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韵邱风汇安阳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ta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阳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5月,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图一、图二)。原名安阳市博物馆,2010年3月更名为“安阳博物馆”,是河南省内成立较早的地市级博物馆之一。原馆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林建筑群(袁世凯墓地)。2008年12月,迁入新馆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安阳博物馆现馆址位于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西部,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现举办有“安阳瓷器展” “历程——安阳考古成果展”“从保存到典藏——安阳博物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果展”等陈列,先后出版或联合出版《安阳殷墟青铜器》《安阳历史文物考古论集》《馆藏文物精品图录》《安阳木版年画刻版》《袁林与袁世凯》《河南安阳木版年画》《安阳墓志选编》《流过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等著作、图录。2013年以来,在安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河南省、安阳市文物局的支持下,安阳博物馆以全面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为目标,确立了“免费开放、完善服务、继承传统、传播文化”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围绕社会公众需求,狠抓基础,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博物馆由文物收藏单位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轉型,各项事业发展良好。2016年7月,安阳博物馆荣获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安阳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2829件(套),包括化石、骨器、甲骨、石器、贝蚌器、玉器、石刻、墓志、铜器、铁器、锡器、陶器、瓷器、货币、绘画、书法及近现代文物等类别,门类较为齐全。在2017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安阳博物馆对馆藏文物家底进行了全面清查、逐件核对、上账登记,并录入到安阳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确认馆藏文物总数量为80989件,三级以上文物517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3件(套),共计42件;二级文物469件(套),共计513件;三级文物4678件(套),共计S286件;一般文物76S9件(套),共计75148件。
  因成立时间较早,安阳博物馆馆藏文物来源较为广泛。以1986年安阳市博物馆田野考古部独立为安阳市文物工作队(今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界限,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58-1986年,藏品来源以调拨、移交为主,民间征集为辅。在这一时期,因安阳市博物馆田野考古部参加殷墟和安阳市境内的考古发掘,所以大量的考古发掘品进入馆藏序列。二是1961年安阳专市文物检查管理委员会、1962年安阳市文物门市部(即文物商店)、1965年安阳市公安局、1971年安阳市财政局、1982年安阳市图书馆等市属单位拨交、移交的藏品,类别涵盖了青铜器、瓷器、书画、陶器等。三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安阳地区特别是殷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的部分发掘品拨交、移交等,类别以出土青铜器、瓷器、陶器等为主。上述三项拨交和移交的藏品,种类多、数量大、品质高,奠定了安阳博物馆藏品的基础。四是民间征集,包括个人和团体的捐赠、购买等方式,如1985年先后在安阳市物资回收公司、河南省文物商店等购买了部分文物,并陆续征集到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青铜器、书画等作品,丰富了安阳博物馆馆藏品的种类和数量。第二个时期是1987年至今,藏品来源以民间征集为主(包括捐赠、购买等方式),市直有关单位的拨交、移交为辅,征集的主要是与安阳地方历史与文化相关的年画刻版、锡器、文书、家具、勋章、手稿等,也有部分化石、青铜器、陶器、釉陶、木构件等,逐步填补了馆藏类别的空白。
