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共读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我却一直在追求一个梦想——与生共读。
  这个梦想的种子早在年少时就深埋于我的心間。记得那个年代是无书可读的,家里的几本线装书都在“文化大革命”中付之一炬。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唐显礼先生,是他在冬日里朗读的那篇《欧阳海之歌》温暖了我幼小的心灵,让书的魔力撩拨得我不能自已。
  说来不怕笑话,我还有过“窃书”的经历。大约是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去看望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吃饭时,我发现食堂拐角处有一卷落满蛛网的纸,打开一瞧,竟是一本书。那顿饭我没有吃好,心思全都在那本书上,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我还是斗胆把它“偷”走了。整本书已残缺不堪,而且也无从知晓书名。那个暑假最开心,因为整天都埋在那本书里,为书中曲折离奇、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所迷醉,对书中田耕、何大拿、毛驴太君等人物萌生强烈的爱恨情感,玩味着书中描写的段子……就这样夜以继日地读、翻来覆去地读,读了不下二十遍,甚至书中的每个细节都了然于心。
  正是由于对书的痴情,我的脑海里便萌发一个梦想:将来要当一名语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心地读书。
  后来,我真的当上了语文教师,然而圆梦行动却举步维艰。师范一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我发现学校订的书报少有人问津,便毛遂自荐担任义务管理员,这样我就有了一大“特权”——优先阅览学校的书报,并推荐给班上的学生阅读。那时,我开始酝酿在班上建立图书角的想法,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发动学生每人捐一本书,于是教室里就有了课余时間让学生驻足流连的地方。过了没多久,我却发现学生渐渐地疏远了图书角。探问原因,学生答道:“数学老师催着交作业呢!”“物理老师说我这次考差了,要补课。”“俺爸不让俺读闲书,说读闲书没用。”学生无奈,我这个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也无奈——毕竟学生要过“独木桥”啊!
  一个问号总在我的脑海里晃动:学生进学校要“读书”,为什么却又不读书呢?
  谁料想,一晃三十多年,我的与生共读梦依然只是个梦。
  我也曾设想过师生共读课堂的美妙境界,我也曾给学生制订过高中三年读书计划,我也曾每周带学生进阅览室上一节读书课,我也曾在课前安排五分钟的“名著相伴”读书演讲活动……可是这一切在“应试教育”夹缝般的生存空間里只能是努力维持。每当看到堆放在课桌上的《教材详解》《精讲精练》《考试大全》《满分作文秘诀》时,想到学生们就是在这些所谓的“书”中耗费宝贵年华,焚膏继晷、目不窥园时,我的心头就禁不住隐隐作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被高考弄“魔”了,课堂上言必称“高考”,行必为“高考”,似乎不谈高考,语文课就无意义可言了,不为高考,师生们就手足无措了。教育与人才成长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教育不只是学生学习、应考与工作的工具,更要能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其成为拥有智慧和快乐人生的大写的人,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未来文化的创造者,而这一切主要通过阅读实践来实现。然而如今高考的“功利性”武装到了牙齿,学科教学已经基本沦为高考的“培训班”,高楼林立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竟放不下一张氤氲书香的课桌了!
  哪里还有自由阅读的诗意、幻想和美?它们在客观严酷的考试里只能奄奄一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能被应试磨成光滑的鹅卵石。
  走进学校空旷的阅览室,打量着寂寞地躺在书架上的书,悲凉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我的脑海里总会闪出一幅诗意的图画:窗外竹影婆娑,室内悄然无声,师生手把书卷,忘情地漫步于美妙绝伦的世界里……
  与生共读,是我的语文教育梦。期待梦圆的那一天!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推荐理由:老师的梦想是什么?每一个学生都成才。成才的标准是什么?起码上个好大学。社会大众一方面要求老师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一方面责备老师不停地应试。老师如何解决这看似不可融合的矛盾?与生共读或许是一个解决办法,至少是语文老师的一个办法。帮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可以做到。在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方面,语文老师要做的有很多,“与生共读”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一个应该马上采取的措施。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  “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
近几年,著名特级教师、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祝禧老师提出了“文化语文”的主张,强调以民族语文为核心,多元文化和儿童文化为语境,追求语文的情调性灵,强调儿童的精神关怀和智慧生长,在小语界独树一帜。在江苏省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活动中,她为来自祖国各地的数百名教师执教《开天辟地》一课(苏教版国标本四上第12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他们走进母语的灌木林,吮吸母语甜美的乳汁,捕捉神话的哲学气质,整节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挑来挑去选择了歌颂英雄人物的《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作为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钻研教材,对设计的教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通过反复朗读,哈尔威高大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起来。接下来是对课文的感悟的环节。我问:“通过朗读,你认为哈尔威是什么样的人?”“英雄”“舍己为人”“忠于职守
写作是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性地表述的过程。这当中最核心的就是“人”,也就是小学生自我的存在。如今在作文教学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过于注重技巧,过于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忽略了习作的本质。过于强调“术”,忽略作文教学应有的“道”,这本末倒置了。真正的作文教学,除了语言技巧的表达,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积淀,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自我表达,它强调的是厚积薄发。那么,在小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精挑细选的短小精美的文学作品。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在似乎无物的水面之下,蕴藏着极丰富的“有”。语文教学就是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究与填补空白来发现和阐释藏匿在文本中的语言知识与技巧的过程。如此的课堂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如饮甘醇,久而弥笃。那如何补白更具教育艺术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现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的教学,谈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王冕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习他的美好品质和刻苦精神。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少年王冕》,学习了第一、二大段,知道
学生年龄小,其天性在于活泼好动,对外界充满好奇,想探索发生在身边的“为什么”,一举一动充满童真和童趣。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对知识点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少有教师会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出发,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这种应试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童真和童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学习无用论”的极端思想。以现在的学生作文为例,从中丝毫看不出他们应有的童
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精美的插图,具体形象,直观性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和启迪性,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运用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为正确、深刻地理解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常规的教法,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习说明方法,了解金字塔的有关知识。仅此教学,学生收获的仅仅是一些说明方法,但学生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字,走进文章的灵魂,走进金字塔,走进埃及,走进古文明。有了这样的困惑,我反复地研读教材时,“傲对碧空”一词跳入了我的眼帘,我想,如果我就是埃及的金字塔,我凭什么傲对碧空呢?于是,我决定抓住这个文眼,以拟人的方法来教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