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ularmp3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思维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它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而是一种复合思维方式,需在已有信息基础上,组织分离原有经验,再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信息序列,逐步建构为最佳模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语文学习深度发生。神话体现了人类奇幻的想象力,里面有神奇的情节、神奇的人物、神奇的力量等,能使我们洞悉祖先感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沃土。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我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图文并茂地想
  图文并茂地想是指借助文本语言和画面进行直观的想象。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精巧的插图。这些插图紧扣课文内容,或展现文章重点部分,或重现故事情节脉络,或反映文章中心思想。在立足文本的同时用好插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想象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盘古开天地》课文中的插图构思新颖,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故事关键情节的发展变化。第一幅是盘古蜷缩身子沉睡在混沌中,第二幅是盘古拿起斧头准备劈开天地,第三幅是盘古头顶天、脚踏地,第四幅是盘古用身体化生万物。这与本单元中“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是紧密相连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学生对文字有初步的整体感知后,出示文中的四幅图,让他们认真观察,想象图片表达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用小标题的方式给每幅图取个名字。经过讨论,学生分别给四幅图取名为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頂天立地、改天换地。借助于语言文字和形象的图画,学生稍稍发挥想象,就将故事的脉络理清楚了,可谓事半功倍。这四幅插图在后面的创造性复述中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二、活灵活现地想
   活灵活现地想是指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或惟妙惟肖的表演来进行想象。朗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基础,表演是文本内容形象化的再现,边读边表演则能把静止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思维。
   《盘古开天地》的第2自然段讲了盘古劈开天地和天地初步形成的过程。这部分的第一个想象点是“劈”,盘古仅靠一把斧头,就将混沌的宇宙一分为二,爆发出巨大的力量。课文没对劈的动作做具体的描写,恰恰是以最精练的动词突出力度之强,刻画出神话动人的想象。教学时,我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劈的动作。学生情绪高涨,对盘古怎么拿斧头,横着劈还是竖着劈,是怎样的表情、用怎样的力量劈进行了假设和猜想。当看到他们调动全身之力,以坚定的神情猛挥“斧头”,发出响亮的“咔、嘭”等声音时,我知道学生既理解了“劈”的意思,又感受到盘古神奇的力量和力大无穷的形象。这部分的第二个想象点是天地初开的样子。“轻而清的东西”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中的“阴”,“重而浊的东西”指“阳”,它们具体是什么,似乎又难以言表,但却是切实存在着的神奇状态,充满着神秘的可能性。更神奇的是它的语言形式、读音和内容的完美对仗,字数相等:轻对重,清对浊,上升对下降,缓缓对慢慢,出现了四对反义词,一对近义词,其中“轻、清、升、天”都是平声,“重、浊、降、地”多为仄声,读起来朗朗上口。于是,我把文本排列成以下格式: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并引导学生想象羽毛、空气、泥土、石头等生活中的东西,边读边做动作,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自己脑海中建构的天地初开的雄奇景象。
  三、身临其境地想
   身临其境地想指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笔下的某个角色或通过幻想、穿越等非正常方式进入到故事所描写的情境中进行想象。当学生在想象空间中以旁观者或共同体的身份,“亲见”故事人物,“亲历”故事情节时,想象会变得更细腻丰富,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体悟更为深刻。
   《盘古开天地》的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讲了盘古使出神力支撑天地,一万八千年中身体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地形成,盘古倒下。这两个自然段的时间跨度很大,但写得较为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的可能性。我把这部分的想象点定为“撑”,结合本单元的习作“我在过去的一天”创设情境: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恰好看到盘古在苦撑天地,你观察到了什么,你会怎么做。学生进入到盘古顶天立地的场景之中,想象盘古的动作、神情等细节,表达对盘古的心疼、赞赏、敬佩。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盘古全身青筋爆出,涨红了脸,紧咬牙关。他粗壮的双臂微微颤抖,有力的双腿渐渐失去知觉。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骨骼、筋脉被硬生生拉长两丈,撕心裂肺的痛传遍全身。但他还是屹立在天地之间。”有的学生说:“穿越之后,我也具有了一些神力,我想替盘古撑着天地,劝他休息会儿,但是他感激地拒绝了,所以我就和他肩并肩,一起撑天地,同甘共苦。”学生在想象中真切感受到盘古经历的艰难困苦,惊叹于天、地、盘古身高变化的神奇,体会到盘古坚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想象思维得到生长。
  四、模仿发散地想
   模仿发散地想是指模仿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想象,创造出新语言。有些课文的语言比较经典,堪称范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想,进行仿写;有些课文有留白之处,亦可以引导学生接着想,进行补白、续编等训练,让想象思维落地生根。
  《盘古开天地》第5自然段描写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化生成了万物。这一自然段集聚了作者瑰丽的想象,是全文最精彩、神奇的段落。它用8个“他的……变成……”的句式,将盘古身体的巨大变化和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段末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我将这部分的想象点定为“变”。在多种方式朗读后先让学生发现作者写变化时想象的秘诀,我抛出问题:8个变成什么,之间可以交换顺序吗?学生发现不能交换顺序,作者的想象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内在规律的,盘古的身体与宇宙万物完美地对应起来,气息如风和云般轻弱,声音如雷声般洪亮,双眼如日月般圆润发亮……这就是神话故事中想象的合理巧妙。接着让学生进行续写:盘古的其他部位还会变成大自然中的什么呢?请同学们仿照第5自然段的句子,再写一两句。学生的想象在模仿中得以发散,他们写道:“他的牙齿变成了闪亮的宝石,给人类带来富裕;他的骨骼变成了各种金属,供人们制造工具;他的头发变成了无数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通过想象,学生对盘古开天地的神奇过程有了更全面的感知,盘古的伟大形象和可贵精神也在学生心中立体、丰满起来,成为值得热爱和敬佩的文化符号和精神丰碑。
