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

来源 :婚育与健康·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hu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给予观察组患者每天口服米非司酮治5mg,给予对照组患者每天口服米非司酮12.5mg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基本上一致,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贫血现象均得到有效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每天服用米非司酮5mg与12.5mg的治疗效果一致,但小剂量更加安全、经济,患者更乐于接受。
  【关键词】 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剂量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由女性自身的卵巢功能衰退,卵泡缺乏,造成卵巢自身反应力降低,即使有卵泡发育,但缺乏排卵功能,不能形成黄体,从而使得孕激素的分泌量大大减少,导致子宫内膜长时间处于雌激素的严重影响中,不断增厚,随之发生出血现象。我院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症状的患者。年龄45~55岁,平均年龄(48.23±1.6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贫血等,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为(13.98±0.1)mm,病程4~12个月[1]。重度贫血有9例,中度贫血有25例,轻度贫血有44例,平均血红蛋白为(71±12)g/L。没有米非司酮过敏症状者,且患者肝功能均正常。排除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对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性激素等进行检查,并用B超对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测量。给予观察组患者每晚口服米非司酮5mg,给予对照组患者每晚口服米非司酮12.5mg,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治疗结束后对其进行6个月的随访[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恢复正常,或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有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有所改善。无效: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没有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其中观察组8例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26例在停药后月经恢复正常,5例月经量降低,1例在停药7个月后复发。对照组8例患者直接进入闭经期,25例在停药后月经恢复正常,4例月经量降低,1例在停药7个月后复发。血红蛋白含量为(108±3)g/L。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基本上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子宫内膜变化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状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平均厚度由治疗前的(14.14±0.23)mm变为治疗后的(7.21±1.22)mm。对照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由原先的(13.98±0.21)mm转为治疗后的(7.12±1.19)mm。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出血时间持续过长,出血量增多,或者出血时间间隔过短,淋漓不净。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一般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感染等现象,还会相应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长期处于担忧、焦虑等状态,严重者甚至需要将整个子宫切除。
  对于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来说,采用刮宫等方式,术后容易复发;如果采用切除子宫内膜或子宫,则手术风险、费用等均比较大。而米非司酮具有抗雌激素的作用,能够对子宫内膜产生较强的亲和力,患者服用之后,可以抑制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生,促使子宫内膜逐渐萎缩、变薄,从而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2]。通过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患者服用米非司酮之后,子宫内膜变化非常明显,充分表明其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剂量不一样,但治疗效果所差无几,大部分患者均改善了月经不调、经量过多、经期过长等现象,说明米非司酮对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非常好的疗效。但停药之后有个别患者出现复发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剂量不同但治疗效果接近的药物,小剂量地服用对患者安全性更高,应提倡使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郑蔓嘉.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剂量与疗效[J].广东医学,2011,29(14):596-597.
  [2] 顾静,杨克虎,张莉,等.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27(4):123-214.
  [3] 周晓慧,熊靖.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3,32(4):18-19.
  [4] 郑玲,鞠晓军.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15):423-425.
其他文献
计算机课堂教学一直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难点,计算机教学应以实训为主,上课应主要在机房。但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那就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让学生在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其它大专生的就业竞争中,中职学生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当前,我国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向导,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经过实
【摘 要】 目的:观察使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8月~2007年7月收治的7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心功能改善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优于对照组(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起效时间上,治疗组平均为5.6d,优于
一、课题的提出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世纪,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
期刊
在这个计算机软、硬件高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产生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商用或家用电脑,被淘汰出来以后,有相当一部分的机器会闲置在家里或者仓库,另外一部分会被废品收购公司
进行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会让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会如何运用正确的思维和判断力来整体的把握结构的性能,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等等更深的把握,合理地确定
期刊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数学思维在思维科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教学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并
建立系列化功能模块数据库管理系统,按照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产品开发,利用成熟模块快速组成特定复杂产品,可显著提高产品设计效率.文章介绍了在IntePDM软件平台上开发核级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