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修补治疗皮瓣塌陷综合征一例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334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 男,64岁.2010年12月6日急诊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去骨瓣减压术”.2011年1月18日因脑积水、脑室指数34.4%(脑室体部宽度与同一部位脑宽的比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美敦力可调压分流管,Strata(R)Ⅱ),术后分压阀压力调整为1.0[平卧35 ~55 mm H2O(1 mmH2O=0.0098 kPa),站立50~ 70 mm H2O],CT示脑积水明显改善(脑室指数21.9%),患者生活基本自理,步行出院,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为25分.2011年4月患者逐渐出现表情呆滞,言语少,动作、情感反应迟钝,对答尚能切题,MMSE评分12分,颅骨缺损区凹陷明显,患侧肌力Ⅳ级,对侧肌力Ⅴ级,肌张力不高,站立不稳,独立行走不能.调高分流阀压力为1.5(平卧70~90 mm H2O,站立85 ~105 mm H2O),观察半个月,颅骨缺损区凹陷变浅,但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颅脑CT:脑室系统扩大(脑室指数32.9%).经颅多普勒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加快,左侧较重,提示脑血管痉挛。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程控策略.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GPi的电生理信号,埋置脑深部刺激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8例,同时记录患者对侧受累肌肉的电活动.所有患者的刺激靶点均为双侧GPi.结果 除1例继发性全身肌张力障碍患者外,其余患者因随访时间长短,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时间12-36个月,改善率35.5%~87.5%.其中随访超过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40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能全力组,208例)和对照组(普通全营养匀浆制品组,194例),入院6-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每天1 000 ml(1 000 kcal),辅以流质食物加餐.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TSF、AMC、体质量等营养指标并比较意识恢复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因颅脑损伤时,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膜下腔不能回流,导致张力性液体积留,并引起颅内压增高.外伤后脑萎缩是脑外伤后较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多见于外伤导致脑内出血、脑白质的挫裂伤或脑轴索弥漫性损伤、脑肿胀消退后及脑缺血缺氧等情况[1]。
期刊
2012年度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于2012年5月25日在南宁评选揭晓:终身成就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张庆林;成就奖:解放军总医院余新光、北京三博脑科医院栾国明;青年奖: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孟凡刚、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陆华、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孙洪涛、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俞文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王清。颁奖仪式将在2013年举行。
期刊
患者男,36岁.因颈枕部痛、右侧肢体麻木3个月、左上肢麻木无力2个月入院.体检:颈枕部痛觉过敏,左侧躯体痛温觉正常,右侧躯体痛温觉明显减退;左上肢肌力Ⅳ级弱、肌张力略高;左上肢腱反射略亢进.MRI:颈2~3椎管内占位,增强扫描明显欠均匀强化,颈髓受压明显。
期刊
鞍上脑膜瘤因其解剖学特点有独特的生长方式和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因缺乏其他症状,很多都是当肿瘤长到一定体积后才被发现.如果及时正确地治疗,可获得长期而满意的效果.我科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鞍上脑膜瘤34例,均经显微外科切除,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5例,女29例.年龄24~68岁,平均48.1岁.病程1周-10年.2.临床表现:本组有32例主诉视力下降,其中2
期刊
由Nurick于1972年提出,根据患者行走障碍的程度将脊髓功能进行分级评估。该方法共设6个级别:0级,指有神经根症状或体征,但没有脊髓损伤证据;Ⅰ级,指有脊髓损伤体征,但没有步态异常;Ⅱ级,指轻度步态异常,但不影响日常工作;Ⅲ级,指步态不稳,但不需要辅助,影响日常工作或日常家务劳动;Ⅳ级,指在帮助下能行走;Ⅴ级,指不能离开轮椅或卧床。级别越高,功能损伤越严重。
期刊
期刊
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通常用BBB评分法(Basso,Beattie,BresnahanScale)来评价脊髓功能的恢复,并广泛应用于小鼠的动物模型,实践证明,BBB法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小鼠脊髓功能改善的特殊规律。
期刊
目的 探讨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对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行MRV及DSA检查.分别记录两种影像资料中肿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静脉窦通畅程度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相关侧枝静脉吻合的显示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中,MRV对矢状窦受侵部位的显示与DSA和术中所见一致;对上矢状窦受侵犯通畅程度的显示上,MRV诊断矢状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