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家山铀矿床2、3号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及应用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sha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查明相山矿田邹家山铀矿床2、3号带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圈定深部成矿有利部位和增加相山矿田深部资源量,在GOCAD软件平台中,运用地质图、钻孔、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平面图等多源数据构建了邹家山矿床2、3号带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模型查明了研究区内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各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和穿切、复合关系,以及铀矿的空间分布特征,圈定了1处成矿有利部位.三维地质模型与巷道模型相结合,在设计钻孔时可有效避开巷道,提高了钻探的安全性;还可以通过模拟钻孔孔迹线快速验证钻孔设计的可行性,为优化钻孔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较大程度上提高了钻孔见矿率.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国家大力倡导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而现阶段,食品包装生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温室效应,且食品包装回收不到位,造成环境污染.基于此,文章着重分析了食品包装发展现状,探究中国食品包装低碳化发展路径.
旅游产品纸包装虽然优点众多且需求旺盛,但其相关研究较为局限.文章基于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梳理都江堰灌区概念,分析旅游产品及其纸包装设计现状,从而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探索都江堰灌区旅游产品纸包装设计策略.
基建图纸是特殊类型的纸质档案资源,记录着学校建筑史,包括手绘图纸和打印图纸.文章针对当前基建图纸档案保存和查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数字化可行性研究.在5G技术高速运转的时代,通过快速的网络与强大的功能将图纸扫描储存为不同格式的电子文件,并通过AR/VR技术展示实现档案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从而提升高校基建图纸档案利用率.
为保护何首乌遗传种质多样性,该文运用SRAP分子标记方法探究了44个产地327份何首乌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结构,采用3种取样策略及6种比例抽样模式构建核心种质库,经t检验比较后筛选较优的核心种质构建方法和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种质.结果表明:(1)何首乌种质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观察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9843、1.4549、0.2717和0.4179,另外何首乌种质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大,基因交流较少,基因差异分
为探求促进广金钱草萌发及生长的有效途径,该文使用不同浓度的费氏中华根瘤菌、放射型根瘤菌以及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菌液分别浸染广金钱草种子,以蒸馏水浸泡种子为空白处理,研究其对广金钱草种子萌发指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影响,并在温室培养40、60、80 d后分别测定广金钱草幼苗的生长指标(叶片数、分枝数、株高)及部分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含氮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1×107 CFU·mL-1浓度条件下,三种菌液浸种均获得最大萌发指标,其中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实验组效果最显著,发芽率、发芽
通过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学研究,发现滇西北红山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的石榴子石、透辉石和斜长石中普遍发育熔体-流体包裹体、含子晶包裹体和气液包裹体.实测熔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720~1080℃,说明红山矽卡岩体可能由岩浆直接冷却结晶而成.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推测矽卡质岩浆为中酸性岩浆局部同熔碳酸盐围岩所产生的次生岩浆.熔体-流体包裹体指示了岩浆出溶成矿流体的相分离过程.包裹体中的子晶矿物组合相似,主要为方解石、石盐、钾盐、锰铝榴石、透辉石、杂卤石、赤铁矿及金属硫化物等.成矿流体形成后基本停留在原地,与已
跃进沟铜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该带发育众多的大型-超大型斑岩型、矽卡岩型铜矿床.通过对跃进沟铜矿床中绿泥石以及单矿物开展岩相学、化学成分以及硫-碳-氧同位素研究,为认识该矿床成矿作用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信息.结果 表明,矿床中绿泥石主要呈粒状,与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等共生,少量呈脉状分布于矿物裂隙中,其类型主要以密绿泥石为主,形成温度为177.7~ 245.3℃.方解石δ13CpDB值为-4.8‰ ~-1.6‰,平均值为-3.4‰;δ180sMOw值为12.0‰~ 16.4‰,平均值为14.0‰;
为了研究西准噶尔古生代洋壳的地质背景,对该区蛇绿岩开展野外地质调查、锆石SHRIMP测年及区域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结果 显示,新发现的蛇绿岩形成于中晚寒武纪-中奥陶纪与早中泥盆纪2个时代,其与西准噶尔唐巴勒蛇绿岩-克拉玛依蛇绿岩和达尔布特蛇绿岩可以对比连接.西准噶尔可能不存在志留纪洋壳,但可能存在前寒武纪洋壳物质.本区蛇绿岩可能属于俯冲消减的岛孤与弧后盆地环境,其类型属于俯冲带上盘型(SSZ).本研究成果为研究该区古生代构造环境提供依据.
武夷山成矿带是我国多金属矿产重要产地之一,带内大多数金属矿床的形成均与岩浆岩密切相关,故岩浆岩年代学的研究对于认识区内地质演化过程及成矿时空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定年方法及测年锆石挑选的差异性,带内岩浆岩年龄呈现多而杂的现象,时代归属存在较大争议通过总结带内岩浆岩的年代学数据,提出了在带内岩浆岩测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修正了部分由于定年方法制约而误判的地层形成时代研究认为武夷山火山盆地内花岗斑岩应归类于侏罗纪的一套侵入岩,天华山盆地内的打鼓顶组及鹅湖岭组的火山岩年龄为140 Ma更为可靠,同属白垩纪同时针
为进一步探究锡铁山铅锌矿成因和扩大矿山资源量,通过对矿区地质调查以及岩芯观测,在锡铁山矿区发现了一系列独特的沉积构造,如多岩性层的交混揉皱、金属硫化物分层半圆形环带和泄水-角砾构造,伴随发育了铁、锰、铅、锌等矿化.在钻孔岩芯中,也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条带-角砾构造.通过与现代海底“黑烟囱”以及爱尔兰和乌拉尔等地区的古生代“黑烟囱”构造对比,认为这些构造为原生的沉积构造,应属于上涌的成矿物质与海水相互作用的产物,指示了原生喷流通道口的位置.这些原生的喷流通道口呈近似等间距展布,受控于同生沉积断裂和原生的横张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