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纲要》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理念較以前有很大进步,但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总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我园尝试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本园教研。“细节的变化,更能体现观念上的更新和进步”,尤其是学习了《幼儿教育》2007年第9期的一篇文章《关注细节》,对教师们触动很大,我们借鉴其中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关注细节、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通过情境分析、案例再现的方式,针对教师的某些关键细节提出质疑,深入对话,尝试寻找解决办法,引导教师借助正确的教育理念挑战惯常的教学行为,从而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下面从我们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细节 教学 探究
一、关于游戏化适度的问题(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学片段:在中班数学活动中认识椭圆形导入环节:
师:今天,教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猜是谁?
幼: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圆形娃娃、梯形娃娃等。
师:到底是哪个图形娃娃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椭圆形)
幼:椭圆形娃娃。
现场提问:
问:预设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师: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诊断分析:
教师陷入了形式主义,师幼双方在做着虽有趣却毫无意义的游戏。同时为了体现儿童化、游戏化,刻意追求童言童趣,往往给每个教学活动都冠以“王国”“娃娃”之类的情景,使幼儿无法建立科学的概念。
教师讨论:
教师A:我觉得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小班的幼儿,说娃娃、宝宝,让他们更有亲近感,更有兴趣。
教师B:我也觉得有时强硬地加上数字宝宝、图形宝宝之类的话,有些别扭,但应该如何说合适呢?
教师C:我想这种儿童话的语言在小班一些语言、社会活动中还是需要的,能帮助幼儿从自身经验出发,唤起他们的兴趣和认同感。但在一些科学的概念学习中就不要这样了,以免混淆孩子的思想。
听课实录:小班音乐游戏《兔子和狼》。
教师首先戴着兔妈妈的头饰以游戏的口吻引入:“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去森林里玩儿,听听发生了什么事?”教师边唱边表演,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从椅子上站起来,跳到教师跟前。当说到狼来了的时候,孩子们笑着扑到地上。音乐结束孩子们回到座位上,音乐再响起时,孩子们又开始跳了起来,有的孩子还说:“这个游戏真好玩儿!”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一直很高兴。
主题活动《水果真好吃》
分题活动内容是让幼儿拌沙拉,教师在让幼儿观察完各种水果后,就开始示范切水果,然后让幼儿调沙拉分享,孩子们大口地吃着,非常开心。
这种情形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并不少见,教师总把兴奋等同于兴趣,以为这就是游戏化教学,但往往有以下几个问题:①活动内容太简单,对幼儿缺乏挑战,活动看似很热闹幼儿能参与积极,但并无发展价值。②追求新颖独特但没有教学价值。③单纯考虑幼儿感兴趣但没有教学价值。
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仅仅被作为操控幼儿注意力、提高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效率,乃至规范教学秩序的工具或手段,而丝毫不顾及幼儿是否真正获得游戏性的心理体验,正所谓“不是儿童在游戏,而是在游戏儿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忽略了真正的目的所在。在正确把握整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需要我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符合幼儿现有生活经验的,能引发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有多重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看,一节好课也应该是真实的(能看见幼儿最真实的一面,看见幼儿真实的发展)、扎实的(每个环节都很扎实,没有花架子,幼儿从中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朴实的(自然不做作)。通过教研,大家提出改进方案:音乐活动中,教师应增加幼儿倾听的环节,让幼儿根据音乐变换动作,注意动静交替。在水果主题活动中,教师切水果的同时,注意让幼儿观察切开的水果与完整水果的不同,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沙拉。关注游戏中的言语表达、动作呈现、角色扮演、手工制作,以及直观的背景创设、玩具材料的使用等,使游戏活动自然成为幼儿获取知识、累积经验、掌握某种操作技能的基本途径和学习方式。
二、关于回应的有效性的问题(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主要体现在提问上,提问的设计技巧,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幼儿,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为幼儿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帮助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听课实录:“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呀?”“你们喜欢这首歌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听课时经常听到的指导语。
语言活动:《看图编故事》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具,以各种场景的图片作背景,加入活动的动物图片,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为其创编一个故事。
师:这是什么时候呀?
