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2009年年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4.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年末货币乘数为4.11,较年内8月末的高点下降0.53,但比上年末高0.43,货币扩张能力总体较强。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3.13%。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72%,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13%,农村信用社为8.78%。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先降后升,整体比上年下降
2009年前三季度,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水平回落后保持低位平稳运行。截至9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5%,比年初下降0.51个百分点。进入第四季度后,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利率小幅回升。去年12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达到5.25%,但仍比年初下降0.31个 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88%,比年初下降0.35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2.74%,比年初下降0.15个百分点。12月份,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2%。
从利率浮动情况看,执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增加。去年12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一般贷款实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占比分别为33.19%和30.26%,比年初分别上升7.63个和0.13个百分点;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36.55%,比年初下降7.76个百分点。
受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和境内资金供求变化影响,境内外币利率总体呈下行走势。12月份,3个月以内、3(含3个月)~6个月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59%和1.66%,比年初分别下降2.06个和2.36个百分点。活期、3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0.17%和0.46%,比年初分别下降0.68个和0.76个百分点。
2008年末至2009年上半年,部分金融机构多次自主下调了本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1年期小额美元存款利率由3%下调至0.8%左右。为增加外币资金来源,2009年9月份部分金融机构小幅上调了本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调整后的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为1%左右。(见表2、3)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合作,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呼应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白俄罗斯和阿根廷货币当局签署了6份总规模为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E)发债融资,在积极 参与并充分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与IMF签署了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IMF债券的协议。积极推动包括清迈倡议多边化在内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2009年12月24日,东盟10 3以及中国香港正式签署了总额为1200亿美元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为了促进贸易发展,积极参与了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以及泛美开发银行贸易融资计划。
积极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顺利展开。经国务院批准,2009年7月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的365家企业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损失,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试点以来,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稳定,人民币账户融资、跨境项目融资、人民币购售等相关业务有序进行。人民币结算、出口退(免)税及进出口报关政策清晰明确、操作流程便利,人民币资金跨境清算渠道便捷、顺畅,企业在进行人民币报关、结算和出口退税不用提交核销单、出口收入也不用先进待核查账户,简化了试点企业的办事手续,缩短了资金到账时间,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
截至2009年年末,银行累计为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笔,金额为35.8亿元。境内代理银行为境外参加银行共开立160个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账户余额6.9亿元;中银香港为境外参加银行开立53个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账户余额486.2亿元。
五、稳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已改制上市的大型国家控股商业银行改革继续深化,经营业绩和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中国农业银行2009年1月16日股份公司挂牌以来,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初步建立,内部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工作稳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向全国推开。国家开发银行加快商业化转型步伐,强化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2009年8月末,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国家开发银行在传统业务基础上通过该公司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业务。同时,继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根据国务院要求,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工作小组,围绕政策性功能定位、业务范围、国家注资、公司治理和内部改革、章程修订、外部监管、协调机制、配套改革措施等问题,重点研究论证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及章程修订工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也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稳步开展新业务,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见表4)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资金支持政策实施进展顺利,对支持和推进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激励作用,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明显提高。截至2009年年末,已累计向2340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641亿元,兑付进度达到97%以上;发放专项借款21亿元。2009年年末,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490亿元和7.4%,比2002年末分别下降1657亿元和30个百分点。资金实力显著增强,支农服务力度明显加大。