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舟走桥寻坝美,过洞邂逅桃花源

来源 :旅游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小嘿,旅游编辑,自媒体人,乐途旅游、今日头条等专栏撰稿人、中华网签约供稿人。
  锦年光影,自由撰稿人、摄影师、自媒体人。
  东晋陶渊明曾这样写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坝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云南清秀的山色中,沿着清亮的河水,撑一只小船,穿过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豁然开朗,一个美丽的坝子便静静地呈现在眼前。走进坝美,或许每个场景都会让你想起陶渊明『桃花源』里的诗词。
  溶洞尽头,暗藏着一处绝美古村
  在葱绿清秀的山崖绿树间,掩映着一道狭长的裂缝,船家说这便是我们要进入的坝美溶洞。坐着小船进入洞中,四周顿时一片漆黑,甚至可以说伸手不见五指。不久,我们便看到了远处的一片亮光。行了十多分钟,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出口了,此时我的心情有点矛盾,既期待别人口耳相传的坝美美景,又害怕所见不及所闻。少时读陶渊明,总觉得他笔下的世外桃源是虚构的,世间怎么会有那么一个遗世独立、不染凡尘的地方,而且是在一个诡异的溶洞之外。乘船的老乡用有点生疏的汉语和我们夸耀着家乡的美景,虽然看不清他的神情,可是却能从他的话语间感受到他的骄傲和自豪。
  谈话间,小船划出了溶洞,突如其来的光亮让我睁不开双眼,我在老乡喋喋不休的话语里慢慢睁开了眼睛,入眼的是不同于城市烦嚣的闲适舒远。那个旅友们传闻中的“世外桃源”坝美不再是一个单调的名词,它变得具体而生动,大自然在这里尽显它的美丽与灵秀。
  出了溶洞,我真的看到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景象。我突然有点局促和不安,甚至连脚都不知要如何安放。我的风尘仆仆和极具现代的着装与这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我的到来,似乎打扰了这里的宁静。只是它那种让人身心俱静的氛围吸引着我,震惊之余,稍作迟疑我便迫不及待地往前走去,想要更靠近并融入那份宁静。
  沿着小径往前走,入眼皆是夏意,远处的山峰、近处的农田,还有河里潺潺的流水,似是用水彩染成的绿色,很是养眼。久居大城市或者小城镇的人,很难不被眼前的田园风光所折服。
  行走间,看到浓绿的田间有个小木屋,不知道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但是总觉得绿野配木屋,永远是田园牧歌永不褪色的经典搭配。路过一座长桥,这是到坝美村所经之路。桥上有几个孩子,光着脚丫、挽着裤腿、撑个鱼竿,对着河面翘首以盼。一路走来,美景无数,平坦的坝子,绿染的大地,清亮的河边,有头老牛在静静地喝水,时不时抬起头,满足地“哞哞”叫唤两声,又继续“扑哧扑哧”地喝水,惹得我不禁多看几眼。
  图说:
  01. 炊烟升起,薄雾轻飘,山谷好像籠罩了一层水汽,把远处的稻田蒙上了一层薄纱,如临仙境上,与幽暗的巷道对比,形成上下截然不同的空间
  “夫妻树”下,听古老传说
  一条还算平整宽敞的路,是通往坝美村子的。一边是围着树条栅栏的玉米地,郁郁葱葱的玉米秆大多已经长过了我的头,抱着绿衣服、冒出些许红白头须的玉米结实地杵在杆上,预示着坝美人今年有很好的收成;另一边是经过修葺的水渠,水从这里流过、流向田间,滋润着满田的庄稼。而水渠的另一边是一条狭窄的沟坝,一个人走在上面,虽不会掉入水渠,但也不会显得宽绰。我一时间童心大起,放弃了平坦的大路,平伸着手臂走在沟坝上。同行的人都笑我像个小孩,不久却也跟着我一起走沟坝。
  到坝美旅行,不管你是从哪里进入,到了村里,你都会看到一棵树根盘错、枝叶交缠的夫妻树。关于夫妻树的由来,在坝美有个“生也连来死也连”“哥是藕来妹是莲”的美丽传说,故事的内容太过冗长,老乡的话我又时懂时不懂,所以不
  甚明了。总之,这个关于夫妻树的美丽传说,不但叙述着驮娘江的远古故事,更是对淳朴民风的解读。
  似乎每一个故事中的村庄都会有一棵老榕树,或者在村东头,或者在村西口。总之,这里会是村中信息交流的主要地方。听村中的老人说,这棵老榕树知道的秘密和它的树叶一样多,因为老榕树下是村中几代人聚众闲聊的地方。穿着拖鞋,找个合适的位置,以最舒适的姿势懒懒地倚坐在老榕树下,听听传说、拉拉家常,或者听刚出过寨子的乡亲讲讲外面的见闻和新鲜事。坝美人恰到好处地诠释了“闲适”这种生活方式。
  牛是坝美人最珍视的家畜,牛养得越多,越能体现出那家人的殷实和富裕。一路走着,看着着装朴实的人们,牵着一头牛或是赶着一群牛,背着手休闲地踱步在坝美;听着那些陌生的壮族语,虽然不懂,却也能从他们的笑容中看到掩藏不住的幸福和快乐;远远近近不时飘来悦耳的歌声,依然不懂,却能明了歌声里的甜蜜。欢快的歌声里,充满了坝美人的乐观和知足。
  图说:
  02. 坐船进入坝美村
  03. 坝美人至今还采用古老的木制水车浇田灌溉
  04. 一座风雨桥横跨江上,其间往来人们或闲步谈笑,或踏歌而行,让人艳羡
  05. 当地的壮族人过着农耕生活,晚归的老人牵着一头牛慢悠悠地走着
  风车嘎吱,谱写一曲田园牧歌
  离开村子,一路前行。我们要去往河边。河水是坝美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儿童在这里嬉戏游玩;女人们会到这里洗衣服;而捕鱼、游泳,永远是河边游览的经典项目。去往河边也要经过一片田野,浓密的树、生机勃勃的庄稼和近在咫尺的青山,一点也不会让你觉得枯燥。一路上我们不停地按动着相机的快门,不管将镜头对准哪里,都会给人一张佳作。因为一路拍照,走走停停,本来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硬是走了一个多小时。