幼:下雪了,下雪的时候。
师:哦,下雪了,这是什么地方呢?
幼:下雪的地方。
师:雪地上有谁呢?他在干什么?
幼:小白兔在吃萝卜。
师:你能根据图片编一个故事吗?
幼:下雪了,小白兔在雪地上发现了一个萝卜,他高兴地吃了它。
教师只是一味地跟着幼儿的回答在重复问题,而且很多是封闭性的问题,没有对幼儿原有经验进行有效提升。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考虑教材深层蕴含的内涵,所以,把握不住揭示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其次,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后,既要尊重幼儿的表现,又不能把幼儿的表现都视为金子,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提升。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玩球类游戏,当提示幼儿可以自由活动去滑滑梯时,有几个孩子顾不得把滚到一边的球收回去就跑开了。而有一个孩子一直在低头拣,把它们放回球筐里。教师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捡起来放好呢?”孩子说:“我什么都没想,就是觉得应该把它收起。”教师又问他:“你收你自己的不就行了吗?”孩子回答说:“我要把球宝宝都送回家,不然,要是少了一个,妈妈会担心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多问了一个为什么,便听到了幼儿的内心感受,感受到幼儿对玩具发自内心真挚的爱。多问一个为什么,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也可以让教师受到启发,得到成长。
三、关于延伸活动的可行性问题(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等会儿老师带你们干什么干什么,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活动并非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的随口而出。而实际上,这样的结束毫无意义,还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老师说话不算数的印象。成功的教学结束语,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实,每个活动结束并非一定要用什么花哨的语言,但是,一定要注意自然熨帖,水到渠成;简明扼要,干净利落。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宁可留下真实的遗憾,不要追求虚假的完美。”
细节虽小,折射出的却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智慧,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有效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做有思想的教师。泰戈尔说“最远的距离是到达你自己”,就是说改变自己是多么不容易。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每天能多学习一点,多反思一点,多提升一点,多改变一点,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有品位的教师。
关键词:细节 教学 探究
一、关于游戏化适度的问题(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学片段:在中班数学活动中认识椭圆形导入环节:
师:今天,教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猜是谁?
幼: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圆形娃娃、梯形娃娃等。
师:到底是哪个图形娃娃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椭圆形)
幼:椭圆形娃娃。
现场提问:
问:预设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师: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诊断分析:
教师陷入了形式主义,师幼双方在做着虽有趣却毫无意义的游戏。同时为了体现儿童化、游戏化,刻意追求童言童趣,往往给每个教学活动都冠以“王国”“娃娃”之类的情景,使幼儿无法建立科学的概念。
教师讨论:
教师A:我觉得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小班的幼儿,说娃娃、宝宝,让他们更有亲近感,更有兴趣。
教师B:我也觉得有时强硬地加上数字宝宝、图形宝宝之类的话,有些别扭,但应该如何说合适呢?