2009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万亿元和4.7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2%,比2002年末提高了1.4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2.1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和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分别为44%和95%,比2002年末分别提高4个和14个百分点。产权改革进展顺利,法人治理架构初步建立。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2054家,农村商业银行43家,农村合作银行195家。部分农村信用社在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应着力解决当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问题,促进建立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服务“三农”原则,督促和引导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支农服务方向不动摇;坚持重点突破原则,明晰产权关系、改革产权制度务必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市场化原则,鼓励农村信用社自主选择产权组织形式,总体保持县(市)法人地位稳定;坚持适度竞争原则,建立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强化外部约束;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着力构建系统性、制度性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2009年,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利率从低位有所回升;债券收益率曲线总体逐步上移,债券发行规模快速增加,股票交易量明显放大,股票指数大幅上扬。
2009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融资总量快速增加,全年累计融资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倍。从融资结构看,贷款仍然是主要融资方式,但占比有所下降,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债融资规模大幅增加,占比明显上升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量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占比 则略有下降。(见表5)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利率从低位有所回升
2009年,货币市场回购、拆借交易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回购累计成交70.3万亿元,日均成交2812亿元,同比增长21.4%;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9.4万亿元,日均成交774亿元,同比增长29.1%。回购、拆借交易均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其交易份额分别为77.7%和83.6%,同比分别上升14.0个和12.8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国债回购累计成交3.6万亿元,同比增长46.2%。
从货币市场融资结构看,融资主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保持充裕,资金供给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二是受货币市场融资收益相对较低及资产配置策略影响,其他商业银行资金净融出规模同比明显减少,三是受股票市场震荡上行、下半年新股密集发行等因素影响,证券、基金及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大幅上升;四是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扩张放缓,融资需求有所减弱。(见表6)
利率衍生产品市场运行平稳。债券远期交易相对活跃,成交量同比增长31.1%,其中2~7天品种占总交易量的63.4%,利率互换交易量稳步增加,成交量同比增长12%。其中1年期及1年期以下品种占成交总额的56.5%。远期利率协议交易较为清淡,名义本金额同比有所减少。Shibor在利率衍生产品交易定价中的作用不断加强,2009年,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占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总量的28%,远期利率协议全部以Shibor为基准。(见表7)
货币市场利率整体较上年下降,但下半年较上半年有所提高。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加之受2008年末超额准备金利率有所下调影响,2009年上半年,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基本稳定在0.85%左右的历史较低水平;下半年,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受新股密集发行及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有所上行等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从低位有所回升。12月份,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26%和1.25%,分别比6月份上升35个和34个基点。截至2009年年末,隔夜、7天期Shibor分别为1.1467%和1.5650%,分别较6月末上升6个和36个基点;3个月和1年期Shibor分别为1.8319%和2.2502%,分别较6月末上升51个和38个基点。
(二)债券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发行规模快速增加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活跃。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成交47.3万亿元,日均成交1891亿元,同比增长27.9%。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要净买入方,全年净买人债券12423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分别净卖出债券10864亿元和1559亿元。交易所国债市场现券成交208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指数有所下行。2009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财富指数由年初的132.11点降至年底的130.23点,跌幅1.42%;净价指数由年初的105.25点降至年底的101.13点,跌幅3.92%。银行间债券收益率曲线总体逐步上移。2009年,在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债券发行规模增加以及市场预期有所波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银行间债券收益率曲线总体逐步有所上移,并呈陡峭化上行走势。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上行幅度明显,其中5~10年中期国债的收益率全年涨幅超过100个基点。(见图1)
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快速增加。2009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1财富指数是以债券全价计算的指数值,并将付息日利息再投资计入指数之中;净价指数是以债券净价计算的指数值,未考虑应计利息和利息再投资因素,更能客观反映债券收益率的变化情况),4.9万亿元,同比增长64.3%,其中,国债、银行次级债、中期票据及公司债券发行量同比增幅均超过100%,为促进我国经济企稳向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009年年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托管量余额为17.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0%。债券发行利率持续走高,10年期记账式附息国债发行利率由3月份的3.05%上升至11月份的3.68%,累计上升63个基点。
债券发行有所创新。为弥补中央项目配套资金需要,国家财政部首次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全年累计发行2000亿元。2009年11月,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功发行,开辟了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渠道。此外还推出中期票据的含权产品及美元中期票据等创新品种,满足了市场多样化融资需求。(见表8)
