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新闻工作非常重视,提出要“努力破‘四难’: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其中,典型报道是党报常用的新闻手段之一,在发挥示范、激励、引导作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贯彻落实卢展工书记的要求,让典型可信、可敬、可亲?作为一家有着60余年历史的党报,开封日报社长期以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典型做法”。
一
据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模式化、概念化’;5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空话、套话多’……”①典型报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读者、群众之所以会对典型报道有诸多反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典型先天不足”:典型高高在上、“高大全”;典型充满说教色彩,枯燥无味;典型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不食人间烟火……这些,都让普通读者对典型敬而远之,望而生畏,觉得他们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而《开封日报》的典型选择却下了一番工夫,不管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典型田良贵,还是CCTV2007年度“三农”人物翟树森;不管是全国文化战线先进个人郭建华,还是全国劳模马文芳,如果仔细考究这些典型的来历、出身,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在记者采写之初,在《开封日报》选典型之时,他们都不是大款、不是大腕、不是大官,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没有气壮山河的光辉故事,他们都是扎根基层的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凡凡的人。这样的典型,就生活在读者身边,让他们觉得可信、可敬、可亲;这样的典型,鲜活真实,让读者觉得可学、可比、可赶,让读者自觉自愿地对他们从思想上学习、从行动上效仿。
但是,“任何典型都是个别和一般、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对立统一。新闻典型既有很强的特殊性,又有很大的普遍性。普遍性不大的人和事,是奇闻奇事,特殊性不强的人和事,是居家琐事,都不能成为新闻典型。典型报道,就是把最能体现普遍性而又最具特殊性的事物集中起来,加以突出和强化处理,使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②《开封日报》的典型选择也是以小见大、以一滴水折射阳光。翟树森只是开封县走出去的一名普通农民工,但他又不普通,他带领一支由河南籍农民工组成的近300人的施工队,承担了“鸟巢”工地近1/3的施工任务,先后攻克了建设超大型转换梁、清水墙等世界难题,成为有技术、懂知识的新型农民工代表。田洪林是兰考县交通局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可他又有着“传奇经历”,从2006年3月26日至6月8日,田洪林用74天的时间,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只身单骑走红军长征路的壮举,以实际行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并为建党85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更成为全国把弘扬焦裕禄精神和弘扬长征精神相结合的第一人。马文芳是通许县的一名普通村医,可他长年坚持悬壶济世、实施医改,他的名字终于被高层所知,被温家宝总理请进了中南海,并就中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等“大问题”发表“小人物”的看法。
还有田良贵、吕文艺、郭建华等这些《开封日报》选立的典型,他们是新人物、新事物,反映的是新动向、新风尚,解决的是新问题、新困惑,总结的是新经验、新成就,他们身上时时处处体现的是大(时代精神)与小(普通人物)的完美结合,这才让他们成为一种楷模、一种标杆、一种示范。
二
典型选准了以后,关键还要看怎么写,如果一味拔高,如果文笔枯燥,读者还是会不接受,读者还是会不买账,典型的舆论引导作用照样会大打折扣。《开封日报》的经验是以活见实,在活字上见功夫。
语言活,写出感情。“典型报道说到底是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情感,写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处处突出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励人”。③如何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感情,写活人物,打动读者?开封日报记者在采写田良贵这一典型时作了有益探索。为了写好这一人物,记者曾经多次到兰考采访,采访了田良贵的同事、朋友、亲人,采访了田良贵帮扶的对象、资助的困难户,和田良贵本人更是多次长时间深入交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写作时,记者的笔端凝聚真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用原汁原味、真实可信的话语,去写出田良贵的真情实感。田良贵最爱说一句话:“民政,民政,人民政府4个字就占了两个。我们民政干部代表的是人民政府的形象,要当党和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连心桥’和群众疾苦的‘晴雨表’。”田良贵常告诫亲友:“每年从我手上过的钱有500万元,但每一分钱都姓‘公’,不姓‘田’。我用错一分钱,别人骂我田良贵事小,戳共产党的脊梁骨事大。”……这些田式语言溢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田良贵的纯真本色和公仆情怀。
细节多,打动读者。“细节,是典型报道打动读者的起点,也是记者把握典型人物的入口”,“细节就如同破案的指纹,最细小、最具体,但也是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证据”。④还是以田良贵的采写为例,《开封日报》在写作典型时十分注意运用细节,靠细节说话,以细节来打动读者。田良贵在一个寒风刺骨的早晨来到老复员军人曹治国家,一个“为曹治国脱去又脏又臭的鞋子”的细节,让人看到他对帮扶对象的一片深情;田良贵有户“穷亲戚”——兰考县葡萄架乡葡萄架村老太太马张氏,田良贵常常看望慰问老人,为她送上吃的喝的,陪她唠唠家常。而马张氏家的杏树结了几个杏,她舍不得吃,用手绢包着,找到田良贵,非让他尝尝鲜不可,就这一个细节,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被帮扶对象对田良贵的拥戴,也让文章标题《咱老百姓的贴心人——记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田良贵》显得名副其实,毫不夸张,毫无拔高。
