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向: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技巧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kffdkjk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和自己是同心、同向、同行的团队,是“一家人”,这样才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有很多,在此简单介绍几种我常用的做法。
  发自内心地接纳学生
  我们可能带过很多届学生,总是喜欢把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进行比较,其结论往往是:一届不如一届。这其中虽然有调侃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源于教师对当前学生的接纳不够。
  之前的学生真的就那么好吗?当初我们带他们的时候,不也经常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吗?他们的美好,也许只是回忆、加工的结果。
  现在的学生真的就这么不堪吗?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值得欣赏的学生,有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们有没有因为偶然的不美好而忽略了班级中温暖的一面?
  每次有人问我:贾老师,您带过的最好的、最让你骄傲的班级是哪个班?我的回答都很一致:现在这个。是的,我坚信,最好的、最值得骄傲的班级一定是现在这个。过去已去,未来没来,只有做好当下,才能创造更多奇迹、享受教育的幸福。
  总有一些孩子不够美好,但是教师要明白:要想改变一个学生的状态,先要改变他的自我期待;要改变他的自我期待,首先教育者要对他有期待。
  有一次小测验,20个题,一个孩子错了17个,只对了3个。我在他的试卷上写上了“ 3”,后面写上“加油”,又画上一个笑脸。他找到我,说:“老师,为什么考那么差,你还给我鼓励和笑脸?”我说:“虽然你这次只对了3题,但是我相信你会努力把不会的题目弄明白,下次再考这些知识点,你一定会做对的,对吗?”他说:“是的,我一定会做得更好!”我认为,这就是接纳。
  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接纳的同时,传递正向期待,唤起学生内在生长的力量。
  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很重要。因为有爱,教师才有更多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智慧,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遗憾的是,现实中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很爱学生,但是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这说明,我们需要修炼传递爱的智慧。
  首先,经常用语言表达对学生的爱。很多事情不说出来,别人可能永远不知道,或者即使知道,也容易被忽略。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说:“我爱你们!”“你们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在乎每一个人的感受和发展。”我相信这种发自内心的爱的表达,一定能够带给学生触动。
  其次,用真情和行动打动学生。学生是很聪明的,教师是不是真正对自己好,是不是真正爱自己,他们或多或少能够分辨得出来。所以,在用语言表达对学生的爱的同时,教师要用真情和行动打动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和支持。
  去北京开会,我给学生带了北京烤鸭。一只烤鸭分成8份,在教室里给每小组分一份,学生从前面传到后面,又从后面传到前面,虽然每个人只吃了2片,但却满足了学生“吃北京烤鸭”的愿望,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重视。
  2015届毕业的嘉雯同学在毕业留言中写道:
  高见更像我们的朋友,他关心我们。他曾说过24小时不关机,怕学生晚上发生什么事,联系不到他。我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一次晚上1点多我突然胃痛,打电话给高见,他立刻就从家里赶过来,带我去医院看病。等看完病、打完针已经三点多了,高见没有怨言,把我送回学校,还对我说有什么事随时打电话,他会立刻过来。我真的很感动。
  高见是我十几年读书生涯中,认识的最特别的班主任。
  我教過的学生都知道,我有重度咽喉炎,不能熬夜,不能抽烟喝酒,不能吃辣椒。即使如此,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一开学我就向全班同学做出承诺:24小时不关机,在学生需要我帮助的时候,只要条件允许,我会在最短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成为他(她)最坚实的后盾、最值得信赖的人,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多年前看过一位小学教师的案例,一直念念不忘。
  考虑到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这位教师和学生做了一个约定:在一节课40分钟时间里,上课20分钟后全班同学集体趴着休息5分钟。在休息的5分钟内,如果感觉某同学当天的表现非常好,教师就摸摸他的头;如果感觉某同学当天的表现比较好,教师就摸摸他的肩膀;如果感觉某同学当天的表现很不好,教师就哪儿都不摸,直接跳过。在学生休息的5分钟时间里,他从前到后把每名学生的头摸了一遍。
  这样的教师是智慧的。当孩子趴着休息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老师会摸哪儿?”当教师摸了他们的头,他会想:“老师摸了我的头,老师感觉我今天的表现非常好,老师很喜欢我。”当学生感觉教师很喜欢自己的时候,内心也一定会对教师产生更多的喜欢和情感认同。这就是传递爱的智慧。
  我总认为,一个人在爱意丰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主动自觉地传递爱。我的学生,有更多机会享受被爱的幸福,也相对更加具备爱人的能力。
  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患寡而患不均,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渴望得到教师公平的对待。
  分享两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故事1:糖葫芦。
  某天中午放学后,我看到学校门口有人卖糖葫芦,突然想起我家人好多年没吃过糖葫芦了,于是花3块钱买了一串。我拿着糖葫芦刚走了几十米,看到前方有两名我们班的女生。看我走到她们面前,其中一名学生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老师,你是不是送糖葫芦给我们啊?”