Shibor对债券定价的指导作用有所增强。2009年企业债发行全部参照Shibor定价,全年共发行190只,发行总量4252亿元,较上年增长80%;参照Shibor定价的短期融资券共发行1272亿元,占该类债券发行总量的28%;以Shibor为基准的政策性银行浮动利率债券共发行728亿元,占该类债券发行总量的19%。
(三)票据融资增长较快
票据融资总体增长较快,波动较大。2009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0.3万亿元,同比增长45.0%;累计贴现23.2万亿元,同比增长71.4%;累计办理再贴现248.8亿元,同比增长126.8%。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4.1万亿元,同比增长29.4%;贴现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再贴现余额181.2亿元,同比增长684.8%。去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大力拓展票据业务,票据融资快速增长,增速快于同期贷款增速。截至6月末,票据承兑余额超过5万亿元、贴现余额超过3.6万亿元,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去年下半年,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票据承兑和贴现余额逐月下降,年末票据承兑、贴现余额分别比6月份最高峰下降0.9万亿元和1.2万亿元。
票据市场利率先抑后扬,总体水平较上年下降。随着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年初票据市场利率大幅下降,并在历史低位徘徊;去年6月以来,受经济企稳向好、IPO重启及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上升等因素影响,票据市场利率逐步回升,并于年末处于年内相列高位平稳运行。

(四)股票市场交易量明显放大,股指大幅上涨
受国民经济企稳向好、市场资金充裕及上市公司利润回升等多种因素影响,股票市场交易量明显放大,股票指数在波动中大幅上涨。
2009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53.6万亿元,同比多成交26.9万亿元;日均成交2197亿元,同比增长100.7%。年末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3277点和1201点,分别比上年末上涨80.0%和117.1%。截至2009年年末,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为15.1万亿元,同比增长2.3倍。沪、深两市A股 平均市盈率分别从上年末的15倍和17倍,回升到2009年年末的29倍和47倍。
股票市场筹资额明显增加。2009年各类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首次发行、再融资和可转债方式累计筹资6084亿元,筹资额同比增加2423亿元。其中,下半年筹资5030亿元,占全年筹资额的82.7%。经多方精心筹备,10月份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境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初步形成。截至2009年年末,共有36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累计筹资204亿元,占全年股票市场筹资总额的3.4%;市价总值1610亿元,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0.7%。
(五)保险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保费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2009年,保险需求稳定增长,全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财产险收入增长23.1%,人身险收入增长10.9%。全年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3125亿元,同比增长5.2%。
保险业总资产增速稳步回升。2009年年末,保险总资产4.1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末上升6.4个百分点。从资产配置结构看,年末银行存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为25.9%,比上年末上升1.7个百分点投资类资产占比为66,2‰比上年末下降1.0个百分点。(见表9)
(六)外汇市场运行平稳
外汇市场保持平稳运行。人民币外汇掉期在规避汇率风险中作用明显增强,全年累计成交8018亿美元,同比增长82.1%,增幅比上年提高42.5个百分点,其中美元仍是主要的交易货币,交易短期化趋势有所上升,全年隔夜人民币对美元外汇掉期成交量占掉期成交总量的64.8%,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人民币外汇即期交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询价仍然是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98亿美元,同比下降43.8%。“外币对”市场累计成交折合407亿美元,同比下降35.8%,成交主要品种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合计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78.8%,“外币对”远期和掉期分别成交20亿美元和3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倍和4倍。
(七)黄金价格震荡上行
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量稳步增加。2009年,黄金交易累计成交4710.8吨,同比增长5.5%。成交金额10288.8亿元,同比增长18.3%,日均成交19.3吨,同比增长6.3%。白银累计成交16247.8吨,同比增长267.6%;成交金额586.6亿元,同比增长296.1%一日均成交66.6吨,同比增长270.6%。铂金累计成交56.7吨,首次超过50吨,同比增长29.5%,成交金额155.3亿元,同比增长2.6%,日均成交0.23吨,同比增长30.5%。
黄金价格震荡上行。2009年国际市场黄金价格创历史新高,连续突破每盎司lOOO美元和1100美元,并于11月份创历史最高价1183美元。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价格也呈上涨态势,并刨每克269元历史最高价;年末收盘价245元,比年初上涨27.0%;全年加权平均价215元,比上年提高18元。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加强行间债券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金融债券发行管理,提高金融债券发行审核的透明度,健全市场约束与风险分担机制。规范与细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信息披露操作相关行为,促进提高市场透明度。规范债券登记、托管和结算业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相关业务风险。同时,取消债券发行规模须超过5亿元才可交易流通的限制条件,为中小企业通过发债进行小额融资创造了较好的政策条件。
二是丰富债券品种及发行主体。2009年11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业务。集合票据是首个根据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量身定做的规范化产品,不仅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丰富了银行间市场的投资产品。此外,允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扩大金融债券发行主体的范围。
三是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11月28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向市场参与者提供本外币交易及衍生产品交易清算服务,有利于提高清算效率、降低清算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间市场新一代本币交易系统于2009年6月正式上线。2009年lO月,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转贴现标准合同文本。同时,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国商业汇票业务进入电子化时代。
