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充分结合学校的教学要求、企业人才需求、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实践基地建设的内涵和特色,通过省内和省外资源相结合的思路,在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将教师的社会实践锻炼和科研成果转化融入到实践基地建设过程,努力实现产学研用相互结合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运行效果表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功能不断扩大、数量逐步增进、合作层次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参与积极性提高明显。
【关键词】产学研用;实践教学基地;自动化专业
引言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补充方式,为学生提供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场地和相关资源,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1]。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工科院校,应把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我校自动化专业是2006年审批通过的本科专业,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整体年龄偏小、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实践教学经历不够丰富,在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通过积极开展自动化实践基地建设,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技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制度建设上,通过教师企业践习制度、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制度、本科生创新活动计划章程等配套制度与实施,保障了创业教育的顺利、有效展开[3]。寻找问题、探索解决途径,提高实践基地的经济效益与合作层次成为研究的关键。
一、自动化专业实践基地的现状
自动化专业2006年招收本科生40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生95人。学生招生计划调整以后,2012年本科人数上升到80人,2012年专科停招,完成由专科向本科过渡以后,招生规模稳定在80人。
自动化学科的专业教师由1人,增加到11人,新引进的教师绝大部分是高校新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较高,理论知识较扎实,具有社会工作经验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和社会相关企业交流少等特点。
根据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市场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秉着“为学校找资源、为企业找人才、为学生找舞台”的宗旨,沿着“从无到有、从一个到多个、从单一到综合、从教学到科研,全方位综合提升”建设的思路,不断完善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动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2008年启动以来,在江西省内、深圳等地联系一些和专业基本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并且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合作交流。首先,根据自动化本科实践教学任务的要求,重新编写了自动化本科实践教学的新大纲,结合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规范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考核指标[1]。其次,正式挂牌成立了一批基地,如深圳旭茂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浙大中控制科技有限公司等基地正式挂牌;再之,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实践基地教学的指导教师。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提高自动化本科的实践教学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基地少
由于本专业的基础较弱,在2008年以前,主要依靠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毕业实习环节基本上是全部采用分散的方式,由学生自由寻找实习单位。专业结构调整以后,自动化专业没有实习基地,基本上采用学生“自主联系、就近解决”的原则,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教学,这种方式随机性、关系不稳定、合作层次肤浅,基本上依赖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可变性和内容不确定性强,教学过程和质量难以把握。
2、教师积极性不高
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对带队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较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能力,要求能准确把握学校政策、自动化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安排组织学生开展工作。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包干经费标准是80元/周,到省外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车费、住宿费、餐费以及公司所收的管理费等都比较高,需要从学生手中收取较多的费用才能保证过程的完成,因此,组织难度大,承受压力大,而学校给予教师的工作量和业绩补助较低,大多数教师不愿意主动承担校外实践教学任务。
3、学生主动性不强
以往学校以分散实习管理为主,学生则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个人的就业取向来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实习报告的内容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按照集中统一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实践,若学生认为实践单位与自己所找工作的单位相关性不强、收取的费用比较多就不愿意参加。另外,在组织校外实践教学,很多学生怕因参加毕业实习而失去找工作的机会。也有一些學生,因为签定了就业协议,单位邀请其到公司去实习。所以学生在当前的条件下,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校外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4、企业的合作需求不强
大型国有企业,一般只和有强大的行业背景和较高的社会声誉的重点高校才愿意合作。如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到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进行实践教学。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具有较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学生愿意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要求,尽力争取机会到企业去锻炼学习。民营企业,强调经济效益为先导,建立实践基地要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时间短、学生需求分散、可控性差、技术层次不高、专业难对口”等原因,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对于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主动寻求合作的欲望不强。
5、基地的功能单一
初步建立的基地和正在联系的单位功能单一。如省外的基地,一般只适合进行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开展。省内的基地进行认识实习等时间短、管理过程简单的教学任务。学校和公司的合作基础不够牢,主要由责任教师和领导的人脉关系作为主要纽带。除了满足一些基本的教学任务外,很难在更高层次合作,如学生就业、教师科研开发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解决途径
1、扩充基地数量与提高质量
根据江西省的产业结构与周边省的互补关系,江西本省的企业主要以产品生产制造为住,而沿海地区(如深圳)的企业主要以技术开发和研究为重点。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层次和需要关系,充分搭配省内和省外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如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了解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和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参观学习为主,省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如江西的泰豪科技有限公司、诚志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能提供较好的条件,采用多公司、多地点、多时间段相结合的方法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毕业实习这样时间较长的教学环节,选择沿海地区的公司合作,为公司考核备选学生提供了机会。学生可以在较高的工作平台上来检验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将相关企业的技术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进行整合衔接,建立更多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提高合作质量,如光电相关的企业之间就可以进行整合。
2、保障教师的权益
