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儿童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on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儿童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报道其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

方法

2010年4月至2017年10月,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儿童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39例。术前以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探测并标记旋肩胛动脉穿出三边孔位置,明确降支、升支和横支的走行。根据创面形状及面积大小选择适宜的穿支,并设计、切取皮瓣,将旋肩胛动静脉与受区血管吻合重建皮瓣血运。

结果

本组中旋肩胛动脉横支穿支皮瓣22例、旋肩胛动脉降支穿支皮瓣10例、旋肩胛动脉分叶穿支皮瓣7例。切取面积最小6.0 cm× 3.5 cm,最大16 cm×14 cm(设计为双叶皮瓣,面积分别为14 cm×8 cm、13 cm×8 cm)。术后37例皮瓣成活,1例旋肩胛动脉分叶穿支皮瓣在术后第2天出现静脉危象,1例旋肩胛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在术后第2天发生动脉危象,给予及时探查后,2例皮瓣均完全成活;所有皮瓣受区均一期愈合,2例供区出现伤口渗液,经换药、二期缝合后愈合。全部病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2个月,受区外观、功能恢复满意,供区瘢痕无明显增宽。

结论

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供区隐蔽、血供可靠、厚薄适中,是修复儿童四肢皮肤软组织较为理想的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中重度小儿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功能和美容效果。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回顾性分析了44例(58只眼)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患儿行CFS悬吊术的效果。对患儿手术前后上睑活动度(LF)、上睑缘中央到角膜反光点的距离(MRD)、重睑形状、外观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给予记录和统计学处理,从功能、美容、并发症3方面进行效果评估。结果①功能评估:本组58只患眼,欠矫2只,正矫5
在文献复习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都便于采用的穿支皮瓣解剖学研究方法,以实例展示如何规范地采集与验证穿支血管信息、设计穿支皮瓣,并对跨区穿支皮瓣的成活机制和促进成活的方法进行回顾。既往研究表明:①穿支血管的位置、口径、血管蒂长度、轴向性和供血区域是皮瓣设计的重要内容;②传统的尸体解剖学研究、灌注后尸体标本X线检查可提供有关穿支血管的二维信息;CT血管造影并应用MIMICS软件对穿
目的探讨兔耳瘢痕形成早期瘢痕内局部移植自体真皮成纤维细胞(Fbs)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及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以探讨Fbs用于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的可行性。方法运用机械法联合酶消化法从新西兰大白兔背部正中正常皮肤组织中提取真皮Fbs,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细胞,向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取2只实验兔作为预实验观察对象(即未干预组),于兔双耳腹侧手术形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不做任何处理,待其自然愈合,记录
眼-耳-脊柱序列征(oculo-auriculo-vertebral spectrum, OAVS)是临床常见的出生缺陷,主要累及眼、耳、上下颌及脊柱等。目前,OAVS的遗传基础已被公认,但致病基因尚未明确。从染色体分析、基因组拷贝数检测、致病基因鉴定和小鼠模型对OAVS的可能病因进行综述,并对OAVS的研究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目的探讨应用预扩张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技术要点和可行性。方法2009年7月至2017年12月,对56例患者应用预扩张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埋置扩张器时采用3种策略。策略Ⅰ:在肌肉下埋置扩张器;策略Ⅱ:对于穿支源血管位置相对固定的穿支皮瓣,在远离源血管浅出点的位置埋置扩张器;策略Ⅲ:对于自由设计的穿支皮瓣,在扩张器埋置时先显露并明确穿支血管的位置,再
脂肪组织大量缺损是困扰整形外科医生的一大难题,随着脂肪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人工诱导脂肪再生为修复软组织缺损提供了新的可能。脂肪组织作为一个复杂的多细胞器官,其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正常脂肪组织的生长过程及工程化脂肪的生长模式,可为建立协调的成脂微环境、实现定向可控的脂肪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目的介绍一种不需要植皮的双翼状皮瓣技术治疗并指畸形的方法。方法采用Z形切口分离并指,并应用切取的掌指关节背侧皮肤形成的双翼状皮瓣重建指蹼,无需皮肤移植。结果2010年5月至2016年10月,共治疗24例患者35个并指。术后无血肿、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54个月,其中1例指蹼上移,未发生屈曲挛缩现象,所有手指均获得由背侧到掌侧倾斜45°外观良好的指蹼,无明显瘢痕增生,
目的探讨拱顶石穿支皮瓣手术设计要点和临床应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应用拱顶石穿支皮瓣修复各类软组织缺损患者26例,包括经典拱顶石穿支皮瓣21例、短切口拱顶石皮瓣3例、Ω形拱顶石皮瓣2例。结果1例患者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其余患者皮瓣血运良好,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皮瓣成活良好,术后形态满意。结论拱顶石穿支皮瓣具有设计简单、血供充分、术时较短、术后外观良好等优点
微血管手工吻合技术由Carrel于1912年发明,目前已成为显微外科的核心手术技术之一。这种血管吻合方法疗效确切,但有耗时费力的缺点,且缝线作为异物残留也会引发炎性反应。近年来血管吻合器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但提高了血管吻合质量,还可加快手术速度。Carrel提出的理想血管吻合4个原则是血管吻合工具改进的目标,现相继出现了负压环吻合器、血管支架吻合器、卡扣样吻合器、纤维蛋白胶、P407等新技术,该文重
自1989年Koshima首次报道穿支皮瓣以来,穿支皮瓣转移已经成为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该文简要回顾了穿支皮瓣的历史,首次尝试将穿支皮瓣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9年至2000年):概念提出和发展,为数不多的专家学者执着于穿支皮瓣研究,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第二阶段(2000年至2010年):全面普及,穿支皮瓣的概念被广泛接受;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推广应用、回顾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