病急,且严重危害视功能,早期预防、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对于早期患病较轻者一般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目标眼压标准和总体治疗方案,随时调整治疗措施,稳定眼压保持视功能不继续受损。晚期或重症患者,以及行药物保守治疗未能满意效果者应及时施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學组.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眼科杂志,2008,44(9):862-863.
  [2]袁绍珍,刘平.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的治疗[J].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4):240-242.
  [3]杨朝忠,殷晓棠.对老年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的研讨[J].眼科研究,1991,9(1):54-56.
  [4]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2-169.
  [5]葛坚.青光眼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华眼科杂志,2000,36(3):192-19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外科治疗时机和方式。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232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存活率和平均住院的天数。结果实验组即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较好的对比性。实验组即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肝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到2009年8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00例肝胆管结石术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肝内病灶清除不彻底、肝内病灶未处理、术式选择不当等是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后均获得2年的随访,无结石再发。结论 详尽的术前检查、充分的术前准备、对病情的准确判断,手术方法及引流方式的合理选择,术后的
【摘要】 目的 探讨(Lc)中转开腹原因,为降低LC中转开发率提供经验和借鉴。方法 对我院2006年以来中转开发1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C中转开发11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术前准备不充分。②术前彩超误诊、漏诊。③病人发病时间长,胆道局部解剖变异。④腹腔镜设备质量问题。结论 正确中转开腹是保证病人安全的重要措施,临床医生不能片面追求LC成功率,正确中转开腹是保证病人安全、减少并发症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