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 促进高校党建工作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建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时期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战略问题。在研究创建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内涵的基础上,围绕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特征和构成要素,对创建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党建
  作者简介:李云先(1972-),女,湖北咸宁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上海 201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立项课题(项目编号:LX2010024)、2010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sz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128-02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创建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学生党建面临新时期挑战的必然要求,是以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科学内涵为基础,以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为前提,以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目标,从而不断推进高校的党建工作。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科学内涵
  学习型组织理论首先由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建立一定的结构和战略,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机制,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種组织各要素能持续、协调发展的组织。[1]彼得·圣吉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建立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核心技能,它们被称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和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学习,不断激发个体的学习潜能,树立个人的美好愿景,继而增强学习动力,并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个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必然会促进组织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个体愿景的基础上树立组织的共同愿景,形成团队学习、不断思考与创新的局面。
  二、建设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吹响了冲锋号。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2]这是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根据党的建设、党员队伍状况以及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为改进新形势下党的自身建设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明确了基本要求。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任。高校利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功能和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建设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责无旁贷的使命。大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高校最基层的党组织。高校大学生党支部能否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就成为衡量和评价高校党建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深入理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的基础上,将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创建为学习型党支部,也是贯彻执行加强党的执行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党支部是大学生党员入党后在校期间的大熔炉和进行党内生活锻炼的首发站,由此可见,大学期间党支部的培养教育尤为重要,培养教育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这些大学生党员在未来社会中党员形象的体现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也是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战略问题。
  三、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特征
  1.学习是基础
  学习是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基础。支部学生党员通过积极学习,不断激发学习潜能,提升学习动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四学”,即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全方位学习。学习终身化是将学习的深度扩展到整个人生历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期间的学习。学习全员化把高校学生党员学习的广度从党员个人扩展到全员,营造支部重学习、人人讲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支部工作效率,提升支部整体水平。学习团队化是在聚集团队成员的个人智慧与学习潜能的基础上,将所有成员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信息整合成党组织的知识库,并能实现新的组合和创造,从而形成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全方位化是指在知识日益更新的新世纪,高校大学生党员应该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掌握最新科技、最新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将自身塑造成为学习型人才。
  2.沟通是纽带
  大学生党支部是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的集体,更是引导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组织。通过广泛地沟通交流,支部与上级党组织之间、支部成员之间、大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之间以及同学之间形成上下一致、内外和谐的先进集体,从而发挥大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创新是源泉
  大学生党员要成为广大同学的学习榜样、带动大家共同进步,就要求每个大学生党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卓有远识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和工作,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始终都能充分发挥各自所长,永葆先进性。
  四、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构成要素
  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要素主要包括共同愿景、支部成员的自我超越、学习能力和支部的制度建设。[3]
  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共同愿望基于个人愿景又高于个人愿景,它是经过支部成员的交流切磋、深度交流磨合而成,是支部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所有成员为之努力奉献的愿望和远景。没有共同愿望,学习型党支部就无从谈起。党支部的共同愿景应该具备明确的目标、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感,具体来说,包括“树立什么样的共同愿景?”、“如何实现这样的共同愿景?”及“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共同愿景?”三个组成部分。
  学生党员的自我超越是指党支部成员在支部的帮助和引导下,通过不断学习激发实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并全身心投入学习、工作和创造活动中,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超越。
  学生是以学为先,大学生党员更是学习上的表率。其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和专业知识三部分,而学习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党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才能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更好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支部的制度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根本保障。加强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不仅可以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党支部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大学生党支部的各项执行能力和执行效力,促进大学生党支部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创建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基本途径
  1.建章立制,整体推进
  规章制度建设是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根本保证。在创建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过程中需要加强建立领导责任制、学习制度、学习激励机制和内部沟通机制。[4]学生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应明确自身的职责,身体力行,起到表率作用。贴近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实际,使学习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学习、考核标准的制度,建立相应的学习激励机制,可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沟通是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联系纽带,建立和谐的交流平台和交流制度,可以培养和增强支部成员之间、大学生党员和群众同学之间内外和谐一致的先进集体和优良团队。
  2.加强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搞好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组织保障。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建设要重点关注三支核心队伍,即支部的领导班子(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支部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5]党支部的领导班子作为大学生党支部的领头羊,在支部工作中处处发挥标杆和示范作用。党员是党支部的主体,不仅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起到带头作用,而且要广泛联系广大青年学生,所以党员素质高低也决定了党支部战斗力的强弱。入党积极分子来自于青年团员,他们是党组织的坚强后备力量。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这三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党支部才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3.完善组织结构建设
