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探讨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x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特点,总结抢救经验。方法:取接受常规液体复苏创伤性休克患者28例纳入常规组,按照性别、年龄(±5岁)、致伤原因、伤情与活动等级,选择同期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28例纳入限制组,对比常规指标与患者预后。结果:复苏时,常规组与限制组PT、APPT、BE、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3h,限制组PT、APPT低于复苏时,低于常规组,限制组T高于复苏时,高于常规组,限制组BE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死亡4例,限制组死亡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未得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结论,但研究证实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助于患者凝血功能恢复,减轻酸中毒表现,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液体复苏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中图分类号】 R605.9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291-01
  创伤性休克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约有1/3死亡例与休克直接相关,其抢救一直是医学界难题[1]。液体复苏是创伤性休克基本抢救策略,既往做法是第一时间输液,迅速弥补损失血量,但有研究证实,补液过速可能破坏患者机体凝血与纤溶系统应激功能,限制性液体复苏被证实可降低并发、死亡风险,但其具体起效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临床推广应有有待时日。本次研究就我院既往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过程、效果进行探讨,总结抢救经验。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2月~2014年,接受并行常规液体复苏创伤性休克患者28例纳入常规组,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11~71岁,平均(40±11)岁;车祸伤22例、锐器刺伤3例、坠落伤2例、爆炸冲击伤1例;开放性19例,闭合性9例;活动性9例;休克等级:轻度20例,中度7例,重度1例。按照性别、年龄(±5岁)、致伤原因、伤情与活动等级,选择同期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28例纳入限制组。纳入标准:①确诊;②致伤至送院时间<3h;③未合并其它致死性疾病,可影响实验研究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碍;④患者接受救护后存活3h以上。
  1.2 方法
  基本抢救:①快速评估伤情,了解致伤原因、损伤部位、有无活动伤情与多发伤等;②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血块,吸痰,给氧,给予呼吸道护理,必要时行气管插管;③给予心电、呼吸、循环指标检测;④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行液体复苏;⑤尽快开展各项检查,进一步明确伤情,转手术治疗;⑤控制失血、给予抗感染处理。
  常规组:早期快速补液,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80mmHg。
  限制组:早期快速补液,待平均动脉压达到40mmHg,减缓输液速度,限制输注量,使用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0~50mmHg。
  1.3 观察指标
  医院常规检查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碱剩余(BE)、体温。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 )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指标变化
  复苏时,常规组与限制组PT、APPT、BE、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3h,限制组PT、APPT低于复苏时,低于常规组;限制组T高于复苏时,高于常规组,限制组BE低于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常规组与限制组组PT、APPT、BE、T水平对比( )
  注:与复苏时相比,*P<0.05;与常规组相比,△P<0.05。
  2.3 患者临床预后比较
  选择患者均为抢救后3h内存活患者,最终预后:常规组,存活24例,死亡4例,限制组存活27例,死亡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创伤是急诊科收治最多的疾病类型,约占1/4~1/2左右,是44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约有1/3死亡例与休克直接相关,补液是补充机体失液,抑制器官缺血缺氧性坏死衰竭的重要手段,但医学界关于补液成分、量、速度以及时机选择,一直存有争议。有研究表明,休克是人机体应对严重创伤,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机制,患者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可对抗创伤反应,这种反应是自发的,迅速、及时补充体液虽可有效遏制器官缺氧缺血,但也可能使机体产生错误判断,致自我防御机制失效,特别是对于伴有活动性出血、内出血患者而言,防御机制失效可能致失血难以控制,增加失血量。
  本次研究中,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常规液体复苏患者,复苏前、复苏后3h,PT、APPT均高于常人,也证实了这一点,通过补液两组患者PT、APPT均显著下降,提示补液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抑制出血,限制组下降幅度更显著,提示显著性输液效果更显著。BE、T是反映患者生命体征的主要指标,前者是酸中毒重要评估指标,后者反应机体能量代谢水平,低BE、T时间过长,患者预后越差。限制组有助于迅速减轻患者酸中毒、恢复机体正常代谢功能,对抑制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从患者预后来看,因选择患者均为抢救存活3h者,而这一时间是急性创伤死亡的高发时间段,抢救存活3h者预后相对较好,且因人数有限,未得出两组患者死亡率存在差异的结论,但大量动物与临床研究证实,限制性液体复苏,却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陈英.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新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7):623-624.
  [2]刘志祯,梁亚鹏,尹其翔.创伤性休克早期即刻液体复苏与延迟液体复苏对比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1):1169-1172.
  [3]凌进华,张牧城.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液体复苏方案疗效的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631-1634.
其他文献
病人,男,82岁。以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和胸痛等症状来诊。心脏听诊心尖区闻及响亮的收缩期杂音。肺部听诊闻及干湿性哕音。超声检查;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明
【摘 要】 目的:观察通痹汤联合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90例作为对象,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为对照组患者应用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之上,应用通痹汤及康复训练实施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没有患者发生
【摘 要】 医院办公室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医院的管理中所占据的地位不容忽视。医院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内容涉及到信息搜集、调研、工作监督、决策参谋等各个方面,但是目前医院办公室普遍存在人员素养和工作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其管理效率。本文主要从医院办公室的管理和日常工作内容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医院办公室 日常工作 管理 监督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目的研究人着色性干皮病G组(XPG)基因C46T与以奥沙利铂为主:的化疗方案对晚期胃癌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92例晚期胃癌病人外周静脉血DNA的XPG基因的单核苷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心理護理措施对老年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靠性,意在提高老年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8例老年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44例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目的了解血管活性肠肽(VI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VIP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前列腺增生和
目的评价因某些原因不能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英国D.O.R.C.1500.02冷凝器对42例(4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进
当甲状腺组织发生肿瘤或其他病变时,贮碘细胞被破坏,甲状腺组织中含碘量下降,CT平扫表现为局部或整个甲状腺低密度,增强扫描后病变显示更清楚。本文应用去卷积算法,探讨多层螺旋CT
【摘 要】 目的:分析总结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综合2010年5月-2011年10月所选出的2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血管造影实施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进行治疗,手术之后通过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安全有效的护理。结果:20例患者中进行子宫动脉栓塞的有15例、髂内动脉栓塞的有5例;17例患者施行栓塞术后出血现象消失,3例由于止血不完全导致施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7例患者出院后
目的探讨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M1(RRM1)及M2(RRM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6000二步法,分别检测15例正常卵巢组织、15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和46例上皮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