校外实践教学对带队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落实各个环节,组织和管理好学生,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方面的问题,全面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训练,在老教师的带领和帮助下积累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过程的车费、餐费、住宿费等补助标准适当调整,保障教师正常合理的生活需求,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3、切实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建立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经过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与实践,根据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情况评估,为企业提供相应需求的人才。自动化本科人才定位是为企业提供有执行力的工程师人才和能按照标准生产和制造的设备运行管理人才,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结合到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培训和教育,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就业率,降低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和管理费用。如2010年去深圳旭茂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有25人,但最终签定就业协议的学生才3人;2011年去该公司实习的学生23人,签定就业协议的学生就达到9人。逐年提高的就业比例,让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关系得到不断的加强。在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同时,也降低学生就业成本和提高就业机会,企业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提高。
4、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基地
要从根本上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是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随着学校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的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也不断提高,2012年开始,学校具有工程学位硕士培养权力以后,人才逐步向中高端进步;同时,大力引进具有学科带头人能力的重点大学博士以及高职称领军人才,科研能力增强,自动化学科的教师教学团队初步具备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科研资源的优势,主动出击与企业合作,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的[5]。那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满足学生的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把教师的科研、企业的生产、学生的教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综合效益和优势。
四、结语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建设,初步建立了一些适合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结合学校的教学要求、企业人才需求、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实践基地建设的内涵和特色,省内和省外资源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环节,建立相对应的合作关系,满足学生实践教学,努力将教师的社会实践锻炼和科研成果转化融入到实践教学基地中。运行效果表明,基地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数量由一个起步到多个同步推进,合作层次由基本教学向技术开发和服务转变,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努力把这些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具有自動化学科特色的、综合性功能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李水弟.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28(2):5-8.
[2]彤绍成,于自强,李昕.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3):28-30.
[3]吴启迪.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4):3-7.
[4]陈敬良,罗尧成. 推进“六个结合”深入实施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3):77-79.
[5]谭理武,曾瑄等. 新建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思索与探讨[J].科学时代, 2010(12):188-190.
作者简介:
谭理武(1980年—)男,讲师, 硕士,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电机及其控制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产学研用;实践教学基地;自动化专业
引言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补充方式,为学生提供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场地和相关资源,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1]。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工科院校,应把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我校自动化专业是2006年审批通过的本科专业,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整体年龄偏小、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实践教学经历不够丰富,在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通过积极开展自动化实践基地建设,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技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制度建设上,通过教师企业践习制度、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制度、本科生创新活动计划章程等配套制度与实施,保障了创业教育的顺利、有效展开[3]。寻找问题、探索解决途径,提高实践基地的经济效益与合作层次成为研究的关键。
一、自动化专业实践基地的现状
自动化专业2006年招收本科生40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生95人。学生招生计划调整以后,2012年本科人数上升到80人,2012年专科停招,完成由专科向本科过渡以后,招生规模稳定在80人。
自动化学科的专业教师由1人,增加到11人,新引进的教师绝大部分是高校新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较高,理论知识较扎实,具有社会工作经验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和社会相关企业交流少等特点。
根据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市场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秉着“为学校找资源、为企业找人才、为学生找舞台”的宗旨,沿着“从无到有、从一个到多个、从单一到综合、从教学到科研,全方位综合提升”建设的思路,不断完善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动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2008年启动以来,在江西省内、深圳等地联系一些和专业基本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并且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合作交流。首先,根据自动化本科实践教学任务的要求,重新编写了自动化本科实践教学的新大纲,结合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规范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考核指标[1]。其次,正式挂牌成立了一批基地,如深圳旭茂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浙大中控制科技有限公司等基地正式挂牌;再之,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实践基地教学的指导教师。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提高自动化本科的实践教学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基地少
由于本专业的基础较弱,在2008年以前,主要依靠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毕业实习环节基本上是全部采用分散的方式,由学生自由寻找实习单位。专业结构调整以后,自动化专业没有实习基地,基本上采用学生“自主联系、就近解决”的原则,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教学,这种方式随机性、关系不稳定、合作层次肤浅,基本上依赖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可变性和内容不确定性强,教学过程和质量难以把握。
2、教师积极性不高