  我愣了一下,问:“为什么这么问啊?”
  她随即从背后拿出一串糖葫芦,说:“我们只买了一串糖葫芦,如果你把这一串给我们,我们就每人一串了。”
  给还是不给?我想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给,因为教师爱学生,而且糖葫芦本身不值钱。   但是,我的选择是不给。我说:“你想多了,这是买给我家人的。”
  “你不是一直很善良的嘛!”
  “如果我给你一串糖葫芦,我就应该给全班同学每人一串糖葫芦,因为在我心中每个人都很重要。别人都没有,所以这一串也不能给你。”
  当天下午刚好是班会课,我在隐去学生名字的前提下对全班同学讲了这个故事,问:“你们觉得,这串糖葫芦,老师给还是不给?”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给!”
  我非常认真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必须认真地告诉大家,全班每一名同学在我心中都同样重要,如果我给她们一串糖葫芦,就应该给全班同学每人一串糖葫芦;当我不能给全班同学每人一串糖葫芦的时候,她们也没有!”听我说完,学生被深深触动了,热烈鼓掌。
  故事2:放假了,你会想我吗?
  高二放寒假前的最后一节课,学生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个个心情激动。此时,配瑜同学突然大声问了一句话:“高见,马上放假了,要好久不见,你会不会想我?”
  听到这个问题我特别开心,但我的回答是:“你想多了!”
  配瑜有点小失望地说:“你怎么会不想我呢,高见你不是一直很爱我们的吗?”
  我说:“表达正确,我是很爱你们,我爱你们中的每一个人,而不是某一个人。我会想念你们每一个人的!”此时,全班学生都非常开心,配瑜也理解地笑了。
  这就是我对待学生的态度: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所以,我们班的很多活动都是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很多工作都是全班学生共同决定。“吃货生活”,学生一起参与,每间宿舍得到的美食一样多:热干面,每人一碗;大树菠萝,每间宿舍一份;周黑鸭,每间宿舍一盒;张飞豆干,每间宿舍一包。“班级职务竞选”,全班同学一起参与,民主投票,票数多者胜出。每次大考后,我找全班学生喝茶聊天一次,每次一组,每组待遇也一样:喝茶、聊天、吃点心,甚至每组的点心数量都是我提前等量分配好的。
  容易影响师生关系的一大因素是教育惩罚,但是,教育惩罚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应该为其不良行为负责任、承担后果。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惩罚,不是教育者心血来潮或情绪波动的率性而为,而应该是班级共同契约之下的制度执行。换言之,教师应该依据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的班级契约对违纪学生予以相应惩罚。有规可依也是公平公正的体现。
  做学生追梦路上的同心同向同行者
  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师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陪伴学生实现更好的成长。因此,我所理解的理想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和谐相处,更是相互成就;我所期待的教师角色,不只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更是学生追逐梦想、成就梦想的合伙人。
  及时对学生的成长困惑给予指引,能带给学生成长感。初中进入高中,有一些同学比较留恋过去,陌生的环境让他们很伤感。对此,除了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新的班级中找到新的友谊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我曾经对学生说:“成长的路上,会有很多人陪伴我们一起走过。有些人一直陪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不是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值得留恋,如同不是生活中的每个风景都值得驻足。人,总是在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中成長。最好的友情,是在一起的时候相互善待;分开之后,各自努力;再次相见,彼此感恩,待以真诚。过度强调珍惜,无异于无病呻吟。小时候也许你很喜欢坐滑梯,可是现在,你不再坐滑梯了,这不是你背叛了滑梯,而是你的成长让你的爱好和期待超越了滑梯。所以,分开,往往是为了更好地超越和成长。希望同学们在新的环境中努力成长,待有一天,再次见到以前最好的朋友,能让他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班级建设过程中,一个个小目标的提出和达成,能够带给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陪伴成长、享受喜悦的感受。我带卓越14班时,每个阶段都会提出一个小目标:高一下学期——做好规范,夯实基础;高二上学期——做一个受欢迎、有力量的人;高二下学期——创造更有尊严的生活;高三上学期——追求卓越,勇往直前;高三下学期——凝心静气,完胜高考。随着这几个分期目标的逐步实现,不仅顺利实现了班级发展的整体目标,更带给了学生同行的温暖和力量。