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秋天我去苏黎世,办妥公务后,朋友王承陪 我参观坐落在班霍夫街的大文豪托玛斯?曼(Thomas Mann) 纪念馆,这位出生在德国慕尼黑的诺贝尔文学 奖得主,生前饱受德国纳粹迫害,被取消国籍,不得 不做一个“国际流浪汉” ,最后病死在苏黎世。从纪 念馆出来,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苏黎世大学,这座“没 有界墙的学校”出过九名诺贝尔奖得主,X光的发现 者伦琴、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都出自这里,我国首屈 一指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910 年在此游学一年。我 来这里,不为别的,只想看一眼陈先生曾经购书的那 家小书店,却不知道90 多年的时光有没有把它湮没。 我们到Student Center 的接待大厅询问,还好,BookHouse 还在,只是售书的书架少了很多,大部分改成 了咖啡吧廊,我们进去的时候座无虚席,学生和教授 混杂而坐,或读书或写作,一杯咖啡伴着一份思想 ,躲避外面的萧瑟秋风。
我在书架中流连,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 ,大部分书名我都不知所以,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俄语、日语都有,唯独看不到一个汉字。被傅斯年誉为 “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之一的陈寅恪先生精通多 种语言,想来他当年在这里如鱼得水,不会如我这般手 足无措。从书屋出来,秋风更猛,梧桐树的叶子被风吹 着呼啦啦的飘,这样灯黄壁暗的老房子,在里面流连久 了,会唤起一种探究人类精神源头的渴望。

事实上,我每次出国到一座城市,如果时间许 可,总要到附近的书店转转— —现代化的大型书店不 去,那种书店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也没什么掌 故,只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已。国外书店我最喜欢巴 黎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and Company) ,坐落 在巴黎左岸的奥德翁街(Odéon St.) ,隔着塞纳河 与圣母院两两相对,门脸不大,底蕴厚重,黄招牌 ,绿橱窗,门里门外都是书,在文人墨客心目中是“世 界级”的“温故”殿堂。之所以说“温故” ,是因为 这里以出售旧书为主业,它的摆设方式恰恰和其他书 店相反— —旧书价高,在屋里的书架上养尊处优;新 书价低,只能在露天摆放,任凭风吹太阳晒。1921 年 海明威携新婚妻子来巴黎谋生,那个时候他很穷,甚 至吃不饱饭,有时候只能在公园捡几个栗子充饥。书 店的首任老板西尔维亚?比奇(Sylvia Beach)女士同情这位大胡子,允许他先借书后付费,贪心的海明威 第一次就借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这也 是海明威第一次接触苏俄文学,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 了重要影响。巴黎华人很多,但是汉语书籍却很难找 到,我竟然在莎士比亚书店淘到一本郑愁予的《莳花 刹那》,这位靠“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 是归人,是个过客”扬名的台湾大诗人早已客死加拿 大。书是香港三联书店1985 年1月1日第一版,品相完 好无损,扉页钤一方篆书“轻衣堂”藏书章,想必是 港台某位书家带到巴黎后流入坊间。交过9.9 欧元 ,书店漂亮的女店员又给我盖上刻有Shakespeare(莎 士比亚)的购书章,怎一个“得意”了得 !
说到巴黎,塞纳河畔一拉溜儿248 个旧书摊也是 淘书胜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法国留学的刘海粟、 傅雷、卞之琳等都喜欢到这里买廉价旧书,戴望舒还 写过《巴黎的书摊》——还有李尧棠,他经常来找摊 主练习法语,1928 年底回到上海后更名巴金。繁华 似锦的巴黎街头,塞纳河就是这些书摊的背景,河水 流动,带着历史深处的喧哗,沉浸着岁月逝去的无 奈。“历史”这个词的英文拼写history,包含两重意 思: “他的”和“故事” ,但是历史本身究竟是谁的 故事?至今没人说清楚。世间事就是如此,一个人在 知识深处浸泡久了,很多思想就会在心田探头探脑 ,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足以使卑微的心灵变得强大;同 样,一座城市书店多了,足以撑起这座城市的灵魂。
我在书架中流连,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 ,大部分书名我都不知所以,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俄语、日语都有,唯独看不到一个汉字。被傅斯年誉为 “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之一的陈寅恪先生精通多 种语言,想来他当年在这里如鱼得水,不会如我这般手 足无措。从书屋出来,秋风更猛,梧桐树的叶子被风吹 着呼啦啦的飘,这样灯黄壁暗的老房子,在里面流连久 了,会唤起一种探究人类精神源头的渴望。

事实上,我每次出国到一座城市,如果时间许 可,总要到附近的书店转转— —现代化的大型书店不 去,那种书店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也没什么掌 故,只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已。国外书店我最喜欢巴 黎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and Company) ,坐落 在巴黎左岸的奥德翁街(Odéon St.) ,隔着塞纳河 与圣母院两两相对,门脸不大,底蕴厚重,黄招牌 ,绿橱窗,门里门外都是书,在文人墨客心目中是“世 界级”的“温故”殿堂。之所以说“温故” ,是因为 这里以出售旧书为主业,它的摆设方式恰恰和其他书 店相反— —旧书价高,在屋里的书架上养尊处优;新 书价低,只能在露天摆放,任凭风吹太阳晒。1921 年 海明威携新婚妻子来巴黎谋生,那个时候他很穷,甚 至吃不饱饭,有时候只能在公园捡几个栗子充饥。书 店的首任老板西尔维亚?比奇(Sylvia Beach)女士同情这位大胡子,允许他先借书后付费,贪心的海明威 第一次就借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这也 是海明威第一次接触苏俄文学,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 了重要影响。巴黎华人很多,但是汉语书籍却很难找 到,我竟然在莎士比亚书店淘到一本郑愁予的《莳花 刹那》,这位靠“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 是归人,是个过客”扬名的台湾大诗人早已客死加拿 大。书是香港三联书店1985 年1月1日第一版,品相完 好无损,扉页钤一方篆书“轻衣堂”藏书章,想必是 港台某位书家带到巴黎后流入坊间。交过9.9 欧元 ,书店漂亮的女店员又给我盖上刻有Shakespeare(莎 士比亚)的购书章,怎一个“得意”了得 !
说到巴黎,塞纳河畔一拉溜儿248 个旧书摊也是 淘书胜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法国留学的刘海粟、 傅雷、卞之琳等都喜欢到这里买廉价旧书,戴望舒还 写过《巴黎的书摊》——还有李尧棠,他经常来找摊 主练习法语,1928 年底回到上海后更名巴金。繁华 似锦的巴黎街头,塞纳河就是这些书摊的背景,河水 流动,带着历史深处的喧哗,沉浸着岁月逝去的无 奈。“历史”这个词的英文拼写history,包含两重意 思: “他的”和“故事” ,但是历史本身究竟是谁的 故事?至今没人说清楚。世间事就是如此,一个人在 知识深处浸泡久了,很多思想就会在心田探头探脑 ,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足以使卑微的心灵变得强大;同 样,一座城市书店多了,足以撑起这座城市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