(二)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一是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于2009年6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就完善询价和申购机制、优化网上发行制度、重视中小投资者参与意愿、加强风险提示、推动市场参与主体归位尽责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改革措施。
二是加强证券公司监管,2009年,中国证监会出台《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和《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促进证券公司持续规范发展,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三是推动基金业规范化运作。2009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引导长期投资理念,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去年12月,发布《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规范基金销售市场秩序,完善基金销售费用结构和水平,促进基金业健康发展。
四是完善期货市场制度建设。2009年9月,《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试行)》开始实施,对于强化期货公司合规经营意识、促进期货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市场正式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股指期货已获原则同意。
(三)加强对保险机构投资债券的管理,推进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对保险机构投资债券的管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9月发布《关于债券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保险机构投资企业(公司)债券的比例、债券发行人资质等规定进行了调整;并于2009年12月正式允许保险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无担保企业债券,同时还明确了无担保债券的条件、信用级别、发行方式及保险机构的投资比例。
此外,为有序推动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展相互投资试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11月26日发布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内容涉及商业银行准人、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并明确规定现阶段每家商业银行只能投资一家保险公司,且原则上应选择现有保险公司。该办法将对规范和引导当前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 股权试点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防范风险跨行业传递,推动银保深层次合作顺利开展。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2009年,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基础尚不稳固。美国、欧元区、日本复苏缓慢,失业率处于历史高位。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别是亚洲经济体,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恢复性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1月26日宣布,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0.8%,比2008年下降3.8个百分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部分国家债务负担过大,财政可持续性堪忧;资金快速流入新兴市场经济体,推动局部地区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发达经济体需求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展望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的趋势,但是各经济体调整经济刺激计划的可能性加大、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上升、局部地区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复苏不排除出现反复的可能。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美国经济显现复苏迹象,但复苏内在动力不足,就业形势尚未好转。2009年美国GDP增长-2.4%,而2008年为0.4%,各季GDP增速经季节调整后折年率分别为-6.4%、-0.7%、2.2%和5.7%,增速逐季攀升。全年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为9.3%,其中12月份为10%,比上年同期上升2.6个百分点,创17年来新高。对外贸易总量萎缩,贸易逆差收窄。全年贸易总量为34868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4.5%,比上年减少5.6个百分点;贸易逆差为3807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7%,比上年减少2.1个百分点。受经济放缓和大规模财政计划影响,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大幅攀升。在2009年,联邦财政赤字创下1.42万亿美元新高,占GDP的比重达到10%,是二战以来最高纪录。CPI持续小幅上涨,但长期通货膨胀预期稳定。2009年全年CPI涨幅为-0.4%,比2008年回落4.2个百分点。12月份同比CPI为2.7%。各季CPI环比经季节调整后折年率分别为2.2%、3.3%、2.5%和3.3%。
欧元区经济缓慢复苏。2009年前三季度各季GDP增长经季节调整后折年率分别为-9.6%、-0.4%、1.7%,从第三季度开始转正。就业形势逐月恶化,12月份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已达10%,比上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总量大幅缩减,但由于出口降幅小于进口降幅,贸易差额从逆差转为顺差,1~11月份贸易总额同比下降21.5%,
贸易顺差达到1860亿欧元,而上年同期为逆差5310亿欧元。欧元区各国政府在财政刺激计划和银行救助上投人大量资金,公共领域债务和赤字问题严重。2009年欧元区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6.4%,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几家国际评级公司已经下调了希腊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务评级。通胀出现回升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全年综合消费trim指数(HICP)上涨0.3%,比上年回落3个百分点,同比涨幅从年初的1.1%降至7月的-0.7%,之后逐步上升,12月升至0.9%。
日本经济依然疲弱,处于通缩状态。2009年前三季度各季GDP增长经季节调整后折年率分别为-11.9%、2.7%、1.3%。就业形势不容乐观,11月份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为5.7%,比上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总量大幅缩减,但受外需增长拉动,出口持续回升,尽管全年贸易总额同比下降34%,贸易顺差仍达到2.8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6%。新财年预算、债务创纪录,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2010财年的财政支出计划达到92万亿日元,而税收仅为37万亿日元,公共债务余额预计将达到973万亿日元。通货紧缩重现,2009年全年CPI下降1.4%,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以后同比CPI已连续11个月负增长,12月份为-1.7%。
