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变机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新媒体,网络以其虚拟性、交互性及匿名性等特点为中国公民提供了表达个人意见和情绪的公共空间。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是以非线性的传播方式扩散,所以一旦某个信息进入人们的关注范围并展开讨论,单个事件极易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其发展途径和消退方式不同于现实空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其网络舆情的特点。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演变机制
  网络媒体因其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的特点成为新时期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人们通过网络快捷地获得所需信息,自由地表达意见、展开对话。在网络上,各个阶层、不同民族和身份的人都能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网络成为了公众意见集散平台,有效弥补了现实中表达渠道单一的不足。但是,由于信息发布的门槛低,成本低,甚至有些网友因不良动机和个人利益,使得网络舆情带有情绪化和非理性色彩,也使得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出现新的规律和特征,给政府执政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机制,力图全面把握整个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
  一、群体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期
  某个具有导火索性质的公共事件发生,就会刺痛公众“绷得最紧的那根弦”。这根“弦”指的是该事件中的某些信息与大多数人现有的价值理念相矛盾或与他们心理期待相拟合。某一个事件之所以引起众人的热议或者争论,正是由于这个事件包含的内在要素和公众所持有的价值理念、个人利益以及历史经验相冲突。不同的人在受到信息刺激的后会作出不同的反应,网络上网友开始展开多样性的争议。这样,该事件在网友的转发和传播事件的影响力不断加大。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传播渠道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媒体“发声”,网络媒体跟进。但更多的是另外一种,传统媒体的集体沉默,于是一些个人或者组织就会在网络上发表相关信息,这些人在新闻论坛、社区论坛或者贴吧发布信息或者言论。这些信息起初分散在各个没有关联度的页面上,不容易被人注意。而且,网络媒体上职业把关人缺失,这些微量的信息报道或者个人言论是分散的、个人情绪化的意见表达,网民之间没有发生交流和碰撞。这种潜在的舆情有学者称之为“低水平的民意”。但是,网络空间中存在“长尾效应”,一些非主流的言论或者新闻反而会得到高的关注度,并且以“滚雪球”的方式继续累加。事件的传播力越大,参与进来的人就越多,有时难以控制,这就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初级所具有的“蝴蝶效应”。
  比如,“天价烟案”中周久耕一句雷人语:房产局将和物价局整顿低价销售楼盘的开发商。此番言论引起争议。网友“小花半里”发帖质问房产局周局长,这封帖子引发了舆论高涨,舆情指数为60分。随后网友们对周久耕人肉搜索,有人在论坛上爆出,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表、开名车,网络舆情指数为75分,网络舆情达到了发展期的最高点。
  二、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期
  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络舆情发展演变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一方面设置议程,一方面也影响舆情的发展态势。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部分网民虽然经常上网,但很少发表言论,面对海量信息也无所适从,这时候意见领袖就发布信息分析、观点以及提供相关有力证据,帮助网民积极参与到公共话题讨论中。由于意见领袖平日树立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其言论一经发布,就得到众人呼应。网络舆情以燎原之势扩散开来。
  以“我爸是李刚”案件来看民间意见领袖的作用。2010年10月,河北大学发生一起严重校园车祸,两名女生死亡。肇事司机在撞伤两名女生后置之不理,继续开车去宿舍楼接女友。回途的时候,车子被群众截住后,他不但对伤者漠不关心,而且出言不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这件事情被网友发布网上,起初只有零星回应,但是之后关于这场事故的照片和肇事司机的话语被放在贴吧、论坛中。“死亡”“富二代”“飚车”等字眼迅速吸引网友关注,肇事司机的嚣张气焰引起网友的普遍愤慨。网民开始对司机进行人肉搜索,很快确定了肇事者的身份。10月17日,网友“河大义工”在天涯社区杂谈版本发帖,讲述事件的全部过程,并将肇事者的身份信息被爆料出来,还呼吁希望事件得到公正处理,将肇事者绳之以法。网帖已经发出点击率过万,网民集体声讨肇事者的冷漠举止和嚣张言论。