  对于学中文的我来说,陶渊明的作品实在是不陌生,除了《桃花源记》,还有许多描述他“归园田居”之后生活的诗。他的诗词没有华词丽句、没有荡气回肠,然而却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轻悠,谱写了一曲田园牧歌,余音回响千年不停歇。如这里一架慢慢转动着的水车,穿过历史,吱呀吱呀地鸣奏着田园牧歌的生活。   河边经常会看到捕鱼的老乡,拿个渔网捕鱼。而最大的聚众捕鱼每年只有一次,就是花米节那天,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鼠日。据说到了那天,村中的男人们,不论老少都会聚集在此,光着身子,甚至只穿个大裤衩便跑到河中摸鱼。此时,坝美的男人们从朴实的庄稼汉变成了野味十足的汉子,洒脱不羁地穿行于清凉的水中。捕鱼不是全部,更大的意义在于抛开束缚、回归自然的不羁。
  如到过这里的旅友所说的那样,河边经常会有人在洗衣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女子,或只身一人,或三三两两成群结队,一边洗着衣服,一边喜笑颜开,拉拉家常、说说私房话,这样的画面又让我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少时学,参不透真谛,如今诗景结合,陶翁之意一目了然。
  远远地便听到了孩子的嬉戏声,走近了才看明了,一个壮家女人挽着裤腿,拉个老牛车在河里劳作,旁边围着一群五六岁的孩子。河里永远是孩子们玩乐的天地,他们摸摸车轮、逗逗老牛,有的甚至学着大人的样子,拿个簸箕在河水里捞来捞去。女人也不说他们,任由他们玩闹着,时不时会因为孩子们的童言无忌直起身子,插着腰笑一阵。
  山林之中,赏柔美的坝美女人和情歌
  走水路离开坝美同样也要经过一个溶洞,这个溶洞和之前进入坝美的那个溶洞一前一后处于坝美两边,所以旅客们一般都会选择从其中一个溶洞进,另一个溶洞出。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此时再进入漆黑的洞中不再会那么浮想联翩了,同行的人都不说话,静静地听着潺潺的流水声,任由清风拂过脸颊。我想,离开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不舍得吧,甚至會想要是自己的家就在坝美该有多好啊,天天沐浴在美景和欢声笑语中。
  如果你以为这等世外桃源似的美景就此便离你远去,那你就错了。上天似乎格外眷恋这里,不但有循洞而入的世外桃源坝美村,山谷外的世界,也是美景连连,让人流连忘返。出了溶洞,一眼便看见了又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面。依旧是浓密的树木包裹着简易的小木屋,不要觉得这样的搭配太千篇一律,因为每种的搭配都会让你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竹篱笆围着小木屋,让人思绪不禁飘到了遥远的古代男耕女织的农家。
  沿着田间小径走了一段,忍不住回望来时的路,出口的山如同一个被染成绿色的瘦长窝窝头,静静地耸立在坝美的山林之间,不知存在了多久。出口的洞看上去和入口的没有太大的差别,洞口依然掩映在绿树之中,如果隔得太远,是不会想到这里别有洞天的。我又拿着相机对着溶洞所在方向,想要把这美景和这段美好的记忆永远定格在我小小的相机里。
  刚刚习惯了只有潺潺流水和鸟叫虫鸣的宁静,突然又听到了一阵欢笑声。不远处的河边,微风轻拂的翠竹下,有洗衣服的人,还有光着身子在河里游泳的孩子。洗衣服的这群人看上去还是年纪较小的姑娘,她们背着身子洗着自己的衣服,有时候也会唱着她们耳熟能详的民歌。突然发现坝美人真的很爱唱歌,尤其是劳动的时候,据说歌声能够缓解疲劳,看来的确是这样的。光溜溜的身影里有男童也有女童,他们没有外界人的那种羞涩,而是尽情地玩耍于河里,互相比拼、炫耀着自己的泳技。
  远远地又看见了一座小桥,踏过小桥我们即将开始新的旅程。而坝美,在人们心中,依旧是一个可以和“世外桃源”划上等号的地方。
  图说:
  06.溪边,良田层层铺陈,蔬菜等受江水滋养,长势正好
  07.出了溶洞,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门前是宽阔的田野,屋后有青翠修竹
其他文献
现今存留下来的古村落,传承了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聚落的基本特点,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我们筛选出六个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群,这些村落在漫长的朝代兴替和历史变迁中顽强生存下来,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历史和时代的印迹、古人的智慧以及丰富而深入的人文细节。  【皖南古村落】  地理位置:安徽、江西省境内(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  特色:水乡风貌、徽派特色的民居建筑  值得一去的古村落:宏村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修学旅游活动的主体及潜在市场,其行为意向至关重要。本文以昆明市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三大高校为例,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修学旅游的行为意向作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中国大学生修学旅游行为意向的特点,提出了开拓大学生修学旅游市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修学旅游;行为意向    旅游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分,修学旅游被认