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复苏喜忧参半。亚洲新兴经济体由于财政和国际收支状况较好,外债负担较轻,复苏势头明显。中东地区由于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复苏一波三折。2009年11月25日迪拜债务事件爆发,引起全球市场动荡,并直接波及到希腊、西班牙、波罗的海三国等地。拉美地区经济出现分化。墨西哥经济继续下滑,巴西和阿根廷则逐步摆脱了危机影响,经济快速恢复。东欧一些经济体由于政府财政负担过重,金融系统脆弱,对外资吸引力下降,其经济回升势头相对缓慢。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2009年,主要货币间汇率宽幅波动,美元汇率在震荡中总体贬值态势,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年初,受避险需求上升影响,美元对欧元、日元等货币延续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升值态势。3月后,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减弱及其后经济复苏,国际外汇市场避险情绪由强减弱,并逐渐转为风险偏好,加上美国利率持续保持历史低位推动出现大量借入美元买其他货币的套利交易,美元对欧元、日元汇率持续回落。去年12月份,市场开始关注部分国家主权违约风险和财政可持续状况,促使美元低位反弹。年末,美元兑欧元汇率为1.4332美元/欧元,较上年末贬值2.9%;美元兑日元汇率为93.08日元/美元,较上年末升值2.5%;美联储公布的美元广义名义贸易加权指数全年累计贬值4.6%。
主要货币市场利率低位下行。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震荡下行。受联邦基金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影响,美元Libor总体保持下行走势。2009年12月31日,1年期美元Libor降至0.98%,比年初下降1.02个百分点;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Eunbor亦维持低位。2009年12月31日,1年期Eunbor为1.248%,比年初下降1.801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大幅波动。2009年全球金融市场延续动荡,国债收益率先呈逐步走高态势,后小幅回落。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通胀水平保持低位,目前主要国债收益率基本保持平稳。2009年年末,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3.793%、3.381%和1.291%,较年初分别上升了1.732个百分点、下降0.437个和下降0.123个百分点。
全球主要股市大幅反弹。自2009年2月中旬起,随着各经济体政府频繁推出大力度、非常规危机救助举措,市场信心有所提振,全球股市大幅回升。去年11月25日爆发的迪拜债务事件曾令全球主要股市一度下挫,但很快恢复并继续反弹。年末,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欧元区STOXX50指数和日经225指数分别收于10549点、2291点、2579点和10638点,较年初分别上涨16.7%、40.0%、20.8%和17.6%。
(三)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走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继续下滑,但跌速已趋缓。美国全国房价指数在2009年跌幅进一步扩大,前三季度各季同比分别下降3.37%、3.99%和4.08%。2009年新房开工数量和新房销售数量月均分别为55.4万户和37.4万户,分别比上年下跌38.8%和22.9%,降幅在缩小。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部分城市房价在第四季度出现小幅回升。
欧洲房地产继续疲弱。2009年各季度,欧洲中央银行统计的住房类商品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分别为2.0、2.1%、2.0%和1.9%。英国房价探底回升。Halifax房价指数经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涨幅在200 9年2月达到本年最低的-2.2%后逐步回升,7月后持续为正,12月为0.8%。法国房地产2009年上半年延续2008年的跌势,但在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下半年也出现了恢复性上涨。自去年第二季度末,新房销售和新房开工数逐步回升。西班牙、爱尔兰、德国房价也出现止跌企稳的迹象。但是由于欧洲复苏基础不牢,失业率高企,欧洲房地产业短期内将继续承压。
日本房地产业未见起色。2009年以来,由于居民收入下降,经济陷入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新屋开工数同比连续下跌12个月。2009年第四季度,六大城市地价指数同比下跌10.8%,未来形势不容乐观。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2009年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低0.9个百分点,经济增速逐季加快。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2.5%、92.3%和一44.8%。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较上年低6.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
(一)国内需求稳定增长,国外需求有所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实际消费平稳增长,居民消费意愿平稳回升。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增速比上年高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增速比上年高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一系列包括家电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措施的实施,对扩大居民消费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居民消费意愿平稳回升,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38.0%的居民认为本季消费支出较上季增加,已连续三个季度平稳增长。2009年全年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8.5万亿元,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4.0万亿元,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7.0%和16.9%,分别比上年高1.3个和3.8个百分点。
投资快速增长。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回升。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5.2%,比上年高17.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4万亿元,增长30.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万亿元,增长27.5%。当前,企业投资意愿正在进一步恢复。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调查显示,第四季度企业固定资产、设备和土建投资指数,分别为51.2%、50.5%和48.1%,分别比上季回升0.8个、0.7个和0.4个百分点。
进出口温和回升,贸易顺差收窄。2009年12月份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7.7%,进口同比增幅连续12个月为负后,11月份增长26.7%,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12月份快速攀升至55.9%,国内需求增长强劲。2009年全年累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降幅比上半年缩小9.6个百分点,比上年低3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万亿美元,下降16.0%,降幅比上半年缩小5.8个百分点,比上年低33.2个百分点进口1.0万亿美元,下降11.2%,降幅比上半年缩小14.2个百分点,比上年低29.7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0亿美元,下降2.8%,增幅比上年低20.8个百分点。
(二)农业继续稳定发展,工业生产逐季回升
2009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万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7万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3万亿元,增长8.9%。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增产。200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亿吨,比上年增长0.4%,连续六年增产。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7642万吨,增长5.0%。