  意见领袖的介入,使得个人意见不断整合,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影响程度升高。当人们发现大家都在传播相同信息时,便造成一种特殊的“舆情效应”:讯息形态的舆情开始向观念形态的舆情转化。换句话就是,公众开始时根据经验、记忆、成见、认知所作出的个人意见开始强化,变为网络舆情中的深层结构——信念。这种整体性舆情一旦形成,一种牢固的意识倾向就会存留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即使支撑这种舆情的客观事实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意识倾向却由于它的稳定性很难同步发生变化,这叫舆情惯性规律。此时的网络舆情有了明晰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并且社会意见整合达成一致。这种强劲的发展能力势不可挡,即使是受到他人反对的言论和观点,也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为所动。
  三、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高涨期
  由于群体性突发事件本身的刺激信息不断更新,加之传统媒体以及意见领袖的权威或者有影响力的言论,这些共同因素推动了网络舆情达到高峰期,舆情就由原来几种甚至几十上百种意见变为一种或几种主导性意见,每一个意见都意味着新的稳定结构,最后这种高涨的舆情会随着社会问题的解决走向衰落。单看节点的起伏落差很大,有一个或者几个突变的“巨涨落”,但是总体上呈现稳定状态,这也就是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内外能量交换,达到系统平衡。伴随着网络舆情指数调整的是公众的态度,在一个事件中,网民呈现的态度大概分为:支持、反对、中立,持有某种态度的人和网络舆情指数一起发生动态的变动。
  以“邓玉娇事件”为例。2009年5月10日事件发生,5月12日-5月17日,《长江商报》首发消息,引发网民关注,但这段时间由于案件没有进展,网络舆情指数走低。5月18日警方对该案作出第三次通报,而此次通报疑点重重。5月19日-5月22日,舆论界针对警方执法不公的质疑声音增多,同时批评担忧“权力机关失信于民”的媒体呼声也显著高涨。5月22日因为媒体的立体传播效应使得该事件网络舆情达到顶峰。5月23日-24日,媒体报道数量减少,尽管如此,有关案情的最新进展仍然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邓玉娇案关键证据离奇被毁”、“邓母解除律师委托”等消息被媒体转载,公众也对这起扑朔迷离的案件关注度上升。5月31日,警方案件侦查结束并认定邓玉娇属于正当防卫,引发舆论争议。6月1日网络舆情达到沸腾状态。从6月1日起到6月16日,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粘性很大,网络舆情呈现持续观望态势,官方的每一次举动、案件的每一步进展都引起网民的激烈讨论,舆情呈现波澜起伏的状态,而一审判决(6月16日)邓玉娇免除处罚,恢复自由时,当日的舆情指数甚至达到一个月来舆情指数的最高峰,自此,事件终于告一段落。图为“邓玉娇事件”的网络舆情指数趋势图:   网络舆情发展到高涨期,民众的感情投入将从线上转向线下。民众自行组织起来加入到事件发展过程中去,由此舆情就产生了线上线下共振效应。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舆情,政府管理者只有遵循舆论才能得到公众有力支持。如果忽视民意,对事件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网络舆情将进一步高涨。
  四、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退期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退期指的是网络舆情在经过形成、发展、高潮之后,网络舆情指数开始急剧下滑,逐渐到消失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消退有两种情况,一是变异,二是直接消退。
  网络舆情的消退原因:一是政府危机处理之后,整个事件走向了终结,没有任何衍生事件的发生。二是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网民注意力疲惫,转向关注其他事情。当然,消退和再一次发展也不是没有界线的,有可能之后的某件同类事情的发生,会成为消退事件的导火索,只是在一段时间内该事件达到平稳状态,其作用力减弱,并且退出公众视野。
  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单向式的传播方式,而是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传播,是一种多维度的交叉传播。因此,网民在发布信息或者交流的过程中会对事件关键信息忽略或者变形,导致舆情的发展走势因为一个节点的变化而发生逆转。以“杭州飚车撞人”事件为例。关于该案,法院已经作出了判决并且就“替身说”也专门辟谣。但是还是有位网友在发帖,声称主犯“胡斌”有替身。胡斌“替身说”谣言风靡网络,再次将“70码事件”成为舆情热议焦点。2009年8月25日,新华网报道《捏造散步“胡斌替身”谣言者被拘留10天》。如果从舆情走势上看,这些事件虽然为“次一级”的舆情热点,但是并非事件的细微末节,反而对整个事件的舆情走势起到了一定的转向或者延伸作用。
  五、总结
  网络是个复杂的虚拟空间,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话语方式,因此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机制的探讨是个动态的过程,网络舆情演变并非一成不变的定律。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传播机制重新考量,分析新的变量对网民个人的话语方式和集体行动方式的影响,探索不同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发生变化,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也应该因势而变的。所以,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创新执政方法。政府部门本身也应该提高应对媒体的常识和素养。媒体作为社会的监督者,可能其对某地的负面报道较多,或者报道中有错误和缺失的地方。对于这些报道,应该认真反思,首先要认识到本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报道所反映的诉求,而不是一味地捂盖子,甚至用暴力方式对待媒体以及工作人员。政府应该尝试用沟通的手段去解决问题。(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