教师C:我想这种儿童话的语言在小班一些语言、社会活动中还是需要的,能帮助幼儿从自身经验出发,唤起他们的兴趣和认同感。但在一些科学的概念学习中就不要这样了,以免混淆孩子的思想。
听课实录:小班音乐游戏《兔子和狼》。
教师首先戴着兔妈妈的头饰以游戏的口吻引入:“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去森林里玩儿,听听发生了什么事?”教师边唱边表演,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从椅子上站起来,跳到教师跟前。当说到狼来了的时候,孩子们笑着扑到地上。音乐结束孩子们回到座位上,音乐再响起时,孩子们又开始跳了起来,有的孩子还说:“这个游戏真好玩儿!”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一直很高兴。
主题活动《水果真好吃》
分题活动内容是让幼儿拌沙拉,教师在让幼儿观察完各种水果后,就开始示范切水果,然后让幼儿调沙拉分享,孩子们大口地吃着,非常开心。
这种情形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并不少见,教师总把兴奋等同于兴趣,以为这就是游戏化教学,但往往有以下几个问题:①活动内容太简单,对幼儿缺乏挑战,活动看似很热闹幼儿能参与积极,但并无发展价值。②追求新颖独特但没有教学价值。③单纯考虑幼儿感兴趣但没有教学价值。
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仅仅被作为操控幼儿注意力、提高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效率,乃至规范教学秩序的工具或手段,而丝毫不顾及幼儿是否真正获得游戏性的心理体验,正所谓“不是儿童在游戏,而是在游戏儿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忽略了真正的目的所在。在正确把握整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需要我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符合幼儿现有生活经验的,能引发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有多重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看,一节好课也应该是真实的(能看见幼儿最真实的一面,看见幼儿真实的发展)、扎实的(每个环节都很扎实,没有花架子,幼儿从中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朴实的(自然不做作)。通过教研,大家提出改进方案:音乐活动中,教师应增加幼儿倾听的环节,让幼儿根据音乐变换动作,注意动静交替。在水果主题活动中,教师切水果的同时,注意让幼儿观察切开的水果与完整水果的不同,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沙拉。关注游戏中的言语表达、动作呈现、角色扮演、手工制作,以及直观的背景创设、玩具材料的使用等,使游戏活动自然成为幼儿获取知识、累积经验、掌握某种操作技能的基本途径和学习方式。
二、关于回应的有效性的问题(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主要体现在提问上,提问的设计技巧,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幼儿,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为幼儿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帮助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听课实录:“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呀?”“你们喜欢这首歌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听课时经常听到的指导语。
语言活动:《看图编故事》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具,以各种场景的图片作背景,加入活动的动物图片,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为其创编一个故事。
师:这是什么时候呀?
幼:下雪了,下雪的时候。
师:哦,下雪了,这是什么地方呢?
幼:下雪的地方。
师:雪地上有谁呢?他在干什么?
幼:小白兔在吃萝卜。
师:你能根据图片编一个故事吗?
幼:下雪了,小白兔在雪地上发现了一个萝卜,他高兴地吃了它。
教师只是一味地跟着幼儿的回答在重复问题,而且很多是封闭性的问题,没有对幼儿原有经验进行有效提升。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考虑教材深层蕴含的内涵,所以,把握不住揭示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其次,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后,既要尊重幼儿的表现,又不能把幼儿的表现都视为金子,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提升。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玩球类游戏,当提示幼儿可以自由活动去滑滑梯时,有几个孩子顾不得把滚到一边的球收回去就跑开了。而有一个孩子一直在低头拣,把它们放回球筐里。教师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捡起来放好呢?”孩子说:“我什么都没想,就是觉得应该把它收起。”教师又问他:“你收你自己的不就行了吗?”孩子回答说:“我要把球宝宝都送回家,不然,要是少了一个,妈妈会担心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多问了一个为什么,便听到了幼儿的内心感受,感受到幼儿对玩具发自内心真挚的爱。多问一个为什么,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也可以让教师受到启发,得到成长。
三、关于延伸活动的可行性问题(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等会儿老师带你们干什么干什么,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活动并非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的随口而出。而实际上,这样的结束毫无意义,还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老师说话不算数的印象。成功的教学结束语,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实,每个活动结束并非一定要用什么花哨的语言,但是,一定要注意自然熨帖,水到渠成;简明扼要,干净利落。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宁可留下真实的遗憾,不要追求虚假的完美。”
细节虽小,折射出的却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智慧,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有效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做有思想的教师。泰戈尔说“最远的距离是到达你自己”,就是说改变自己是多么不容易。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每天能多学习一点,多反思一点,多提升一点,多改变一点,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有品位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