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对路子 小康有奔头

来源 :农产品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loonMan_Ag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拔掉穷根,没有当家产业不成。”贵州盘州市贾西村党支部书记龙涛深有体会。贾西村地处石漠化山区,村里只见石头难见田。为了脱贫,干部带头种起耐旱、耐贫瘠的刺梨。“没想到石缝缝里长出摇钱树!”村民任德旭感叹,石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一年全家进账3万元。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各地精准实施产业扶贫,2/3以上的贫困人口靠外出务工和产业实现了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加快复工复产,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直播、整理订单、打包、送货……这是今年2月以来,顾畅暢每天的工作状态。她在安徽省颍上县西三十铺镇洪单村经营着一家制袜的扶贫车间,33名员工里25人是贫困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传统销路受到影响,她尝试用网络直播打开新市场。“没想到还真成了,现在每天观众数量都在增加,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给脱贫攻坚增加了难度,一些贫困劳动力务工受阻,一些贫困地区产品销售困难。
  “要积极应对,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绝不能因为疫情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实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要重点做好贫困劳动力外出打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做好扶贫项目开工复工等工作。
  扶贫产品销售提速。疫情期间,全国上万间蔬菜大棚、扶贫车间变成直播间,市长、县长、乡镇长纷纷带货。直播带货成为消费扶贫的重要方式,让扶贫产品销售找到新出路。
  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开辟绿色通道、“点对点”接送……多措并举护航贫困群众复工返岗。与此同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临时增设的保洁环卫、防疫消杀、卡点值守等岗位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
  扶贫项目复工按下“快进键”。各地扶贫龙头企业、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截至4月10日,全国已有28.1万个扶贫项目开工,开工率达到了74.1%。
  发展特色产业,鼓起脱贫致富“新钱袋”
  如火如荼的“直播带货”背后,是贫困地区产业快速发展的火热现实。
  “这两年羊价不错,去年一只就挣了几百元!这两年村里的羊、银耳都火喽!”四川通江县诺水河镇碗厂沟村村民李芳明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这个偏僻的小村通了公路,村里的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红叶冬桃、枳壳、青脆李等小有规模,银耳培植、魔芋种植、羊养殖等林下经济随之跟进。2015年到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从3500元增加到1.8万元,贫困发生率从52.79%下降到0.57%。2018年,这个深度贫困村顺利脱贫。
  脱贫产业选得准,稳定脱贫有奔头。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展扶贫产业,乌蒙山区的甜橙、秦巴山区的猕猴桃、大别山区的中药材……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牛羊养殖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山区拔节生长,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产业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钱袋”。
  目前,全国贫困地区已累计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基地10万个以上。近6年,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一个个贫困家庭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也明显增强。
  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三区三州”,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每个县区都形成了带贫主导产业。52个未摘帽县已发展主导产业122个,带动300多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超过1700元。
  稳定利益联结,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养鸡场送给我200只产蛋鸡,还教我养殖技术、帮我卖鸡蛋,真的感激他们!”摘了贫困帽,云南弥勒市朋普镇新车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唐惠莲高兴地说。
  唐惠莲顺利脱贫,得益于当地实施的新型经营主体帮带脱贫模式。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分享产业链利益增加收入。仅朋普镇内,就有10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2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为了让贫困户更好地加入产业发展当中,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各地通过推广订单帮扶、股份合作、园区带动、生产托管、扶贫车间等带贫模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生产,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入股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此,各地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聘请了产业发展指导员26万人。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92%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奔向幸福新生活。
其他文献
去年以来,湖北省以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为抓手,围绕用好用活地方专项债券政策,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在引导市、县政府重视支持农业农村领域专项债券发行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扩大地方专项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上取得了较大突破。2020年,湖北省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约45亿元,发行范围实现了全覆盖,发行规模较上年增长了3倍,为大疫之年农业农村恢复发展、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期刊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从源头抓起,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农产品“身份证”及赋码溯源制度,加强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全程监管,让市民的“菜篮子”既丰盛又安全。  据长沙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2020年,在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长沙市场上食用农产品总体合格率均达到99%以上,浏阳、宁乡分别获评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  灌溉用水也要检测  近年来,沙龙村坚持绿色、有机的蔬菜种植导
期刊
2020年6月5日,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东海镇东沙村海拔600多米的山顶上,山后的台湾牛樟芝产业示范基地特别显眼。基地总经理张玲惠正忙着指导工人从运输车上搬下苗木、挥锹锄草、挖坑植苗等,在牛樟树间套种绿油油的咖啡苗。  咖啡是一种短日照植物,需要阳光,但不适宜长时间日照,多与乔木套种。其开花受气候,特别是雨量和气温的影响较大。东沙村山头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属于山地高原地形,非常適
期刊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利用村民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民宿,建立了发展与利用、生态与保护的乡村民宿共融发展模式。利用闲置农房改建民宿项目,既使存量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又保护了原有村庄风貌,走出了一条节约、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新形势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了范本。  基本成效  黄尖镇位于盐城市区东部,系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和主阵地,也是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省级盐城沿
期刊
近日,貴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洞坪村坝区生菜迎来丰收季,村民们加紧收获。据了解,洞坪村坝区生菜每年可种植4批,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期刊
从赣南的小山村走出来,他的血液里流动着“红土地”的情怀;从世界一流大学剑桥大学走回来,他成为1955年以来江西省本土培养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全国畜牧学科目前唯一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走南闯北,行程40多万公里,猪场采样,乡村住宿,昼夜轮值,精准测定,他率队建立起全世界最完备的地方猪种基因组DNA样品库、先后培育出64个优质种猪核心群……他就是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23年来,
期刊
近日,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香榭丽玫瑰园种植的500亩玫瑰花竞相绽放,农民们忙着采摘、加工玫瑰花。近年来,宝应县射阳湖镇积极推进玫瑰生态科技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以玫瑰花种植、深加工为特色的生態休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五一”假期,重庆梁平区以现代农业展示和互动体验为主的重庆数谷农场吸引游客前往参观体验。游客们在这个现代智慧农场内观农业科技,学农业知识,品农耕文化,玩亲子游戏,享健康美食,体验现代田園生活魅力。
期刊
广西兴业县山心镇蓬塘村有较为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但因为缺少品牌和深加工,当地茶农长期多以出售茶青为主。  近年来,蓬塘村聘请技术人员对传统炒茶灶具进行改造,提高茶叶品质,还邀请茶艺学校老师為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该村还通过打造电商服务点,设立电商服务站,将农户生产的手工茶利用电商平台统一销售。不少茶农实现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期刊
编者按:“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4 月20 日,2020 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以视频直播方式在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总结回顾了18个(种)主要農产品2019年市场形势,对中国主要农产品未来10 年,尤其是2020年、2025年和2029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展望。借此机会,本刊编辑部分别就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猪肉、禽蛋、奶制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