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张良崇拜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良作为“汉朝三杰”,他的一生与江苏省徐州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张良的流亡地、命运的转折点以及曾经的古封邑,徐州民间留下了许多与张良有关的传说和遗迹,并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张良崇拜文化传统。现从产生张良崇拜的历史背景、张良崇拜的演变过程和表现形态三个方面论述徐州地区的这一民间崇拜,展现徐州特有的民俗风情。
  关键词:张良崇拜 民间信仰 民俗研究
  张良是刘邦在逐鹿天下,建立汉家基业的过程中重要的功臣之一,《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国历来有民间崇拜的文化传统,而张良以“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留名青史,在民间也拥有许多信众,一些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良崇拜”地方文化,如河南郏县的张良祀拜文化和陕西留坝的张良祠庙文化等。作为张良的流亡地和他命运的转折点,江苏徐州也與张良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仍留下了许多和张良有关的传说与古迹。本文聚焦于徐州地区,分别从张良崇拜的文化背景、演变过程以及表现形态入手,在探讨张良作为历史人物如何一步步走向民间神灵的同时,展现徐州独特的民俗风情。
  张良崇拜的地理人文环境
  张良崇拜的出现,离不开徐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以下笔者将从张良的生平考勘,从他在徐州流亡十年的第二故里、“四面楚歌”的传说之地以及文人墨客在徐州留下的“张良诗”三方面展开论述。
  下邳:张良的流亡之地
  在秦汉时期,徐州不仅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还是张良在刺秦失败后亡命遁走的藏身之处。《汉书·张陈王周传》载: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下邳, 即今天的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张良在下邳隐居的十年,使他与下邳的父老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另外,下邳也成为了他命运中的一大转折点,张良在此地遇到了成就他的谋士生涯的老师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乃强忍,……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良因异之,常习读诵。
  “圯桥受书”的故事被载入了许多传世的史书当中,成为了张良生平中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个神迹。圯桥的遗址就在今天的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据《睢宁县志》记载,清代康熙七年时,下邳地震,黄河决口,圯桥随之沉没。直到康熙十八年时下邳重建文庙,地方人士才又在文庙南建一单孔石桥,桥北立“汉留侯进履处”石碑。[[[3](清)刘如晏.睢宁县志[M].清康熙五十七年本]]后1968年因水利建设的需要,圯桥被拆除,古邳镇现存的圯桥是于1981年重修而成的一座现代化式样的三孔大桥。陕西汉中的张良庙里也有一座圯桥,但只是托名而建,许多人因此认为真正的圯桥在汉中,是错误的。
  (二)子房山:一曲洞箫散楚兵
  在徐州子房山一带,传诵着“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垓下之围”是使张良留名青史的一战,而在这场战役中,最著名的要数使汉军不战而胜的“四面楚歌”。那么楚歌究竟从何而来?
  相传楚汉相争时,辅佐刘邦的谋士张良,设计了一套散楚兵之计,命令许多军士在鸡鸣山上放出一些大风筝,其下各系一箩筐,中坐一人持箫吹奏楚歌,其声哀怨,使楚兵闻声而起思乡之念,无心再战,终至溃散。传说中的“鸡鸣山”,即今天位于徐州市云龙区的子房山。因张良在此地吹箫退敌,在他去世后,当地百姓遂改鸡鸣山为子房山,以纪念张良的智勇与功勋。山上原有留侯台、黄石公庙、子房祠等,香火极盛,现仅存近代重修后的子房祠遗址。子房山作为以张良为名的功德山流传千年,可见张良在当地的影响之深、之广,徐州民间顺势而生的张良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张良诗: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坐标
  除了张良在徐州留下的种种遗踪和传说以外,历朝历代的文人游历徐州时留下的纪念张良的诗作也构成了徐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一。唐代大诗人刘长卿途径徐州时就曾写下《归沛县道中晚泊留侯城》:
  访古此城下,子房安在哉。白云去不反,危堞空崔嵬。
  伊昔楚汉时,颇闻经济才。运筹风尘下,能使天地开。