  大学生党支部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班级和专业,为了更好地开展支部工作,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大学生党员的兴趣特长以及支部的建设目标,在支部内建立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的党小组,如以党章、党史学习为任务的学习小组,以开展活动为中心的支部活动小组,以宣传党建工作的宣传小组等,这种立体式、网格化的组织结构,不仅扩大了信息的容量,而且能组建起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從而提高了党支部的战斗力。
  4.转变学习方式,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首先,要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全方位学习的理念。通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党员持续学习、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提供平台,使学习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只有在全体大学生党员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才能使大学生党员认识到学习对于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是凝聚力量的主要源泉。通过团队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支部成员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其次,要转变学习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和党的执政环境的变化,信息多元化、载体多样化、教育技术日益先进、学习资源丰富多彩,需要大学生党支部改变原有的学习内容、方法、机制,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学习活动载体和手段,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党员素质。
  再次,要拓宽组织学习领域。一方面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员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党员都有专业学习的背景和专业实践的需要,所以,应以专业学习为依托,拓展视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大学生党员培养成走在时代前列的复合型人才。
  5.与时俱进,丰富组织生活
  支部组织生活是创建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重要途径。支部通过开展丰富的组织生活,能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大学生党支部的学习能力。而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活跃、充满激情、时代气息浓厚的一代,所以,开展组织生活不能简单地读读书、开开会,而要充分利用学习活动载体和手段,开展符合时代特点、灵活多样的组织生活,如通过个人学习、团队学习、专题学习、社会调研、考察实践、搭建互动平台、树立典型等组织活动形式。
  6.建立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
  学生党支部要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建立适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以实现共同愿景为目标,建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评机制,体现约束激励。并能正确使用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在学生党支部内部营造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六、结语
  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深入领会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内涵,把握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特征及构成要素,与时俱进,调动党支部成员的学习能动性,整合学习教育资源,健全和完善学习规章制度,创新学习方式,形成以学生党支部为载体、党员积极参加学习的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通过学习,提升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为促进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3]禤推鸰,唐文红.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构建要素和途径创新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4):10-11.
  [4]李淑艳.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途径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9,(3):30-32.
  [5]林成华.学习型组织理论与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46-49.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以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引导作为出发点,阐述了开设“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专业导论课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专业导论;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彭熙伟(1966-),男,云南昆明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廖晓钟(1962-),女,广东汕头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
期刊
摘要:专业与产学研建设是高职系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布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三步法”,经历访谈、总结、制定方案三个步骤可得出专业与产学研建设的布局方案,并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做出了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关键词:专业与产学研布局;三步法;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邓子云(1979-),男,湖南双峰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副教授。(湖南长沙410131)谢英
期刊
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较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在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时,通过加入趣味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介绍了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几种趣味教学法,事实表明适当地进行趣味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趣味教学;课堂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简介:康伟(1977-),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国石油大学(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电类专业为例,探讨了软件教学资源的建设。基于电类专业涉及的多种工具软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面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以分析、仿真和开发类课题资源为主的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建构主义;电类专业  作者简介:张熠(1970-),男,江苏徐州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现状出发,以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着眼于民办本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改革,主要阐述了如何按照模块化的结构组织优化教材内容、如何借助于仿真软件阐述抽象的理论以降低课程难度等问题。把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知识点的处理方法等各个方面,比较具体详尽地提出了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构建思路。  
期刊
摘要:探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教育体系,认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应该分三步走:首先是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培养,在获得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积累后,让学生进行全开放的自主实验,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變,在此基础上,挑选优秀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验;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周学君(1964-),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
期刊
摘要:根据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培养模式,总结三峡大学在工业工程专业建设中的基本思路: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提出了一套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学科,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制造业,体现自身学科特色的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计划针对性强,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满足了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培
期刊
摘要:“钢结构”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本文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根据目前“钢结构”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钢结构”课程设计的一些改革措施,为提高“钢结构”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CDIO;钢结构;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戴素娟(1963-),女,江苏南通人,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院
期刊
摘要:从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多元化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验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建设等方面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基础化學实验;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作者简介:李巧云(1961-),女,江苏徐州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徐肖邢(1953-),女,浙江诸暨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
期刊
摘要:“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了加快知识更新和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培养的要求,该课程需要在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以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本文对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对电气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电子技术;兵团精品课程;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