  安阳博物馆馆藏文物所属时代概况。从馆藏文物所属时代上来看,以12829件(套)文物为统计基数,商代、清代时期藏品居多,占馆藏文物总数的45%;秦汉、宋元、民国时期藏品其次,占馆藏文物总数的35%;其他时期的藏品中,北朝、隋唐、明代时期的数量较多(图三)。单从时代上来看,商代藏品2710件(套),其中三级以上1554件(套);西周30件(套),其中三级以上29件(套);春秋46件(套),均为三级文物以上;战国168件(套),其中三级以上93件(套);汉代藏品1857件(套),其中三级以上449件(套);三国时期22件(套)均为三级以上;晋代55件(套)其中三级以上12件(套);北朝藏品135件(套),其中三级以上35件(套);隋代藏品178件(套),其中三级以上95件(套);唐代藏品652件(套),其中三级以上340件(套);五代十国时期53件(套),其中三级以上35件(套);宋代藏品1331件(套),其中三级以上818件(套);明代藏品274件(套),其中三级以上191件(套);清代藏品3059件(套),其中三级以上1003件(套);民国时期藏品1339件(套),其中三级以上166件(套)。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文物数据不包括2013年以来新征集入藏的409件(套)共计540件文物信息。
  以安阳博物馆馆藏品绝对数量的80898件为统计基数,从藏品类别上看,历代货币的绝对数量最多,为69885件,占馆藏品总数的86.3%。馆藏骨器161件,以商代为主。馆藏甲骨466版(片),均为商代。馆藏青铜器1147件,以商代为主,兼有秦汉、宋、明清时代。馆藏铜镜138件,兼有汉、隋唐、宋金、明清等时代。馆藏玉器1291件,以商代、明清为主,兼有西周、战国、汉等时代;馆藏陶器1106件,以商代、汉代、北朝、隋唐为主;馆藏瓷器946件,以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代为主;馆藏书法375件,以清代、民国等时代为主;馆藏绘画418件,以清代、民国为主;馆藏碑帖139件,以清代、民国为主;馆藏墓志57件,以北朝、唐、宋、明代为主。其他还有化石、木刻版、锡器、近现代文物、古籍等类别(表一)。
  殷墟时期的文物是安阳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藏品。类别上不仅有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石器,还有较为少见的原始青瓷、带铭文的鹿角爵、白陶器等。如淡黄釉原始瓷罐,安阳殷墟出土, 口沿以下器表遍饰方格纹(麻布纹),口沿及折肩部以上内外兼施淡黄色釉,釉面光亮、莹润。胎色灰白、致密,有少量气孔。折肩部以下无釉,色淡黄,较施釉部分颜色暗淡(图四)。这样完整的商代原始青瓷在殷墟也是极为少见的。黑陶圈足尊,安阳殷墟遗址出土。此陶尊为泥制,表里均为黑灰色,器表通体磨光。胎质细腻致密,灰黑色,烧造火候较高。胎体较薄,器形规整,制作精美。圈足尊虽然为殷墟常见器物,但多为残破器物,完整器较少,灰陶多,磨光黑陶少。因此这件器形完整的黑陶圈足尊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图五)。兽面纹白陶蠱,白陶质,直颈、深腹渐内敛,直矮圈足,颈部饰兽面纹,以云雷纹为底,腹部饰变形双首夔龙纹(图六)。白陶是殷墟高等级贵族甚至商王使用的随葬品,总体数量不多,较完整的器物更少,这是1件难得的藏品。“天丁”铭文鹿角爵,为殷墟遗址出土。爵体残断为3块,有流、无柱、无尾、无鎏、无足,可复原。颈部至下腹部近三分之一处,雕刻有典型的、殷墟青铜器常见的三层花纹,契刻有“天丁”或“大丁”的铭文。该器应为仿青铜爵形制制作。2016年8月,经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教授、动物考古学家江雨徳(Roderick B.Campbell)先生鉴定,该爵为鹿角制作。2017年8月,安阳博物馆委托深圳市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三维数据釆集,并用计算机进行了三维复原(图七、图八)。目前,殷墟出土的该类型器物仅见此一件。   安阳博物馆馆藏刻辞甲骨共466版(片)。多数为1961年3月安阳市专市文物管理检查委员会拨交和民间征集,少数发掘品为豫北纱厂、小屯村南地出土。总数为516片,经辨伪、去除无字的,刻辞甲骨确认为466片(版)。其中包括了龟甲和兽骨,时代包括了甲骨文断代一至五期,涉及的内容有祭祀、卜雨、祈年、征伐、畋猎、卜旬、卜疾等。大版的甲骨虽然不多,但是有很多重要内容。如反映商王世系的先公、先王、先妣、兄名,反映农业生产、气象变化的卜辞,反映畋猎地区、周祭名称的刻辞,包涵了丰富的商代社会信息。《甲骨续存》《甲骨文合集》《小屯村南地甲骨》《中原文物》等图录、期刊曾著录其中的132版。目前,安阳博物馆与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合作,已经完成馆藏全部甲骨的拓印、拍照、摹释,正在进行后期的整理,更加详细的情况将在正式出版的图录中进行报告。