  蔓草日已积,长松日已摧。功名满青史,祠庙唯苍苔。
  百里暮程远,孤舟川上回。进帆东风便,转岸前山来。
  楚水澹相引,沙鸥闲不猜。扣舷从此去,延首仍裴回。
  此后的历朝历代,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在徐州这个交通要道驻留时,观张良古迹而写下的诗篇,如清代王士禛《谒留侯祠》、苏嵋《圯桥怀古》、朱彝尊《水龙吟·谒张子房祠》等。这些文人留下的千古佳作,为当地的张良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不断唤醒民众对张良的群体性记忆,同时也奠定了徐州地区张良崇拜形成与繁荣的文化基石。
  张良崇拜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徐州与张良千百年来割舍不断的羁绊的影响之下,徐州地区逐渐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民间崇拜,即以张良为核心的人物崇拜。下面笔者将用具体分期及事例分析张良崇拜在徐州地区的兴起、繁盛和衰落的演变过程。
  (一)兴起:古留县地区的圣人崇拜
  从汉初到明朝的一千多年里,是张良崇拜的形成和兴起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张良的崇拜还停留在对他本人功绩和智慧的歌颂上面。吴炳安先生提出:“中国民间信仰对于人物的崇拜,最为直接的就是对于圣化了的人物的供奉与崇拜。所谓圣化……即对这些人物的崇拜依据既不是死后显现神灵,又不是长生不死显示仙迹,而是其人在世时,表现了大德、大智、大勇,其文治武功有利于民,为世人景仰、敬慕。”可见,在这一时期,徐州民间的张良崇拜还属于“圣人崇拜”,这也与张良在民间被尊称为“谋圣”有一定的关联。   明代以前,崇拜张良的信众主要集中在徐州古留县区域内。张良在汉家建立之后被封“留侯”,古留县就是张良的封地。三国魏晋时期,留县隶属彭城国(徐州古称彭城)。赵明诚《金石录》中提到:“张侯者,子房也。碑已断裂磨灭,不可次叙。独其额尚完,题:故张侯之碑在今古留城子房庙中,验其字画,盖东汉时所立。”可以发现,在东汉时期,民间就已经为张良建祠立碑了。南朝裴子野著《宋略》时也有对这一景观的描述:“义熙十三年,高祖北伐,大军次留城,令修张良庙。”这一段是记述东晋末年宋武帝刘裕北征事;到了唐代,《括地志》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可见至少在东汉到唐代期间,张良庙是一直存在的。祠庙的存在,代表了张良崇拜的延续。在留县保存了至少700 年的张良庙和石碑,是徐州古代人民在张良崇拜方面最早的景观叙事,也代表了张良崇拜在徐州地区的初步形成。
  繁盛:行为叙事的出现——从历史人物走向民间俗神
  到了明代,张良崇拜出现了转折,从圣人崇拜走向了“俗神化”,为这一民间信仰带来了高潮。上文提到,张良在民间有谋圣之称,以“占验”见胜。运筹,本指策划用兵、指挥战争,以智谋克敌制胜。但东汉末期道教兴起,“运筹”被附会成占卜之技,逐渐被扭曲、夸大,张良也被道教中人赋予了神化的色彩。
  真正使张良从人到神的,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一次求雨活动。在此之前,徐州地区的求雨一直沿袭着汉代“于邑东门之外”求雨的规矩,由地方官员带领民众到城东“老龙潭”祈雨。但这一传统在宣德初年出现了转变。《徐州府志》载,明代宣德初年,徐州又遭大旱,时任总兵的陈瑄率民众前往老龙潭求雨。当众人途径子房山下的时候,有人建议说,可先参拜子房老爷,问一问这次求雨能否成功。于是,一行人在路边仿张良运筹卜卦,求得“上上大吉”。凑巧的是,卜卦结束后,大雨便倾盆而下。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的甘霖普降,一定是靠了张良的“运筹帷幄”而成。陈瑄遂于子房山建子房祠,并于祠中塑张良像,受百姓香火供奉。此后,每年的求雨仪式便从老龙潭改到了子房山,久而久之,形成了子房山庙会,会期定在了民间传说中张良生日的那天,即农历五月十九。
  学者高有鹏认为:“庙会的实质在于群体性的祭祀,是一种围绕着神庙而进行的集体活动,常通过歌舞和供奉等礼仪行为来实现人神相通的目的。”子房山庙会也是如此。为了促使人神进一步对话,子房山庙会又多了一项核心内容,即“子房老爷出巡”。根据留存下来的视频资料来看,在仪式开始时,先有一队红衣妇女在祠前歌舞,另一队青年男子手持腰鼓、唢呐等民间乐器在旁奏乐;四个壮年男子赤膊抬起一顶红色软轿停在子房祠正殿前,然后两名老者进入祠堂,将红布盖在张良像上,请神出殿;将神像在轿内安置好后方可掀开红布起轿。在“子房老爷”巡视整个子房祠的过程中,轿子不停,奏乐不断,直到绕祠一周原样请神入殿后方可落轿停乐。
  可以看出,从明朝到近代的这段时期内,张良逐渐从一个历史人物变成了一位专司卜卦占验和节气农耕的民间神灵,张良崇拜也在原先景观叙事的基础上又多了仪式叙事,更加系统和丰满了。这一时期的张良崇拜不仅转向了俗神信仰,也走向了发展的巅峰。
  衰落:被佛教信仰吞噬的张良崇拜