期刊
风景秀丽的高山、波光粼粼的湖泊,再加上充满着古老韵味的古村,这正是都市人所憧憬的放逐尘嚣、回归恬静生活的目的地。当真正走进那些安静地停留在时光里的古村落,那里的烂漫田野、古屋旧祠、说不完的古老故事和遵循了千百年的传统习俗,以及各自所承载着的文化内涵,一定能吸引你去不断地探索。  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鄉土文化和历史记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古戏文化、客家文化、祠堂文化、侨乡文化、屯堡文化、邮
期刊
【摘要】西林土司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本文在分析岑氏土司文化内涵和西林旅游开发现状基础上,提出西林特色旅游应遵循特色文化、游客参与、创新等原则,并结合民俗文化对土司文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进行开发,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同时应加强对土司文化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对外宣传和促销,创建品牌,促进西林旅游发展。  【关键词】土司文化;旅游开发;西林旅游    西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
期刊
大侠V5,环球旅行家,签约摄影师,自由撰稿人。  宏村、西递名声在外,查济倒成了皖南古村的一枚遗珍。有人说查济是一个典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岁月的浸润使它变得灰白、雅致;四座大山像巨掌环绕着它,而它就是手掌中的一件修炼千年的珍宝。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一位恬淡隐忍的老者,虚怀若谷,敦厚朴实,不与世俗争锋,怡然自得。在我看来,这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区别于我所习惯的、熟知的江南水乡
期刊
冯剑,旅游达人,摄影爱好者。  重庆犀牛寨是一个建在溶洞上的寨子。它头顶寨洞、犀牛洞、黑漆洞,脚踩无底洞、泉口洞等溶洞,一条地下暗河从洞中穿过。古寨之下,130多公里的溶洞群绵延其间,空洞如迤,想想都觉得神奇。人们常说,山清水秀好地方,犀牛古寨不单是山好水好,它还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它将天坑、石林、古树、奇泉、峡谷、天生桥尽数收罗其中。人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不得不赞叹上苍对此地的厚爱。
期刊
陆建华,中国摄影师协会理事,高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师杂志》江苏记者站记者,无锡市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新浪自媒體联盟成员,新浪江苏签约摄影师,搜狐金牌作者,同程、携程、艺龙旅行家,今日头条网自媒体签约作者,新浪垂直V影响力排行第10位。  有着『天堂』之称的姑苏城里,风景名胜数不胜数,虎丘、拙政园、周庄古镇、寒山寺等都赫然在列,只是,在太湖边上的明月湾古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明月湾内保存有春秋
期刊
【内容摘要】 主题乐园作为中国化旅游行业极具代表性的形式,主题乐园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存在,但却具有创造文化文本的属性,伴随着主题乐园从形式到内核的不断更行。它的作用已不再是满足娱乐休闲的功能性,而成为传播文化,创造情感体验的文化载体。作为起源兴盛于西方现代社会的产物,中国主题乐园在发展与创新中必然会经历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碰撞与重构的过程,以此作为文化研究的立足点,不仅能够梳理中国主题乐园的
期刊
黄启勇,网名:TIM生命过客,各大网站旅游名博,携程签约摄影师,去哪儿网聪明旅行家,图文作品在《孤独星球》《玩家惠》《精品购物指南》《中国文化报》等各大报纸杂志刊登。  徽州黛瓦白墙的古民居、高高的马头墙、青石板巷子、门檐花窗精美雕刻、山村缭绕的云雾和袅袅的炊烟,对于许多游子来说,都是烙在心头的乡愁印记。这样古韵深厚、浓墨重彩的古村,也吸引着许多像我一样的人,一次次地前来。我在两年前来过一次,这次
期刊
王金庄村地处沟壑纵横、石厚土薄的涉县深山区,201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上世纪60年代,当地村民劈山垫地、垒石造田,修筑了面积达4000多亩的梯田,一道道梯田成了王金庄村独特的风景。多年来,村民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修建石房。石房石墙、石街石巷、石磨石碾、石桥石栏,走进王金庄村犹如走进了石头的世界。  【村落履历】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井店镇  村落建成年代: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