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融合心智教育的小学思品特色课堂新追求

来源 :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mao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是一门教给学生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学科。“心智教育”要求教师运用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通过实施制度化的行为来启迪和教育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学生的心智,把握儿童的德育心理过程,提高学生的道德管理能力、生活自主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小学品德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心智教育”理论的研究内容有相同之处。融合“心智教育”理论的小学思品课程,对打造小学思品课堂特色以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心智教育;特色课堂
  一、革旧教法之糟粕,立心本教学之基
  小学思品教学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要素构成的,四要素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四要素可用“知、情、意、行”四字归纳。在传统的思品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具备紧密结合“知、情、意、行”进行教学的意识,但缺乏精细研究与分层的教学实践,导致思品课不知不觉地成了宣讲课——老师说,学生听,重说教,轻践行。
  心智教育,重在发明本心、发现良知,用自己的觉悟,促成自心的解放,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心智教育也可以称为“心本教育”。它强调的是自化,不是教化,是自觉、自悟,是成为自己、表达自己,而不是成为其他。心智教育与当下思品教学提倡的整体目标一致,是在发挥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前提下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由此可见,运用心智教育哲学指导小学思品教学,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克服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弊端,精炼思品教学,细化思品教学的内容,完善思品理论的实践支架,赋予小学思品教学新的思维和新的追求。
  二、树综合教学观念,创心智思品特色课堂
  心智教育认为,人的存在是通过“知、情、意、行”来体现的,因此教育的落实在“知、情、意、行”各个层面。心智教育不以智力成长为最终目标,它是通过“知、情、意、行”的发展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融合心智教育的小学思品教学具有重视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全面发展的特色。创新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离不开对上述四要素进行革新。
  (一)认知明理讲求“准”
  “知”,首先是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这种认识就不能形成最基本的概念与价值,人的心智也不可能成形。心智教育提倡的“知”既含有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认知方法的习得,同时也包括对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等的辨析能力。同时,“知”也是对于客观世界认知的方法,只有掌握了认知世界的一般方法,才有可能建构一定的心智模式。因此“知”构成了心智养成与心智发展的基础,“知”的不断获取让人的心智基础不断变得厚实。在日常的思品教学中,只有重视“知”的传授与挖掘,才能让德育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其扎实稳固地成长。
  “知”的传授与接纳反映在思品教学中便是学生明理的过程。“明理”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明白文本中的道德原理和道理运用的意义,是由感知、推理、评价、判断、想象等一系列心理因素构成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明理”要求思品教学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关于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基本认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认识。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解读和理解文本内容,提炼道德认识,以帮助学生形成道德概念,获得道德评价能力以及提升道德认识水平。融合心智教育的思品教学在“明理”上的追求要唱响“准”字诀,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认知主题拿捏要准
  一般情况下,思品课的课题都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教学指向明确。此外,教材上开宗明义的导语、篇末点题的结尾、课后的思考题都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教学时,教师应结合以上四方面引导学生找准主题,学习核心知识。准确把握文本主题,是引导学生“明理”的前提与基础。
  2. 晓之以理要设梯度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习获的道理不同,对相同的道理的领悟能力也不同。因此,思品教学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有梯度地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深浅适宜、螺旋上升,切不可拔高要求。
  3. 主体选择要有针对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的《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时,对平日不常接触劳动的学生侧重于让其明确平凡劳动的意义,培养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对家庭条件艰苦的学生,则让其了解父母及兄姐为祖国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其为父母及兄姐的艰辛创业而感到自豪的情感。
  (二)动之以情讲求“真”
  “情”是指个体的个性与性格方面的养成,包括其情感、情绪、价值观等。“情”是人们对于“知”的一种内心体验与集中表达。为了通过对学生个性与性格的解析描述出其当前的心智状态,教师可以借助设置各种活动载体对学生的性格与个性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影响学生心智的目的。心智教育在“情”方面的落实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的,因此,“情”可以看作个体心智发展的内在升华,它也是心智教育的本体。与此相对的是道德情感,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思品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真切的情感意识往往能牵引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因此,在心智教育哲学下的思品教学“激情”要讲求“真”。“真情”总是和“实感”相联系的,动之以情,教师要做到:
  1. 预设故事情境诱真情
  小学思品教学要巧设教学情境,可以采取“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比一比”“做一做”等形式,遵循“情境再现——体验领悟——内化升华”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涵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道德思考,引发学生的道德讨论,提高其道德辨析能力。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的《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以教科书情境为例,让学生来演一演“假如我来做父母”,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验,依据教材情境当场表演,教师和其他学生即时评价。对以故事性为特点、以行为训练为目的的小品表演,教师要给学生演员“说戏”,让他们进入角色,演得逼真、感人,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2. 选用典型事例动真情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的《换个角度想一想》一课时,笔者就选用班级两个学生为了一件集体的事而发生误会,产生意见分歧,差点使友谊破裂,最后两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解除误会和好如初的既真实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故事来感染学生。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身边美好的真人真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三)提高意识讲求“严”
  “意”既指意识,也指意志品质。前者表现为心智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后者表现为心智针对自身与客观世界的行为韧性。在思品教学中,对“意”的阐释更多偏向于道德意志,它是指学生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排除外部障碍,克服内部障碍,坚决执行其道德动机引发的行为决定。道德意识是心智对于刺激的认知与反应强度的表现,能够反映出个体当前的心智强度,也与心智的可塑造程度相关联,因为强有力的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生成的保障。丰富的知识储存和有效的认知方式能够使个体具备更敏感的意识,但不能决定个体的意识强度。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教师应该讲求“严”。
  1. 形成机制,严而有方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爱惜资源》一课时,笔者联系了学校当前开展的垃圾分类活动展开教学,拓展主题,对学生在班级中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设置奖罚制度,严格规范,落实课后实践。小学生的意志力较弱,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结合施行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并经常督促和检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寓爱于严、严而有方,做到循循善诱,以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