  儿童的心灵是一颗有待被点燃的火种,在神话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营造宽松且具有挑战性的课堂氛围,围绕语文要素找准想象点,设计想象支架,兼顾语文味和神话味,激发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管埭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部编版教材中的一篇散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时与教师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的一段经历,宣扬了先生朴素、热情、且超脱民族精神的高尚品质。同样作为一部散文作品,它也体现出其特有的文本特征,这种特征主要可以从内容、形式以及艺术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理解散文的内容特征  散文主要通过叙述和抒情的手段描写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或事,意在抒发对生活的理解。在《藤野先生》一文中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学习任务群”,其核心要素是“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要求课堂应变“以教师讲解为主”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模式。在教学《渔父》一文时,我尝试了情境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活动体验和问题探讨驱动学生研读文本,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的解放,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我认为一个好的情境任务需要符合以下四个特点  一、生活真實性  新课标强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
期刊
郭沫若先生的《白鹭》是一篇经典的散文诗,被安排在统编版五上第一单元。虽然篇幅简短,但作者以诗意的语言,将看似平常的白鹭赋予了诗一般的美,更将自己对于白鹭的喜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在这篇课文的课后配套练习中,编者设置了这样两道题:课文从哪些方面展现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课文第6~第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尝试着给这几幅
期刊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得到发展。“周围环境”涵盖甚广,尤指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者习惯、认知、思想、心理等情感品质。建构主义提倡学习者掌握建构的主动权,学习者是主体,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新的意义,建构新的理解,既重视周围环境,又挖掘自身学习潜能,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思维。这种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大
期刊
写作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需要明确: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这三方面相对应的就是写作的兴趣、内容和技巧。我们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倾向于解决第一个方面,即“有写作动机”,其实这是不完整的教学。而第二个方面“有东西可写”是属于写作内容方面的问题,关涉学生的知识储备,这不是写作教学的独当之任。相比之下,第三个方面“能够写出来”就是我们作文教学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这三个方面在写作
期刊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被列为课程的一部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被编入《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是高一语文的必读书。很多教师认为,此书学术味道浓厚,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这本书内容艰深,很难亲近。高中生往往习惯于感性的、形象的思维,对于此类理性的、抽象的论述有隔膜,阅读很难开展,因此,这种社科类著作的阅读也就
期刊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其主要功能是引领学生学习写作知识与表达方法。如何凸显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直指习作”的特点,有效落实其独特的教学功能呢? 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麻雀》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研读教材序列,聚焦单元重点  课标就第二学段习作方面的目标与内容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精心进行主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阅读中去。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特点提炼出主问题,能有效牵动全文,牵动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促进文言合一。《周亚夫军细柳》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长于记人,其中写到的将军有很多,无一不是个性鲜明,写法也各具特色。作者通过正面侧面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
期刊
《林黛玉进贾府》作为高中教材的经典篇目,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它是传统小说三要素在人物、环境两方面的典型体现, 我们在教学时也多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分别展开教学,谈人物形象及其相关手法、环境特点及其作用,但是,这都不能体现曹雪芹谋篇布局的匠心,也难以见出本文所蕴含的审美韵味和作者的艺术功力。  本文的经典不只是以多样的笔法给我们隆重推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及介绍了贾府情况,还在
期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和精神意义,是教学从知识导向走向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