  参考文献:
  [1](美)李普曼:《舆情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陈力丹:《舆情学——舆情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建明:《舆情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杜骏飞:《网络传播概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侯东阳:《舆情传播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版
  [7]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月
  [8]喻国民:《喻国民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9]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
  [10]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8月
  [1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
其他文献
摘要:中西方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在服饰设计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从中西方服饰文化入手,阐述了中西方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对服装重装饰之美,讲究和环境的和谐;西方人多注重服装造型之美,讲究和环境的对比。中国服装的制作时静态的,多以平裁为主;西方服装的制作是动态的,多以立裁为主。  关键词:中西方;服装设计;差异  衣食住行,作为人类的生活基本需要,主要指的是人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对某
摘要:民主与法治是一国政治建设追求的两大目标。民主政治因其历史性、具体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法治自古希腊时代以来其相关论述也在不断丰富。二者是政治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基础,决定了法治的价值导向,影响着法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保障。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可以科学地发展民主政治,完善法治,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一国政治建设和
一、2003年机械产品进出口情况和特点rn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l月至10月全国进出口总额682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36.4%.rn
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理论文献中,普遍有大国最优进口关税的计算公式及其证明,但却很少有大国最优出口关税的计算公式.在偶见载有大国最优出口关税的文献中,大国最优出口关税的计
如今,网络成为相当一部分时尚女士购买国外化妆品的主要渠道。然而,她们一定未曾想到,售卖给她们化妆品的店主却有可能面临10年以上的牢狱之灾。2012年9月,离职空姐李晓航和
迈克尔·弗里登的意识形态理论,旨在将意识形态从道德批判的工具转化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丰富政治理论的研究视野.意识形态以政治概念为单位,表现为具有开放、渗透
外资出口增长创新高的条件及成因rn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已连续四年平均增长在20%以上,在其快速发展的支撑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连续四年平均增速维持在30%
我父亲熊奎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记得授衔后不久,他去参加一个外交会议,在家忙乎了半天,礼服穿上后还挂上了3枚金光闪闪的勋章,金花银花的,让人看得眼晕。不想小轿车质量不过
学习、教学、研究的应用导向性和从事科学成果转化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独具的特色.应用科学大学与经济界密切合作,积极加入区域创新网络,致力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
盘点2003年的会展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应该是这一年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因为它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投资类展会,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如期召开并且成绩斐然,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