  2. 三方共育,形成监督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长期生活生长的环境,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三方的监督。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进行家教指导,通过家访、谈心、举办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把本学年的思品教学内容、行为训练的要求及评价标准告诉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在校内或社会上的活动可设置红领巾监督岗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努力实现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行为训练的一致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才能避免学生因所处环境要求不同而带来意识训练效果的相互抵消,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道德践行讲求“实”
  “行”,是学校和教师实施心智教育后学生自觉践行道德观而产生的实践活动,因而“行”是学生心智培养的终极目标。心智教育不是理论的阐述,也不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宣讲,发挥其实效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设置来达成。与此相对的是,在品德教学中,个体的“知、情、意”是通过“行”来联结的,最终都通过“行”表现出来。“导行”是思品教育的归宿,思品教学需要让学生的道德行为落到实处。导行在品德教学中至关重要,在导行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设计务必讲求实际、实在。
  1. 课堂导行要实际
  导行教学侧重于运用学生已掌握的道德认识对是非、善恶、美丑进行辨析和判断。与“动情”教学一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导行”教学,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区分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个性特点为前提,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也要讲求实际、实在,不说大话、假话,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促进“导行”教学策略真正发挥作用。如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信守诺言》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做人有时可以不诚实。授课教师就学生阐述的实际,结合生活经验,不仅不否定学生的想法,还就此提出“善意的谎言”的讨论,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诚实”,很好地开拓了学生的道德思维。
  2. 课外实践活动要实在
  思品课“导行”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并且最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如笔者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三课《说声“谢谢”》时,根据教材中的图片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在什么时候应该向为自己服务的人表示感谢,并选择生活中的某行某业,通过送感谢卡的活动向劳动者们表示谢意。再如二年级的《学会过马路》,先让学生在课上掌握“安全过马路”的要领,然后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带着爸爸妈妈过一次马路。只有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导行”,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具有生活价值和社会意义,才能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
  三、结语
  走小学思品特色课堂之路,是推进小学思品课程可持续发展,提高小学思品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关键。从“心”出发,启“智”之门,融合心智教育哲学的小学思品课程建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发展思维,它还需要品德教师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不断探索和总结,为促进小学思品教学的特色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模式。
  参考文献
  [1]秦健雯,冯霞.浅谈心智教育思维下特色课程的开发[J].读写算·教学研究与管理,2017(02).
  [2]刘楠.小学生心智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3]杨志敏,麦叶勇.“心智教育”的办学实践与研究[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06).
  [4]陈小平.“准”中明理  “真”中激情  “实”中导行——小学思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学报,2014(09).
  [5]陈启美.明理  激情  导行——小学思品教学三部曲[J].小学教学参考,2017(30).
其他文献
【摘 要】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启蒙教育的起点和开端,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才能较好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让学生学有所得之余又能学得轻松、有趣呢?教师可以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做好“音、形、义”的结合,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快乐地识字。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学策略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提到:“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语文教师都感慨作文难教,学生也害怕写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写作时不知道从何下笔。这在农村小学生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农村学校语文教师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整合校外资源,突出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校外资源;体验生活;积累材料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它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最头痛、最害怕的也恰恰是作文。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时仍然存在无话可说、没有素材可写的问题。文章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分别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领学生做好作文前的积累,探索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素材积累;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并贯穿于整个小学语言文字训练之中。教师应明确识字教学的目标,多措并举,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习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乐学生字、主动识字、活用生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小学语言
期刊
阅读与理解就像是一对好兄弟,人们一谈到阅读,就会提起理解,阅读与理解形影不离,密不可分。其实,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都以理解为基础。没有正确的理解,一切就像无源之水。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
期刊
【摘 要】学好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它也是初学儿童开始学习的敲门砖,但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面对这些拼音字母无疑会感到抽象以及枯燥。为此,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利用图、形、音结合识记,做游戏,讲故事,诵读顺口溜等教学方法,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快乐学拼音。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教学策略  汉语拼音是帮助孩子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而学好汉语拼音则是初学
期刊
【摘 要】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仍有许多学生未能达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写字教学的忽视;另一方面是由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对书写缺乏兴趣。文章从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教给正确的执笔方法、探寻汉字的笔画和结构规律以规范书写、学科整合促进书写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
期刊
【摘 要】“用教材教”成为时下教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与“教教材”照本宣科的方式不同,“用教材”要求教师以教材开发者的姿态,将个人特质、教学经验、教学才能融入对教材的加工、改造之中,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素材,追求把教材用活。当下小学统编新教材对学生生活素材的融入表明,现在正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文章基于实际的教学经验,对用教材和教教材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 
期刊
【摘 要】高中生作文的升格指导可以从个性化这一重要维度入手。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锤炼思想,提炼思维——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引导学生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精选自己的独家材料;引导学生另辟蹊径,自出机杼——展示自己的独特形式。  【关键词】高中作文;作文升格;升格指导;个性化  对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要想获得高于“基础等级”的分数,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备考复习时给予多轮升格指导。经过多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研学后教的备课,小组研读的题目理解、问题设置,以及后教过程的知识补全、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文本解读在研学后教中的应用策略是目前教师应当重视的课题。文章从文本解读和应用文本解读的优势、在研学后教中深入应用文本解读、在研学后教中解读文本要注意的问题三大方面来展开论述。希望可以为语文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