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话语下的生命意识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y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收录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读来备受感动,问过许多学过此文的中学生,他们也道出了同样的感受,认为课文所揭示的人间真情质朴而动人。许多语文教师也把这一主题当作重点来教,亲情意识便成为了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笔者认为亲情固然是文章的底色,但文章的深层意蕴却是生命意识的萌芽与成长,这种萌芽、成长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展现,并在“悲凉”话语风格下愈显沉重。
  
  一、儿童视角
  
  视角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所选定的角度,或者说叙述者参与感知文本事件的能力。儿童视角指“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①《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说以小英子的童年为素材,通过儿童之口来讲述人生故事。儿童性格的天真及思想的单纯使文章的叙述话语有了特殊的“可感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思想的变化。文中当小英子知道爸爸病了,不能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时,她还是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爸爸告诉她“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小英子却反问道“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作为儿童,她不可能真正理解成人的思想,话语中必然掺入了儿童天真幼稚的思维。小英子没有去深刻理解爸爸话语背后的潜含信息,她只是一心想让爸爸去参加毕业典礼,于是她利用爸爸话语的表面信息去推导事理并质问爸爸,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作为“未来人”思想与情感的稚嫩与朴实。透过这样的儿童眼光,自然就清除了覆盖在现实生活表层的谎言和虚伪,呈现出了生活本身毛茸茸的原生态情境。这显然与以成人视角感受构筑的文学的现实世界之间有了某种疏离,一种儿童式的鲜明和不经意间的深刻,从对这复杂现实的稚气把握中透露出来。②小英子的视角以及叙事话语影射出的世界是真实的,也是朴素的,这种真实与朴素正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小英子对生命的认识在这种本真状态中显得更加真实、深刻。
  
  二、悲凉的叙事话语
  
  儿童视角下的世界本应是热闹的、丰富的,但是苦难使得儿童视角下的叙事话语带有了“悲凉”的色彩,这种悲凉的话语因为出自儿童之口,更具有了“感人”的特性。我们从这种年龄与话语的差别中也感到了“生命意识”在儿童心灵中的萌芽。纵观整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故事的叙事节奏是缓慢的,仿佛一位少年老成的人在娓娓讲述别人的故事,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在却潜含着浓浓的真情,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使得话语本身带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文中当爸爸告诉小英子:“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小英子只是简单的回答:“我知道,爸爸。”从下文中我们知道六年来小英子从未迟到过,面对爸爸的“无理”要求,从儿童的视角看小英子本应据理力争,但她没有那样做,她似乎体会到了“将逝”生命的脆弱,这种认识是模糊的,她无法弄明白心目中强壮的爸爸为什么变得弱不禁风。一种模糊的生命意识开始萌芽,这种萌芽是痛苦的,转变为语言便是文中简单的五个字“我知道,爸爸。”这一简短的话语背后深深地隐含着小主人公面对现实的无奈和茫然,而整篇文章缓慢的叙事节奏使得这种悲凉感更加沉重。语言的悲凉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成人尤其是饱受苦难的人才能有的话语风格。语言是人思想和情感的审美符号,透过语言我们可以感知人物内心细微的变化。文中小英子的话语风格似乎与其年龄不相符,但我们并不感到突兀,原因是小英子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其心理环境产生的强烈错位。内心世界里小英子对“美”有着强烈的追求和向往,她希望爸爸能够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她渴望昔日的欢乐能够再次充满家庭,她希求花儿能够永远鲜艳美丽,但现实中爸爸病了,一切都失去了生气,小英子心目中“美”的因子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她渐渐地体悟到了生命的内涵,于是一种“悲凉”浮出心底,转化为语言便成了一种话语风格,一种彰显着人物情感,有着巨大张力的叙述语言,文章所揭示的生命意识便在这种语言中生发、成长。
  
  三、生命意识的成长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在加深,思想在成熟,这是现实世界的规律。但文学作品却往往打破这种正常的模式,把人物打入第二环境中。小说的特点就是把人放在动态的结构中,让人把本来隐秘的,深层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各个方面显示出来。③文中小英子生命意识的萌芽生长就是处于爸爸生病的这段时间内,小英子对生命认识的过程也是她思想成熟完善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一个内隐的复杂过程,它不像外部感觉一样容易捕捉、定位,但这种“认识”却可以通过人与外部事物的联系展现出来。小英子对生命的认识与“花”联系在了一起,文中多次提到了爸爸种的各种各样的“花”,有夹竹桃、石榴花、菊花、茉莉、蒲公英等,这些花儿成了小英子生活乃至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花”的关联中,小英子的生命意识也在暗暗成长。文章的开头小英子无法理解爸爸为什么不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她也无法理解妈妈的话:“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此时,在小英子幼小的心灵中,花儿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的观赏物,花是没有感情的,它无法代替人,“生命”的概念在小英子的心目中是模糊的,而当回忆起六年前的往事,小英子却又深切地感到了爸爸绵绵的爱意,看到现在病榻上羸弱的爸爸,联想到那些病焉焉的花儿,小英子似乎感到了生命的脆弱。爸爸爱花,爸爸病了,花儿也“病了”,我们知道鲜艳亮丽的花朵是“美”的象征,花朵的枯萎凋谢自然会引起人内心的伤感,唤起人潜意识中“苦难”因子,尤其是当“花儿”与“生命”联系在一起时,对“花儿”的思考便转为了对“生命”的思考。在爸爸生病的日子里,小英子学会了坚强,在爸爸的引导下她学着做了许多事情,慢慢地她懂得了爸爸的“心思”,生命的本质不是脆弱的,脆弱中的坚强才是生命的本质,蓦然间生命意识在小英子的心中长大。于是当得知爸爸“已去”时,她显得那么的镇定:“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
  这是一篇没有复杂结构、没有曲折情节但却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文中蕴含着人间赤诚的真情和浓浓的爱意,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情感”因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选择优秀的表现人间真情的文章来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类文本背后蕴含的更深层的因素——生命意识。情感教育只有在生命意识下才能走得更远。文学教育是多层次的统一体,它要求文本解读必须走向深入,走向人意识的更深层。
  