工业生产逐季回升,工业企业利润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9年第一季度5.1%的最低点平稳回升到第二季度的9.1%,第三季度快速攀升到12.4%,第四季度进一步上升到18%。2009年1~11月份,经历了长达10个月负增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7.8%,增幅较前8个月高18.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调查显示,第四季度企业盈利指数为55.6%,较上季度上升1.9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季度回升。
(三)主要价格指标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
2009年我国价格形势经历了从下跌到回升的过程。2008年9月份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主要价格指标急剧回落。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于2009年2月和2008年12月步入同比负增长,在2009年7月达到本轮低点。此后,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复苏态势逐渐明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负翘尾因素影响逐渐减弱,主要价格指标开始回升。CPI于2009年11月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同比上涨0.6%;工业品出厂价格于2009年12月结束了连续12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同比上涨1.7%。
居民消费价格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2009年CPI同比下降0.7%,比上年回落6.6个百分点。CPI全年各季度同比涨幅分别为-0.6%、-1.5%、-1.3%和0.7%。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0.8%,涨幅比上年 回落13.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下降1.4%,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下降0.6%,比上年回落8.0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下降1.1%,比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
工业品价格前期跌幅不断扩大,后期回升较快。2009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4%,比上年回落12.3个百分点;各季度同比分别下降4.6%、7.2%、7.7%和2.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7.9%,比上年回落18.4个百分点,各季度同比分别下降7.1%、10.4%、11.1%和3.0%,
农产品生产价格全年降幅略低于生产资料价格降幅,去年第四季度出现上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全年下降2.4%,比上年回落16.5个百分点,其中前三个季度各季分别下降5.9%、6.6%和2.7%,第四季度上涨3.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年下降2.5%,比上年回落22.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同比上涨5.9%,后三个季度各季分别下降3.7%,7.3%和4.0%。
进口价格降幅大于出口价格。2009年,进口价格同比下降13.3%,比上年回落28.1个百分点各季度分别同比下降15.6%、18.6%、17.5%和1.7%。出口价格同比下降6.0%比上年回落14.7个百分点;各季度分别同比下降1.9%、7.0%、8.5%和6.6%。进口价格同比降幅快速缩小,主要是受第二季度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200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38.1%、14.1%和11.6%,累计上涨75.8%伦敦金属交易所铜现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35.8%、25.2%和13.7%,累计上涨93.3%,伦敦金属交易所铝现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9.3%、21.6%和10.8%,累计上涨47.3%。
劳动报酬同比继续增长。去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475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为2662元,增长14.2%;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为1543元,增长15.8%;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为2353元,增长10.4%。
GDP缩减指数降幅继续缩小。2009年我国GDP为33.5万亿元,增长8.7%,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变动率为=1.8%,比上年回落13.1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缩小1.0个百分点。
资源价格改革继续推进。2009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结合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先2008年GDP数据使用了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修订后的数据。后九次调整成品油价格。去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了水价调整的总体要求,提出要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1月份,国家出台了电价调整方案,自2009年11月20目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8分钱。适当调整资源价格,有利于增加资源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未来应在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陛作用。
(四)财政收入逐月回升。财政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2009年,财政支出一直保持较高增长,财政收入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好转逐步回升,年初较大的财政压力在下半年得到逐步缓解。
2009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好转,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基本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从1月的-17.1%振荡攀升至12月的55.8%,全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8477亿元,增长11.7%。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5896亿元,增长9.8%;地方本级收入32581亿元,增长13.7%。全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59515亿元,增长9.8%;非税收入8962亿元,增长26.1%。
2009年以来,财政支出一直保持较高增速,尤其是前三个月经济表现低迷时,为了促进经济回暖,去年1~3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2.5%、42.0%和31.4%。其后随着经济整体表现的走强,以及上年同期基数较大的因素,财政支出的同比增速有所减缓,但总体仍保持在不低的水平。全年累计,全国财政支出执行初步统计数为75874亿元,增长21.2%,增速比上年低4.5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280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0.1%,同比增长14.5%,增速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地方本级支出60594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79.9%,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年下降5.4个百分点。