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对带队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较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能力,要求能准确把握学校政策、自动化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安排组织学生开展工作。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包干经费标准是80元/周,到省外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车费、住宿费、餐费以及公司所收的管理费等都比较高,需要从学生手中收取较多的费用才能保证过程的完成,因此,组织难度大,承受压力大,而学校给予教师的工作量和业绩补助较低,大多数教师不愿意主动承担校外实践教学任务。
3、学生主动性不强
以往学校以分散实习管理为主,学生则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个人的就业取向来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实习报告的内容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按照集中统一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实践,若学生认为实践单位与自己所找工作的单位相关性不强、收取的费用比较多就不愿意参加。另外,在组织校外实践教学,很多学生怕因参加毕业实习而失去找工作的机会。也有一些學生,因为签定了就业协议,单位邀请其到公司去实习。所以学生在当前的条件下,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校外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4、企业的合作需求不强
大型国有企业,一般只和有强大的行业背景和较高的社会声誉的重点高校才愿意合作。如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到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进行实践教学。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具有较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学生愿意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要求,尽力争取机会到企业去锻炼学习。民营企业,强调经济效益为先导,建立实践基地要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时间短、学生需求分散、可控性差、技术层次不高、专业难对口”等原因,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对于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主动寻求合作的欲望不强。
5、基地的功能单一
初步建立的基地和正在联系的单位功能单一。如省外的基地,一般只适合进行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开展。省内的基地进行认识实习等时间短、管理过程简单的教学任务。学校和公司的合作基础不够牢,主要由责任教师和领导的人脉关系作为主要纽带。除了满足一些基本的教学任务外,很难在更高层次合作,如学生就业、教师科研开发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解决途径
1、扩充基地数量与提高质量
根据江西省的产业结构与周边省的互补关系,江西本省的企业主要以产品生产制造为住,而沿海地区(如深圳)的企业主要以技术开发和研究为重点。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层次和需要关系,充分搭配省内和省外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如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了解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和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参观学习为主,省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如江西的泰豪科技有限公司、诚志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能提供较好的条件,采用多公司、多地点、多时间段相结合的方法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毕业实习这样时间较长的教学环节,选择沿海地区的公司合作,为公司考核备选学生提供了机会。学生可以在较高的工作平台上来检验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将相关企业的技术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进行整合衔接,建立更多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提高合作质量,如光电相关的企业之间就可以进行整合。
2、保障教师的权益
校外实践教学对带队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落实各个环节,组织和管理好学生,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方面的问题,全面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训练,在老教师的带领和帮助下积累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过程的车费、餐费、住宿费等补助标准适当调整,保障教师正常合理的生活需求,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3、切实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建立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经过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与实践,根据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情况评估,为企业提供相应需求的人才。自动化本科人才定位是为企业提供有执行力的工程师人才和能按照标准生产和制造的设备运行管理人才,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结合到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培训和教育,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就业率,降低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和管理费用。如2010年去深圳旭茂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有25人,但最终签定就业协议的学生才3人;2011年去该公司实习的学生23人,签定就业协议的学生就达到9人。逐年提高的就业比例,让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关系得到不断的加强。在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同时,也降低学生就业成本和提高就业机会,企业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提高。
4、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基地
要从根本上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是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随着学校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的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也不断提高,2012年开始,学校具有工程学位硕士培养权力以后,人才逐步向中高端进步;同时,大力引进具有学科带头人能力的重点大学博士以及高职称领军人才,科研能力增强,自动化学科的教师教学团队初步具备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科研资源的优势,主动出击与企业合作,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的[5]。那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满足学生的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把教师的科研、企业的生产、学生的教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综合效益和优势。
四、结语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建设,初步建立了一些适合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结合学校的教学要求、企业人才需求、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实践基地建设的内涵和特色,省内和省外资源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环节,建立相对应的合作关系,满足学生实践教学,努力将教师的社会实践锻炼和科研成果转化融入到实践教学基地中。运行效果表明,基地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数量由一个起步到多个同步推进,合作层次由基本教学向技术开发和服务转变,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努力把这些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具有自動化学科特色的、综合性功能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李水弟.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28(2):5-8.
[2]彤绍成,于自强,李昕.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3):28-30.
[3]吴启迪.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4):3-7.
[4]陈敬良,罗尧成. 推进“六个结合”深入实施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3):77-79.
[5]谭理武,曾瑄等. 新建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思索与探讨[J].科学时代, 2010(12):188-190.
作者简介:
谭理武(1980年—)男,讲师, 硕士,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电机及其控制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