  安阳博物馆藏商代青铜器共584件,其中带铭文青铜器47件(含残器)。藏品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殷墟遗址考古发掘品,比较重要的是1958年大司空村M51出土青铜器、1964年三家庄村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1969年和1971年豫北纱厂商代墓葬出土青铜器、1979年董王度村M1出土青铜器。其中,1964年三家庄村商代铜器窖藏是目前殷墟考古中唯一一座经考古发掘的商代窖藏,出土中商时期青铜器8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二是传世品,占馆藏商代青铜器的较大比例,主要来自1961年安阳专市文物管理检查委员会拨交。三是历年来的征集,多数是20世纪60-70年代殷墟范围出土后征集到博物馆,其中部分器形特征属于商末周初,极有可能已经进入了西周早期。器形多样,包括了礼器类、兵器类、乐器类、农具类、车马器类等主要器类。从时代上看,从殷墟一期到殷墟四期都有,少数器物可以明确为中商时代和西周。其中,不乏较为重要的、具有标准器意义的器物。
  安阳博物馆藏商代玉石器共计487件。2015年9月,安阳博物馆委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荆志淳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生丁思聪先生,对228件馆藏玉石器进行了近红外光谱检测。检测的结果表明,对绝大多数玉器的定名是准确的,个别玉器因受沁严重或目测缘故定为了石器,个别石器因为石质较好、器表滑润定为了玉器。在近红外光谱下绝大多数检测的玉器、部分石器呈现出软玉的成分,少量为大理岩、蛇纹石、叶蜡石、白云母、伊利石、高岭石、白云岩、叶蛇纹石等。根据杨红梅副研究馆员的统计,馆藏殷墟玉石器种类包涵了礼器类、兵器类、工具及用具类、玩赏器类、装饰器类和杂器类。其中装饰性玉器是安阳博物馆馆藏殷墟玉器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约占总数的32%左右(表二)。这一数字并不包括大量明显用于装饰的玉璜、用于佩带的小型刻刀、小型戈等。如果加上这一类玉器的话,装饰性玉器可占馆藏玉器的40%以上。这一数字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录的《安阳殷墟出土玉器》中的统计数字相近。礼器类有璧、璜、环、玦、琮等器形,兵器类有戈、矛、戚等器形,工具及用具有斧、锛、凿、纺轮、镰、刻刀等。装饰器有鸟、鱼、蝉等动物形玉饰、各种管形饰。杂器见有钩形器、筒形器及部分长方形玉料、玉棒等。另外,还有一批玉柄形饰。玉戚多数玉质略差,如玉戚(图九),软玉,与1991年安阳后冈M12出土玉戚及妇好墓IV式戚形制相近似。铜骹玉援矛(图十),矛骹为青铜质,援为玉质,软玉。玉援嵌于铜骹内。此矛铜、玉结合的制作方式,与1986年安阳殷墟大司空殷墓及1996年安阳殷墟黑河路M5出土铜骹玉援相近似。仿铜玉戚(图十一),软玉,墨绿色,残,两面工,残留部分见有云雷纹、目纹、蕉叶纹。该器器形硕大,可以清晰地看到也是仿青铜钺而制,为目前殷墟出土石器所仅见。青玉兽面饰(图十二),软玉,其形制与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标本387玉兽头相似。馆藏商代石器中,有部分大理岩质器物也很有特色。如凤鸟纹石簋(图十三),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位于殷墟王陵区的武官村征集。该簋仿殷墟晚期铜器形制,一鎏部下方有长方形垂珥,比较特殊的是重圈纹组成的兽目,为殷墟所罕见。
  安阳博物馆藏历代瓷器934件(套),共计946件。主要来源有拨交、考古发掘、釆集、征集等。其中,1961年安阳专市文物管理检查委员会拨交瓷器是馆藏瓷器的主要部分。1962年安阳市文物门市部(即文物商店)、1971年安阳市财政局等市属单位拨交、移交的藏品,进一步丰富了馆藏瓷器的种类和数量。考古发掘品和釆集品为馆藏瓷器研究提供了标准器,如1959年发现的张盛墓(全部516件出土文物于1970年借展河南博物院)、1974年发现的安阳相州窑遗址、1975年发现的安阳县活水村隋代韩邕墓等,为北朝、隋唐时期相州窑瓷器的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从时代上来看,商代到北朝的瓷器较少,隋唐到民国时期较多,其中隋唐时期相州窑瓷器、宋元明时期磁州窑瓷器占比例较高。馆藏相州窑瓷器超过200件,包括以高足盘、高足杯、罐、碗、钵、盂、器盖等为主的日常生活用器和仓、砚等明器(图十四、图十五),以及烧造瓷器用的窑具支钉。