  到了现代,“文革”时期的破除封建迷信活动让民间信仰大部分受到了破坏,虽然后来政策得以恢复,但还是有一些信仰遭到了不可逆转的打击。笔者总结了张良崇拜在徐州地区走向衰落的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是民间崇拜依托的人文环境发生了改变。先进的科技带来了文明与观念的进步。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扎根在下层民众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巨大影响。科学使人们不再需要信仰俗神作为心灵寄托,这使得人们对民间崇拜的依赖性大大减少。例如曾经盛极一时的子房山庙会,核心内容逐渐从朝拜神灵变成了赶集逛会、购物游览的群众性活动。并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庙会的商业功能也受到了抑制,导致庙会的规模不断减小。子房山庙会地位的下降使张良崇拜在现代逐渐走向失落的结局。
  其次,是官方近百年来的对张良信仰的管理不当。张良信仰在当代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子房山上拥有百年历史的子房古祠,但在清道光年间,彭城接引庵住持定鉴法师为避黄河洪涝,入住子房祠,并在此地建东山寺;1997年,在市政府的引导下,普渡庵住持率弟子重建东山寺,子房祠正式并入,成为了东山寺管辖的一部分。田兆元指出:“管理层曾有让佛、道这样的体系化宗教来托管这些小型的地方信仰的想法,但在实际的操作中,都是这些小型的民间信仰的空间被彻底占有的结局。”张良信仰在徐州地区的命运正是如此。如果不尽快寻求正确的管理模式,传承千年的张良信仰很有可能就此遗失了。
  结语
  徐州地区张良崇拜是历史文化与地方风俗相融合的产物,是千百年传承中徐州民俗文化的结晶。它通过语言叙事、景观叙事及仪式叙事为我们展现了徐州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民俗风貌,构成了徐州地区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名胜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子房山上的子房古祠已被列入“江苏省文化遗产”项目之中,得到了徐州市文物局的保护和重视;徐州市古邳镇也兴建起了一系列以“张良文化”为中心的旅游项目,如张良殿景区、留侯广场等等。但是,如何在民俗学方面把张良崇拜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保护起来、如何给予弱势的民间信仰更多的生存空间,并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它的旅游效益,带动徐州市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汉)司马迁.史记[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
  [3](清)刘如晏.睢宁县志[M].清康熙五十七年本
  [4] 殷召义.徐州民间文化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5](清)彭定求、曹寅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吴炳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清)吴世雄.同治徐州府志[M].江苏:凤凰出版社,1991
  [8](南朝梁)裴子野.宋略[M],原本已佚,笔者转自《全本徐州府志》卷十四,2001年,第842页,“留侯庙”一条
  [9](唐)李泰.括地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吴雅楠.别具特色的民间庙会[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14
  [11]高有鹏.沉重的祭典:中原古庙会文化分析[M]. 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12] 田兆元.城市化過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
其他文献
摘要: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and theories that classify anger as a negative emotion. But in this study, the main point of this paper is to argue that anger is a useful emotion when used pr
期刊
摘要:当代文化由于社会生活的商业化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使用,明显趋向于表层化和享乐主义;但艺术存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它对文化现实的认同度不同。在本土表现性油画所具有感染力的文化格局中,中原黄土文化被恰到好处地体现在了段正渠的油画作品中。他的绘画语言是在传统写实基础上的再造主观表现,属于具象表现范畴,但在画面的表现中,又夸张强化了所描绘事物的象征性。使画面在具有真实、表现与象征性中寄含了质朴厚重、气象
期刊
摘要: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葛浩文的译本《变》。葛浩文在翻译《变》时会使用文化负载词,运用这种策略的目的是既能使译文通俗易懂,也可以避免原文丢失本来的文化特色并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种处理方式可以达到文化交流和文化之间相互介绍的翻译效果;另外在翻译中需保持源文化的语言风格,展现源语言国家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分析  引言:
期刊
回忆如破碎了的蓝墨水迸溅到白色幕布上,挣扎而刺眼,潮水般涌上心头扼住喉头,像持尖锥刺入心脏任凭鲜血流淌。  起风了,百合花香溢满整个巷道。“帮我把那盆花也递上来,哎呀,咱们还差一盆就圆满结束了呢。”你眯着眼用脏兮兮的手抹了把汗傻笑着对我说。阳光映照着你额头上的汗珠发出醒目的光芒。你总闲不住,养鸟种花是你最大的寄托。从一粒饱满的种子再到一盆盆争奇斗艳的鲜花,每当这时,你总会欣慰的露出久违的微笑。你不
期刊
世间草木皆有根,有根,便有灵。吸收日月精华,凝聚浩然正气,才孕育出中华大地上的草木虫石谷。它们习性各异,静躁不同,每一味药材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灵魂。灵魂为天地之气,故中药在煎熬时万般要求,是为化天地之气于一只碗,调正气,压邪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药理,实则为道理。中药之道,中庸之道,是以天地万物调和本体,以求水火相济,阴阳相合,五行相制。以生命续养生命,是谓道。道者,取之于天地,
期刊
摘要:索赔是合法的所有者根据自己的权力提出对某一有关资格、财务、金钱等方面的正当权力要求,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边缘科学,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它涉及到商贸、财会、法律、公共关系和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诸多专业学科,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旅游、贸易、医疗、交通、商品买卖、房地产、房屋装修、工程建设等等。本文主要探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索赔的艺术。  关键词:施工索赔;工程建设;索赔艺术  一
期刊
摘要:播音主持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播音员通过自己的声音将文字化的内容传达给给听众,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如今,观众对节目的要求提高,使得播音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平,增强艺术感染力。“情景再现”在播音主持中的应用,可以提高节目效果,增强观众认同,现已成为当前很多播音主持工作者必备技能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情景再现”在播音主持中的具体应用阐述,为播音员提供理论支持与现实指导。  关键词: 情景再现;播音
期刊
摘要:石涛是我国历史上成果丰硕的知名山水画大师,他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他的绘画和美学思想继承了董其昌、梅清、弘仁等画坛名家的绘画理念,并融会贯通,加以创新。  关键词:石涛;山水画;艺术风格  一、石涛的生平简介  石涛(公元1642---约1707年)是我国明末清初成果丰硕的艺术家。他出生于明末在帝王贵胄家,但明政权之后,为躲避清朝政权的追杀。后来
期刊
摘要:陕北剪纸因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林,不仅体现在它的艺术特点,也表现在陕北剪纸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将剪纸中的线条变换、空间分布、夸张造型等技法巧妙地运用在现代漆画创作中,是对漆画表现形式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艺术的创新也加快了步伐,漆画也是如此。这种创作方式让漆画不仅具备剪纸的特征而且也是剪纸精神的延伸,强调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创新,两者相互交融。   关键词:陕北剪纸
期刊
摘要:民生新闻是新闻采编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群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民生新闻逐渐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民生新闻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采编的艺术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推进电视民生新闻采编工作的顺利进行。  關键词:民生新闻;采编;艺术性;表现  民生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报道内容来看,其以民生问题作为主要报道内容,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后往往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