(五)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基本面变化影响,我国国际收支有所波动。总体看,2009年呈现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初步数据,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1091亿美元。年末,外汇储备达23992亿美元,较2008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
外债规模总体下降。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868亿美元,同比下降12.5%。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543亿美元,同比下降11.8%,占外债余额的65.7%;短期外债余额为2220亿美元,同比下降20.7%,占外债余额的57.4%。
(六)行业分析
2009年,工业生产增速逐季加快,工业利润自第二季度起持续改善。39个工业大类中,38个行业l~11月利润同比增长或降幅缩小。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总体实施效果良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行业扭转了生产大幅下滑局面。汽车业产销增长均超过四成,石化、装备制造、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0%,纺织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9.5%,电子信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煤电运输生产继续回升,原油供应基本平稳。2009年,原煤产量、发电量和货运量分别为29.6亿吨、36506亿千瓦时和274.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2.7%、7.0%和7.5%;原油产量1.9亿吨,同比下降0.4%。
1 房地产行业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对提振信心、活跃市场、解决低收人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促进住房 消费和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持续增加,房价同比涨幅自6月份开始上涨后不断走高。部分城市商品房销售猛增、价格上涨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
受市场变化影响,全国房地产信贷也出现较快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回升。2009年全国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年内各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不断回升,但仍处于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5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7%。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1.96亿平方米,比2008年增长12.8%;房屋新开工面积11.54亿平方米,增长12.5%;房屋竣工面积7.02亿平方米,增长5.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77亿平方米,增长6.2%。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3.19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9%。
商品房销售快速回升。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3.9%;商品房销售额4.4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5.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80.0%。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等行业外部因素,也有2008年房价下跌、购房推迟等行业自身因素。由于比较基期(2008年)销售同比负增长,使得2009年销售增长幅度显得较为突出。
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自2009年6月份开始转正后持续走高。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环比上涨1.5%,环比涨幅比11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1%,环比上涨1.9%;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8%,环比上涨1.0%。70个大中城市中,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的城市分别为深圳(18.9%)、温州(14.5%)、金华(12.0%)、杭州(11.5%)、湛江(11.0%)和南京(10.4%)。2009年第四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租赁价格与2008年同期持平;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13.8%,其中住宅用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19.4%。
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快速增长,但增长结构存在差异。截至2009年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7.33万亿元,同比增长38.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7个百分点,超过同期各项贷款增速6.7个百分点。其中,地产开发贷款超高速增长,年末地产开发贷款余额6678亿元,同比增长104.1%,比上年末高98.4个百分点,房产开发贷款回升相对缓慢,年末房产开发贷款余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末高4.6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持续回升,特别是下半年增速明显加快,年末个人购房贷款余额4.76万亿元,同比增长43.1%,比上年末高33.3个百分点,其中新建房贷款和再交易房贷款增速分别达40%和79%。截至2009年年末旁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9.2%,占比较上年末高1个百分点。
2009年新增房地产贷款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21.9%,占比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同比多增1.5万亿元。其中,个人购房贷款新增1.4万亿元,约为2008年的5倍,为2007年的2倍。从新建房贷款新增额与新建住宅销售额的比例关系来看,2009年为26.3%,分别比2008年和2007年提高16个和4个百分点。
2 煤炭行业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和制造业原材料。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和世界经济企稳回升,煤炭产量和价格上升。火电、钢铁等下游行业对煤炭需求的大幅增加,为行业景气进一步回升奠定基础,也对能源运输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煤炭生产稳步回升,煤炭价格打破平稳态势开始上涨。2009年2月以来,在西部省份原煤产量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国原煤产量逐月提高,全年累计生产原煤29.6亿吨,同比增长12.7%。去年前三季度,煤炭价格基本平稳,第四季度,受经济增速加快、国际煤炭价格和货运价格迅速上涨以及入冬以来大范围剧烈降温天气的共同影响,主要港口煤炭库存下降,国内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年末,秦皇岛港存煤536万吨,直供电厂存煤2147万吨,同比分别减少38万吨和2185万吨。秦皇岛港各类动力煤平仓价比9月末上涨30%左右,比年初上涨31%~40%。由于国际煤价低于国内煤价,煤炭出口转内销倾向明显。2009年,出口煤炭2240万吨,同比下降50.7%,进口煤炭12583万吨,同比增长211.9%;我国首次出现全年煤炭净进口。
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炭产能以整合为主、新建为辅。通过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煤炭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目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也已基本完成。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累计淘汰焦炭落后产能8254万吨,超额完成淘汰任务254万吨,提前实现“十一五”淘汰焦炭落后产能目标。