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中很多家庭夫妻双方都拥有高学历、稳定的工作,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大,尤其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但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因此,出现了这样一批儿童:他们生活无忧,身体健康,却长期被烦恼、压抑、焦虑等负面情绪困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类孩子内心的痛苦常常不易被觉察,因而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与理解,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将他们俩放在同一座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经过两个人的分工合作,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世上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是如何运用。
编者按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家长委员会建设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显示了家长委员会在推进中小学学校管理与决策的民主化、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方面所發挥的重要作用。但“指导意见”对家长委员会的组织性质、定位等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随着家长委员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家长委员会角色错位、职责模
勤俭不是认知性的事物,而是一种道德,需要通过体验和实践,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进而转化成一种直觉的行为习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勤俭教育时,不能简单地以宣传方式告知学生勤俭的要求,而应将认知、情感和行为化为一体,达到知行合一,真正变成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主动行为。具体可围绕认知、情感和行为,采取三步走的策略,逐渐培育学生的勤俭行为,养成良好的勤俭习惯。  认知勤俭  要将勤俭真正化为学生自发的行动,首
班级形成了积极的群体规范,学生就会自觉成长。在实践中,为了让班级更有特色,我们会设计班徽,这个过程,正是形成班级群体规范的好时机。学生在设计班徽的过程中慢慢地将班级群体规范融入自己的言行,当班徽佩戴在胸前时,他们都能感觉到它带给自己的改变。  班级群体规范初入人心  去年我带毕业班,开学初,活泼多才的班长就向我建议设计班徽。在毕业班,似乎上到领导下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大家都处于“备战”状态。在学
小峰是一个特殊的留守儿童。他爸爸是孤儿,所以他从来没见过爷爷奶奶。妈妈在他3岁时病逝了,爸爸一个人把他带大。两年前,小峰爸爸带着他来我们学校待了3天,进行考察和办理入學手续,就又到遥远的地方工作去了,留下小峰独自寄宿学校。  一个月后,老师发现小峰的身上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容忍的问题——他会时不时地戳一下比他弱小的同学、绊人家一个趔趄、朝别人床上扔鞋子、敲同学脑门,有时候还无缘无故用脚狠狠踢桌椅。一
说到人际认知,就不得不提到班主任给学生写的评语。给学生写评语,意味着师生已经相处一段时间了,教师对学生应该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的评语真的是对学生的确切评价吗?换句话说,班主任真的对每个学生都有准确的认识吗?怕是很多班主任不敢再拍胸脯了。为什么?因为人际认知实在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人际认知的特性  所谓人际认知,通俗地说就是对人的认识,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
假期里,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轮番上演几部大片:灾难片《放假》,恐怖片《暴力爹妈与熊孩子》,励志片《艰难的补课之路》,苦情片《舍不得手机》。学生很烦恼,理想的假期变成了“来回奔波培训忙,数英理综轮番上,网络休闲父母讲,如此假期心慌慌”。  父母也很头疼,他们一见到孩子拿手机就会抓狂,家庭矛盾在假期逐渐升级。减少手机的负面影响,合理利用网络开展班级在线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  班级在线,就是将日常班级管理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班级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所谓班级群体凝聚力,就是班级群体吸引学生个体从内心向
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不仅会严重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还会严重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的创新发展。怎样帮教师远离职业倦怠?下面从一则真实的案例说起:  案例描述  晓A,一名漂亮聪颖的女孩,嗓音甜美圆润,有音乐天赋。6年前应聘入职,成为一名正式的音乐教师。刚入职时,她干劲十足,并立志要当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小学孩子很难教,课堂乱糟糟的,虽然努力过,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