文体新,凸显冲突。在采写典型人物时,《开封日报》注意文体创新,不拘形式选择最适合展现内容、表现人物的文体,除常规的消息、通讯等体裁外,还灵活运用日记体、章回体等,去凸显冲突,让人物更丰满、更立体。在采写开封县电影公司经理郭建华这一典型时,记者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每一回里都有郭建华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每一回里都有郭建华内心的波动和冲突,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矛盾迭现,悬念迭出,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三
选典型不易,写典型很难,而最难的是让典型长驻读者心间,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怎样让典型长久地树起来成为旗帜,《开封日报》的做法是动态式、系列化,全方位、多体裁。
动态式、系列化。在树立郭建华这个典型时,《开封日报》运用了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予以系列报道:第一回,仲夏夜萌生电影梦,俏姑娘当上放映员;第二回,开了弓没有回头箭,处危局痛砸铁饭碗;第三回,放三首歌开宗明义,走三步棋起死回生……系列动态报道以悬念、以矛盾冲突来吸引读者的关注,让他们想了解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发展,让他们关注典型。《开封日报》在树立另一个典型田洪林时采用了日记体的方式,由田洪林千里之外口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者整理后在《开封日报》固定位置及时见报。《乌江又闻隆隆声》、《盘县偶遇“洋行者”》、《满怀崇敬走遵义》等一篇篇动态报道,记录了田洪林的行踪,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在动态报道中,田洪林的形象一步步丰满,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步步深入人心。
全方位、多体裁。对于典型人物,《开封日报》注意报道的广度、深度和连续性、震撼力。在树立田良贵这个典型时,不仅有长篇通讯报道,还有《田良贵的故事》专栏,全方位展示田良贵的形象。另外,几乎每一个《开封日报》推出的典型,报社都会配发评论、配发照片等,多管齐下,多体裁齐上,形成报道强势,形成舆论中心。
可以说,对于每一个典型,《开封日报》从“盯”上的那一刻起,就会“不依不饶,不离不弃”,长期跟踪,立体包装。这样,才让《开封日报》报道的典型不是一阵风、一阵雨,不是过眼烟云,而是真正地树起来、立起来,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注 释:
①《主流媒体与舆论力量》专题,《中国记者》,2004(1)。
②《关于典型报道的问题》,《新闻界》,1998(3)。
③《典型报道要可敬可信可亲》,《采写编》,2010(2)。
④马利:《试论在典型报道中“三贴近”》,2010年8月4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192301/192359/192362/12340175.html
(作者单位:开封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
一
据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模式化、概念化’;5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空话、套话多’……”①典型报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读者、群众之所以会对典型报道有诸多反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典型先天不足”:典型高高在上、“高大全”;典型充满说教色彩,枯燥无味;典型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不食人间烟火……这些,都让普通读者对典型敬而远之,望而生畏,觉得他们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而《开封日报》的典型选择却下了一番工夫,不管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典型田良贵,还是CCTV2007年度“三农”人物翟树森;不管是全国文化战线先进个人郭建华,还是全国劳模马文芳,如果仔细考究这些典型的来历、出身,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在记者采写之初,在《开封日报》选典型之时,他们都不是大款、不是大腕、不是大官,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没有气壮山河的光辉故事,他们都是扎根基层的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凡凡的人。这样的典型,就生活在读者身边,让他们觉得可信、可敬、可亲;这样的典型,鲜活真实,让读者觉得可学、可比、可赶,让读者自觉自愿地对他们从思想上学习、从行动上效仿。
但是,“任何典型都是个别和一般、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对立统一。新闻典型既有很强的特殊性,又有很大的普遍性。普遍性不大的人和事,是奇闻奇事,特殊性不强的人和事,是居家琐事,都不能成为新闻典型。典型报道,就是把最能体现普遍性而又最具特殊性的事物集中起来,加以突出和强化处理,使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②《开封日报》的典型选择也是以小见大、以一滴水折射阳光。翟树森只是开封县走出去的一名普通农民工,但他又不普通,他带领一支由河南籍农民工组成的近300人的施工队,承担了“鸟巢”工地近1/3的施工任务,先后攻克了建设超大型转换梁、清水墙等世界难题,成为有技术、懂知识的新型农民工代表。田洪林是兰考县交通局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可他又有着“传奇经历”,从2006年3月26日至6月8日,田洪林用74天的时间,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只身单骑走红军长征路的壮举,以实际行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并为建党85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更成为全国把弘扬焦裕禄精神和弘扬长征精神相结合的第一人。马文芳是通许县的一名普通村医,可他长年坚持悬壶济世、实施医改,他的名字终于被高层所知,被温家宝总理请进了中南海,并就中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等“大问题”发表“小人物”的看法。