  参考文献:
  ①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
  ②王黎.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
  ③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M].桂林:广西示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通联: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高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老在故纸堆中找材料,老师在文章中看到的材料不是屈原、陶渊明,就是李白、苏东坡,千人一面,没有什么新鲜感,且这样的文章根本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困惑。因而,要想学生的文章出新意,就需要在材料的现实性方面多下功夫。如何解决这个高中生写作中的老难题?需要在平时的写作中注重现实意识的提高,要提高,就要让学生有路子可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高二、高三两年的教学实际对此问题进行探索。   
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长时间内被界定为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并被誉为“隐居者的恋歌”,其中认为这是一首充满了消极意识的避世诗歌的也大有人在。在此,笔者将以“空山”为契点,谈谈亦儒亦道亦佛之王维在诗歌中所展现的复杂情怀,其内容、形式上同时兼备的禅宗美学思想,以及对诗歌主旨意义的重新确立。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而不在罗网之中。  ——题 记  《逍遥游》是一篇奇异的文章。构思宏伟,想象奇特,形象的故事蕴生抽象道理的深进而浅出,显熟的常事浸渍玄惑情感的幽入而明达,读来齿生机趣,想来心滋蕴藉,行云流水的文字自然豁显云水无迹的气质。其意大丰而无际,其韵大契而无声,其美大象而无形。百读百解,仁智之见,形似冰炭,深入穷里,互不轩轾。可以说,每一次真正的阅读,都是一次精神的旅程,就像每一次的遥
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需要遵循历史主线,纵观高中语文学科20多年来的教学,在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本学科的教学正经历着一些显著的变化,从三维目标的实现到核心素养的落地,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形态下对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描述,与实际教学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更多的还是瞄准应试的需要,更多的还是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空气。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许多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作个性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一种精神至上、人文至上、创新至上的倾向也在悄悄露头。在语文教学中,认可“人文”与“情感”的价值和意义,承认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并不意味着因此而抛开理性、淡化语文本来的职责。语文课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
2008年7月3日,我国台湾省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相当于大陆的高考)结束,其国文科试题在试题结构、试题样式、试题选材、阅读理解和作文等方面,颇具特色。    一、试题结构:强化标准化考试,单选题和多选题并存    台湾指考国文科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构成,其中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它们的分布与所占分值对比参见表1。  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55:45的占分比,易于得出台湾强化标准化考试的结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语文,语者,口语表达;文者,书面表达。”这句话就是说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说”,学生会“说”是语文学习中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的素养之一。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仅仅重视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队学生“说”的训练。我们如果从整个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来说,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教学设计】  有人说:“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就是教育家力图使教书成为一种艺术”。一个老师如果能以艺术的眼光和个性的思维来看待和构建教学流程,那么他将使他的教学外显成为一种艺术,并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活跃的双边互动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样,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第一就是真正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成为次要角色;第二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  解惑稽疑若有神,  笔端舌底可生春。  绣成烂漫花千杂,  总把金针度与人。  (朱祖延)    (二)  杂志刊行如稼穑,  耕耘沐雨州春秋。  镇涛语感奇葩艳,  显驹文成硕果稠。  沙里淘金欣有得,  梦中解惑乐忘忧。  “两为”“双百”冲天翼,  开拓创新赖壮猷。  (注:镇涛即洪镇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显驹即朱显驹,湖北特级教师。)  (邓先正)    (三)  蓝衫筚路力传薪
雁·鸿雁·鹅    一般人心目中的“雁”就是“鸿雁”,也即大雁,因为黎民百姓不是动物学家,不可能把形形色色的鸟种区分得那么清楚。但从科学角度说,“雁属”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雁形目——鸭科中的一个属,该属的鸟在中文中通常被称为“雁”。它有鸿雁、灰雁、粉脚雁、豆雁、白额雁、小白额雁、斑头雁、雪雁、细嘴雁、帝雁等10个种。  雁属的特征:雁属的鸟在雁形目中体形大,体重重,飞行时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