理顺煤电价格形成机制是改善电煤供求关系,解决“煤荒”和“电荒”的治本之策。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政府退出煤电谈判标志着煤炭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煤炭订货会制度取消后,将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主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电煤市场价格指数,为供需企业协商价格提供参考依据,引导生产和消费。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持续,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氧化碳减排目标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稳妥发展现代煤化工项目,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更加注重节能降耗,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建立节能考核制度。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2010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较多,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虽然还有不确定因素,但总体看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好转。世界银行等机构普遍认为2010年净出口将恢复对我国GDP增长的正向贡献。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调查也显示,第四季度出口订单指数已达49.2%,比上季度上升1.8个百分点,比最低时的第一季度上升8.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国内经济活力和信心也逐步增强,地方加快发展和 扩大投资的热情较高,投资扩张动力较大。2009年,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32.3%,增速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67.2%,增速比上年提高61.8个百分点。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望进一步增强。我国城镇化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将拉动一系列相关产业持续发展。城市消费逐步进入更新换代期,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村消费也将跃上新的台阶。特别是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农业补贴,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加之经济回升、企业效益改善、就业状况好转,都有利于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2009年第四季度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连续两个季度回升,39.3%的居民预期下季消费支出增加,比上季提升7.9个百分点。就业状况指数也较上季提高,自年初以来持续好转。第四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较上季上升2.4个百分点,市场需求、企业销售以及盈利状况也均有好转。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宏观经济预期指数较上季上升4.0个百分点。
不过也要看到,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面临国内外复杂局面的挑战。一方面,尽管世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增多,但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尚不明朗,主要经济体继续加大刺激政策的空间有限,贸易摩擦加剧及刺激政策退出等不确定因素也会对国际经济和我国外部发展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目前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同时,要关注价格走势,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未来价格走势尚有不确定性。当前外需总体还较疲弱,国内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工业产能较为充裕,有利于稳定价格。但在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的大背景下,伴随经济持续回升,市场信心逐步增强,存在价格走势趋升的可能性。此外,美元和初级产品价格走势、国内资源价格调整等也都增加了价格变化的不确定性,总体看价格稳定的潜在风险有所加大。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73.4%,较上季提高6.6个百分点,年内持续走高。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统一部署,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2010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7%左右。
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切实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使贷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月度间过大波动。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农业和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新开工项目的贷款。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借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提出的监管改革思路,并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框架,发挥其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保持金融体系稳健,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推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定价能力,发挥利率调节作用。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四是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丰富金融机构发债主体类型,稳步扩大在境内发债的境外主体范围。加快债券市场发展,丰富金融衍生产品。继续推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在现有债务融资工具基础上,继续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集合中期票据的发行,研究中小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务融资工具的可行性,研究并推动企业发行资产支持票据。
五是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已改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促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风险控制体系,加快做实“三农”事业部。推动国家开发银行继续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指导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稳步实施改革方案。指导和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继续深化内部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进重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保持投资适度增长,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关键领域改革,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转型和调整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