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2008年我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病原学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 对1例成年男性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ELISA和胶体合法检测患者血清基孔肯雅病毒IgM(CHIKV-IgM)抗体,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核酸(CHIKV RNA).结果 该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起病,有头痛、全身肌肉及关节酸痛,全身充血性斑丘疹,WBC及PLT减少.发病第9天CHIKV-IgM阳性;第3、5,7、9天CHIKV RNA阳性;RT-PCR扩增产物为575个核苷酸碱基片段,经序列测序结果与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患者经对症支持等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该患者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本病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

其他文献
长期服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引起HBV YMDD变异.HBV YMDD变异是指病毒DNA聚合酶活性区的第204位或551位甲硫氨酸(M)发生突变,被缬氨酸或异亮氨酸取代,是导致HBV对拉米夫定耐药、治疗失败或HBV无应答的原因[1-3].拉米夫定治疗失败主要表现为患者肝功能损伤、肝脏组织学病理变化和病情复发甚至加重[4,5].为了比较HBV YMDD变异患者肝组织中HBsAg、HBcAg表
期刊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寄生于血液内的原核生物一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引起的,以溶血性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特征的人兽共患病.该病国外报道较少,但在我国局部地区曾出现过暴发流行,对我国的畜牧生产及人民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期刊
例1男,70岁.家中饲养狐狸,半个月前其子因发热、w13(2、PLT降低、消化道大出血死亡.患者因发热5 d伴腹泻3 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精神差,颈、胸部皮肤有充血,无皮疹及出血点,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律齐,腹软,肝脾未扪及。
期刊
随着耐药结核病的增多、AIDS患者的增加及人口流动的加快,结核病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之一.但现行的结核菌常规检验方法阳性率仅30%左右,还有70%左右是菌阴病例.而在菌阴肺结核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L型阳性率约为20.0%~29.4%[1].不仅如此,分枝杆菌L型还与结核菌耐药性的增加有关.因此,我们对菌阴和难治结核患者中L型的细菌学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期刊
患者,男,35岁,农民,因"持续高热2个月,皮肤巩膜黄染5 d"入院.2个月前咳嗽,咯少量白色泡沫痰,全身肌肉酸痛,畏寒、寒战、发热,予氨基比林针肌内注射后汗出热退.每日发热1~2次,可自行退热.5 d前,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乏力、纳差明显,尿色深黄.入院体检,神清,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眼睑无浮肿,巩膜重度黄染,扁桃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心率96次/min,律齐,二尖瓣区可闻
期刊
传染病在人群死因中的排序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列降至2006年的第10位之后[1].近20年来.新出现了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2],如SARS、克-雅病、禽流感等,而一些原已控制良好的传染病又重现或有再流行的趋势.如脊髓灰质炎、麻疹、结核等,并表现出了一些新的流行特点.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防治传染病的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患者传染病疾病
期刊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an binding lectin.MBL)是一种由肝脏合成、存在于血清中的C型凝集素.MBL通过结合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等糖基受体,直接介导调理吞噬作用和(或)通过MBL途径激活补体,在机体的天然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血清中MBL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相关,明确MBL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筛选MBL
期刊
IFN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然而IFN的疗效并不理想,其HBeAg血清转化率仅30%左右.影响IFN疗效的因素很多,其中治疗前HBV载量和疗效呈负相关.我们先应用阿糖腺苷,使病毒载量降低后再行IFN治疗,以观察IFN应答率的改变。
期刊
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既保守又相对,呈现出保守区和可变区交错排列的状态.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16S rDNA保守区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用一对通用引物在适宜的PCR反应条件下就可以将所有细菌的相应基因片段全部扩增出来,同时利用可变区设计地高辛标记的种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与扩增产物进行斑点杂交而区分不同细菌.现报告如下。
期刊
自1996年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应用于临床以来,AID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但HAART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引起普遍关注.抗反转录病毒(ARV)药物中的蛋白酶抑制剂、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引起的脂肪分布异常、代谢综合征是较常见的远期不良反应.在接受HAART、的AIDS患者中发病率可达50%(11%~83%)[1].脂肪组织本身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具有代谢调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