近年来,安阳地区的相州窑,还发现过保存完整的瓷质武士俑、环形足瓷盘等,大大丰富了对相州窑瓷器种类的认识。2017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中心黄珊博士釆用移动荧光光谱仪对部分相州窑瓷器进行化学元素成分测定,发现其中仍然存在釉陶和瓷器的区别。历史上,磁州长期属于安阳管辖,两地在语言、风俗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安阳地區宋元时期的窑址也烧造了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因此,在安阳博物馆的馆藏瓷器中有较多的磁州窑制品,如珍珠地刻花小口瓶、白釉褐彩诗文罐、白釉褐彩云龙纹玉壶春瓶等均为佳品,其中的22件瓷枕颇具代表性。明清时期,安阳地区的制瓷业衰落,安阳博物馆的瓷器藏品,以景德镇瓷器为主。单色釉中清代雍正款霁红釉瓷碗(图十六)、清代乾隆款粉蓝釉铺首衔环瓶(图十七)等最具代表性。彩色釉中,青花瓷占有一定比重。此外,青花五彩、豆青釉粉彩、湖蓝釉粉彩、黄釉青花等均有一定数量的藏品。
  安阳博物馆藏书画均为传世品,除极少数来源不详外,绝大多数有较为详细的征集资料。书画藏品的来源包括:一是1961年安阳专市文物检查管理委员会拨交品、1962年4月原安阳市文物门市部移交品、1982年安阳市图书馆移交品和历年来民间征集品。书法藏品229件(套),共计375件;其中三级以上157件(套),共计265件。安阳博物馆在书画藏品管理中,把顺治到雍正划为清代早期、乾隆到道光划为清代中期、咸丰到宣统划为清代晚期。馆藏书法作品中,明代1件,为崇祯年间曾任成都知府王孙兰的六尺行草条幅(图十八)。清代书法212件,包括条幅、中堂、对联、手卷、横批、卷轴、扇面、床屏、条屏等。早期如王铎晚年的行书轴,中期如王文治行书轴(图十九)等,均是当时佳作。晚期如杨岘隶书六言联(图二十)等。清末民初及民国时期藏品12件,如李準篆书条幅(图二十一)等。其中还收藏了清末民初安阳地区的书法名家马吉樟、张家骏的7件作品。马吉樟以篆书见长(图二十二),张家骏以草书闻名(图二十三),马吉樟、张家骏的书法在当时京津地区有很高的知名度,合称“张草马篆”,在安阳地区有“张草马篆震京津”一说。馆藏书法中还有清代于敏中、陈继昌、赵以炯、张謇、刘春霖等8位状元的作品10件,这些状元书法作品,均是成名以后的作品,不再是方正、光洁、乌黑、齐平的官场用馆阁体,结体端庄、用笔深沉,法度分明,或雍容大度,或清劲秀逸,或刚健峻拔,可见这些状元成名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追求和发展。
  馆藏绘画作品324件(套),共计418件。其中三级以上187件(套),共计237件。明代绘画藏品5件,为种松道者靖山水图轴(图二十四)、卢希份青绿山水卷、佚名墨笔山水条幅、佚名三老观画图轴、佚名山水图轴。其中的佚名墨笔山水条幅,绫本,墨笔山水,层峦叠嶂,树木葱茏,有痴痴道人鉴赏印,可能与明代金陵画家史实(又名徐端本)有些渊源。清代绘画藏品288件(套),共计311件。清代早期有董邦达松霭长春图轴(图二十五)、禹之鼎仕女月下乘凉图折扇面等。清代中期有边寿民芦雁图轴(图二十六)、高其佩指画山水人物图轴、张问陶花卉图轴(图二十七)董诰荷蕖图条幅等。清代晚期有海上画派画家杨伯润写意山水轴,黄山寿碧云青嶂图条幅等。清末到民国时期绘画藏品31件(套),共计102件。多数为仿清代或民国大家的作品,几乎不见名家作品。
  本文是安阳博物馆自1958年5月成立以来,结合历年来馆藏档案、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并在已投入使用的安阳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检索、分析等方式首次对全馆藏品状况的总体概述。馆藏文物种类的不断丰富和数量的持续增长,凝结了历任馆长和全馆同志的努力与心血。在安阳博物馆成立60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不断奋进、努力前行的安阳博物馆。
其他文献
引子:成都  “……九世有开明帝……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成都地区可以用文物描述的历史,可上溯至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宝墩文化的数座城址。从临河而建的、带城墙的新石器时代的城,到金沙、十二桥文化时期的政治中心,古代先民的足迹也烙印在了平原西部的摸底河两岸。伴随着九世开明王“徙治成都”,作为王都的成都已然名扬巴蜀内外,不止一次出土的、刻划着“成都”二字的矛,成为
期刊
2017年第7期《文物天地》刊登了朱连华先生撰写的《元代张达夫墓出土瓷器探讨》,对该墓出土瓷器予以介绍,并对这批瓷器的组合、窑系及元青花人物图匜的青花纹饰予以初步分析。据他考证,此匜画面中人物所抱长形物的形状与琴相近,故认为人物图反映的历史故事应为宋代“赵忭入蜀”。  张达夫墓作为纪年墓葬,解决了元青花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该墓及出土瓷器资料还可参见《西安曲江元代张达夫及其夫人墓发掘简报》[1]、