还有田良贵、吕文艺、郭建华等这些《开封日报》选立的典型,他们是新人物、新事物,反映的是新动向、新风尚,解决的是新问题、新困惑,总结的是新经验、新成就,他们身上时时处处体现的是大(时代精神)与小(普通人物)的完美结合,这才让他们成为一种楷模、一种标杆、一种示范。
二
典型选准了以后,关键还要看怎么写,如果一味拔高,如果文笔枯燥,读者还是会不接受,读者还是会不买账,典型的舆论引导作用照样会大打折扣。《开封日报》的经验是以活见实,在活字上见功夫。
语言活,写出感情。“典型报道说到底是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情感,写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处处突出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励人”。③如何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感情,写活人物,打动读者?开封日报记者在采写田良贵这一典型时作了有益探索。为了写好这一人物,记者曾经多次到兰考采访,采访了田良贵的同事、朋友、亲人,采访了田良贵帮扶的对象、资助的困难户,和田良贵本人更是多次长时间深入交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写作时,记者的笔端凝聚真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用原汁原味、真实可信的话语,去写出田良贵的真情实感。田良贵最爱说一句话:“民政,民政,人民政府4个字就占了两个。我们民政干部代表的是人民政府的形象,要当党和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连心桥’和群众疾苦的‘晴雨表’。”田良贵常告诫亲友:“每年从我手上过的钱有500万元,但每一分钱都姓‘公’,不姓‘田’。我用错一分钱,别人骂我田良贵事小,戳共产党的脊梁骨事大。”……这些田式语言溢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田良贵的纯真本色和公仆情怀。
细节多,打动读者。“细节,是典型报道打动读者的起点,也是记者把握典型人物的入口”,“细节就如同破案的指纹,最细小、最具体,但也是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证据”。④还是以田良贵的采写为例,《开封日报》在写作典型时十分注意运用细节,靠细节说话,以细节来打动读者。田良贵在一个寒风刺骨的早晨来到老复员军人曹治国家,一个“为曹治国脱去又脏又臭的鞋子”的细节,让人看到他对帮扶对象的一片深情;田良贵有户“穷亲戚”——兰考县葡萄架乡葡萄架村老太太马张氏,田良贵常常看望慰问老人,为她送上吃的喝的,陪她唠唠家常。而马张氏家的杏树结了几个杏,她舍不得吃,用手绢包着,找到田良贵,非让他尝尝鲜不可,就这一个细节,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被帮扶对象对田良贵的拥戴,也让文章标题《咱老百姓的贴心人——记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田良贵》显得名副其实,毫不夸张,毫无拔高。
文体新,凸显冲突。在采写典型人物时,《开封日报》注意文体创新,不拘形式选择最适合展现内容、表现人物的文体,除常规的消息、通讯等体裁外,还灵活运用日记体、章回体等,去凸显冲突,让人物更丰满、更立体。在采写开封县电影公司经理郭建华这一典型时,记者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每一回里都有郭建华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每一回里都有郭建华内心的波动和冲突,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矛盾迭现,悬念迭出,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三
选典型不易,写典型很难,而最难的是让典型长驻读者心间,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怎样让典型长久地树起来成为旗帜,《开封日报》的做法是动态式、系列化,全方位、多体裁。
动态式、系列化。在树立郭建华这个典型时,《开封日报》运用了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予以系列报道:第一回,仲夏夜萌生电影梦,俏姑娘当上放映员;第二回,开了弓没有回头箭,处危局痛砸铁饭碗;第三回,放三首歌开宗明义,走三步棋起死回生……系列动态报道以悬念、以矛盾冲突来吸引读者的关注,让他们想了解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发展,让他们关注典型。《开封日报》在树立另一个典型田洪林时采用了日记体的方式,由田洪林千里之外口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者整理后在《开封日报》固定位置及时见报。《乌江又闻隆隆声》、《盘县偶遇“洋行者”》、《满怀崇敬走遵义》等一篇篇动态报道,记录了田洪林的行踪,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在动态报道中,田洪林的形象一步步丰满,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步步深入人心。
全方位、多体裁。对于典型人物,《开封日报》注意报道的广度、深度和连续性、震撼力。在树立田良贵这个典型时,不仅有长篇通讯报道,还有《田良贵的故事》专栏,全方位展示田良贵的形象。另外,几乎每一个《开封日报》推出的典型,报社都会配发评论、配发照片等,多管齐下,多体裁齐上,形成报道强势,形成舆论中心。
可以说,对于每一个典型,《开封日报》从“盯”上的那一刻起,就会“不依不饶,不离不弃”,长期跟踪,立体包装。这样,才让《开封日报》报道的典型不是一阵风、一阵雨,不是过眼烟云,而是真正地树起来、立起来,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注 释:
①《主流媒体与舆论力量》专题,《中国记者》,2004(1)。
②《关于典型报道的问题》,《新闻界》,1998(3)。
③《典型报道要可敬可信可亲》,《采写编》,2010(2)。
④马利:《试论在典型报道中“三贴近”》,2010年8月4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192301/192359/192362/12340175.html
(作者单位:开封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