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和目前大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的实际教学情况,本文针对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训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以期对集装箱运输实务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课程改革;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3.07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开发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以集装箱运输业务实训为主的课程,是物流管理、国际航运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结合我院实际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方案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对集装箱运输实务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集装箱运输实务》以培养国际货代企业集装箱运输业务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贯穿始终的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路径的形式,通过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建设模式。
岗位能力与课业设计并重,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及构建教学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把合适的内容,通过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教给适合不同岗位需求的学生。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行业的发展,分析了港、航及相关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及要求,根据集装箱运输的实际工作,设计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中对应包含了集装箱运输及相关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模块并满足其能力素质要求,同时突出实践教学,突出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应用,确保毕业生满足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学体系。现行的教学内容与原先的教学内容比较如下表1:
表1 教学内容的整合前后之比较
原先 现行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集装箱运输适用的常用国际贸易价格术语
第三章 集装箱及其箱务管理
第四章 集装箱码头业务
第五章 集装箱货流
第六章 集装箱的使用与装载 项目一集装箱运输基础知识认知
第七章 国际集装箱运输船舶配积载与运输线路 项目二集装箱班轮业务
第八章 国际集装箱货物运输交接方式 项目三集装箱码头业务
第九章 国际集装箱运输出口货运业务 项目四集装箱出口业务
第十章 国际集装箱运输进口货运业务 项目五集装箱进口业务
第十一章 国内集装箱运输业务及单证流转 项目六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
第十二章 集装箱运费计算
第十三章 国际集装箱运输提单
第十四章 水路、公路、铁路、航空集装箱运输
第十五章 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法律责任与法规
第十六章 计算机及网络在集装箱运输业务中的应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认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最适合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经过一系列“教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做后学”活动,把知识、能力、技能等有机结合起来。
3.1 从“传统教学”转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为了提高学生对集装箱运输生产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我们采取了最有效扩大和改善学生个体活动模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教与学的从属地位,实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指导理念。《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的6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均设计合适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3.2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011年建立港航物流数字化实训室以后,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改进,特别是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核心部分,如船舶配积载、集装箱进出口流程等内容,创造性提出了“引船入教实况呈现”的教学方法加以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引船入教、实况呈现”即利用上海海事大学结合上海港、青岛港等国内大型集装箱码头的实际营运情况开发出的集装箱码头实训软件,在课堂上真实展示船舶运输过程和生产实况,并进行集装箱运输生产活动、生产管理等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讲解与应用。
3.3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保证课程各项目达到最好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施“仿真模拟、观摩教学、思维导图、实况呈现、案例启示、多层次实训等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教、学、做”一体。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并非单一的,而是互相穿插、互相交错进行的。除上述特色教法以外,还配以其他的常规教学方法,如启发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
4.考核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4.1 强调过程性考核
课程考核的重点不断向对学生能力的整体评价转移,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不再只强调学习结果,更侧重学习过程,不仅只针对个人,更强调团队的合作,除了单纯的老师评价,更融入学生之间的互评,除了过程评价,更融入了趋势评价。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的同时,不断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旨在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钻研学习,并培养其独立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建立考评体系
以“能力测试”为中心,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状况,加强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权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相结合。
注重考查学生全学期的学习状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等;阶段考试成绩则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单元测验等方式所获取信息反馈。要在考察学生智力的同时,也考察了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由此激发他们持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5.实践实训教学的改革
发挥学院与合作企业关系密切的优势,让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在企业实践,由企业兼职老师负责指导;在实验室实训,由任课教师跟班指导,学生一人一机进行仿真模拟操作。企业认知实习的安排与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在集装箱码头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周,另外在课程教学中安排20学时的实践性教学。学生基本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后,根据需要到相应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专、兼职教师全程跟踪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及时解决他们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6.结束语
《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加以改进。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有的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丰富教学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念.集装箱码头操作与管理实训[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王鸿鹏.集装箱运输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课程改革;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3.07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开发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以集装箱运输业务实训为主的课程,是物流管理、国际航运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结合我院实际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方案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对集装箱运输实务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集装箱运输实务》以培养国际货代企业集装箱运输业务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贯穿始终的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路径的形式,通过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建设模式。
岗位能力与课业设计并重,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及构建教学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把合适的内容,通过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教给适合不同岗位需求的学生。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行业的发展,分析了港、航及相关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及要求,根据集装箱运输的实际工作,设计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中对应包含了集装箱运输及相关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模块并满足其能力素质要求,同时突出实践教学,突出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应用,确保毕业生满足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学体系。现行的教学内容与原先的教学内容比较如下表1:
表1 教学内容的整合前后之比较
原先 现行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集装箱运输适用的常用国际贸易价格术语
第三章 集装箱及其箱务管理
第四章 集装箱码头业务
第五章 集装箱货流
第六章 集装箱的使用与装载 项目一集装箱运输基础知识认知
第七章 国际集装箱运输船舶配积载与运输线路 项目二集装箱班轮业务
第八章 国际集装箱货物运输交接方式 项目三集装箱码头业务
第九章 国际集装箱运输出口货运业务 项目四集装箱出口业务
第十章 国际集装箱运输进口货运业务 项目五集装箱进口业务
第十一章 国内集装箱运输业务及单证流转 项目六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
第十二章 集装箱运费计算
第十三章 国际集装箱运输提单
第十四章 水路、公路、铁路、航空集装箱运输
第十五章 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法律责任与法规
第十六章 计算机及网络在集装箱运输业务中的应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认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最适合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经过一系列“教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做后学”活动,把知识、能力、技能等有机结合起来。
3.1 从“传统教学”转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为了提高学生对集装箱运输生产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我们采取了最有效扩大和改善学生个体活动模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教与学的从属地位,实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指导理念。《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的6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均设计合适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3.2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011年建立港航物流数字化实训室以后,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改进,特别是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核心部分,如船舶配积载、集装箱进出口流程等内容,创造性提出了“引船入教实况呈现”的教学方法加以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引船入教、实况呈现”即利用上海海事大学结合上海港、青岛港等国内大型集装箱码头的实际营运情况开发出的集装箱码头实训软件,在课堂上真实展示船舶运输过程和生产实况,并进行集装箱运输生产活动、生产管理等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讲解与应用。
3.3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保证课程各项目达到最好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施“仿真模拟、观摩教学、思维导图、实况呈现、案例启示、多层次实训等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教、学、做”一体。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并非单一的,而是互相穿插、互相交错进行的。除上述特色教法以外,还配以其他的常规教学方法,如启发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
4.考核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4.1 强调过程性考核
课程考核的重点不断向对学生能力的整体评价转移,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不再只强调学习结果,更侧重学习过程,不仅只针对个人,更强调团队的合作,除了单纯的老师评价,更融入学生之间的互评,除了过程评价,更融入了趋势评价。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的同时,不断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旨在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钻研学习,并培养其独立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建立考评体系
以“能力测试”为中心,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状况,加强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权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相结合。
注重考查学生全学期的学习状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等;阶段考试成绩则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单元测验等方式所获取信息反馈。要在考察学生智力的同时,也考察了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由此激发他们持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5.实践实训教学的改革
发挥学院与合作企业关系密切的优势,让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在企业实践,由企业兼职老师负责指导;在实验室实训,由任课教师跟班指导,学生一人一机进行仿真模拟操作。企业认知实习的安排与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在集装箱码头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周,另外在课程教学中安排20学时的实践性教学。学生基本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后,根据需要到相应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专、兼职教师全程跟踪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及时解决他们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6.结束语
《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加以改进。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有的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丰富教学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念.集装箱码头操作与管理实训[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王鸿鹏.集装箱运输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