期刊
北京诚轩2018年春季拍卖会将于六月中下旬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推出中国书画、现当代艺术、瓷器工艺品、钱币四个项目共计7个专场。  中国书画共540余件拍品,李可染、吳湖帆、潘天寿、陆俨少等皆有代表作亮相,其余名家精品亦多。  李可染1986年所绘《雨过泉声急》系其晚年名作,尺幅较大,著录于《人民日报》等数十种重要出版物,竖式构图,墨色沉厚而清润。1989年5月,画家将此得意之作委托公益拍卖,所得款
期刊
巴蜀地区是我国汉代画像砖(石)发现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选取成都博物馆藏六块乐舞百戏题材画像砖,展示两千年前的汉代成都人民丰富多彩的娱乐场景。  一、刻线成舞:成都博物馆藏舞蹈画像砖  西晋左思《蜀都赋》载:“羽爵执竞,丝竹乃发。巴姬弹弦,汉女击节。”“起西音于促柱,歌江上之飇厉。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合樽促席,引满相罚。乐饮今夕,一醉累月。”[1]可见当时
期刊
发现于1991年和2003年的两处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出土文物共计1343件,其中瓷器就达1243件,是全国考古出土最大的瓷器窖藏[1]。从出土器物的种类、保存状态以及窖藏的形态分析,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极可能是一处商人因避战祸、埋藏瓷器商品的窖藏,窖藏中的器物是当时川峡四路最受欢迎的外地优质瓷器。《陶说》曾记蜀地所在川峡四路地区喜好青白瓷[2],“器尚清白”,金鱼村一号窖藏出土的青白瓷就有十四种器
期刊
4月22日,许钦松先生个展“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正式开幕。这是继2012年中国美术馆许钦松个人学术展“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之后,又一次重要的学术回顾展。对于许钦松而言,在關山月美术馆举办的这次展览,意义非凡,让他在广东这片土地上,沿着老师关山月的轨迹,思考岭南画派、中国画的传承与未来。  立足广东,面向世界  许钦1952年生于广东澄海,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期刊
厉害了 我们的拍卖市场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17年度,全国文物拍卖企业举办1205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设2457个专场,上拍标的497164件(套),成交标的240909件(套),成交率48.46%,成交额310. 52亿元,拍卖场次较上年增长了23.08%,拍品数量略降0.42%,成交额增长5.74%。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文物艺术品拍卖
期刊
笔者最初的研究计划定位在俄罗斯博物馆馆藏的中国文物,但经过两年多的考察,俄罗斯博物馆里藏的另一类具有中国情趣的俄罗斯文物引起了笔者关注。这类文物就是俄罗斯制造的中国情趣瓷器。何为“中国情趣”?俄语称“Kumauwuнa”,也就是来自法语的wuнyaзpu( Chinoiserie),指非中国制造但具有中国情趣的建筑和室内装饰品,中文译为“中国风”或“中国情趣”。“中国情趣”瓷器或其他室内装饰艺术品
期刊
5月10日下午,北京匡时在北京对外发布,该公司征集到的一件(传)王维《著色山水图》将于6月16日公开拍卖。  (传)王维《著色山水图》为绢本手卷,本幅29x128厘米,季德几、王澍的两段题跋为29x35、29.5×40厘米。手卷本幅右上有北宋刘唐老的题跋:“获观其所藏如……客独看此卷,尤为箧中之秘……所好,有力者屡欲得之……不为所夺,盖不独守其初……能传……河南刘唐老寿臣题,正月初十日。”刘唐老,
期刊
邛窑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境内,初创于南朝,盛于唐、五代时期,宋元之际衰落。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存在时间最长、生产规模最大的窑场,邛窑生产的瓷器除供应邛州当地需求外,还畅销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邛窑生产的各类日常生活用瓷在窑址、遗址、墓葬中多有发现,留下大量的实物资料。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中“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成都”部分展出了种类丰富的邛窑瓷器,包括碗、罐、杯、注壶、省油灯、砚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