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探讨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pan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搞好音乐教学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方法;探讨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其中的音乐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有助于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前言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高中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欣赏作为一种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就在教学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
  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音乐,但是,在学生所列的“你喜爱的音乐作品”中多数为流行歌曲,只有少数民乐曲和外国乐曲。可见,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 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提高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
  通过创设音乐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环境中,感受音乐独特的艺术美。根据学生音乐修养较差,及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的状况,通过调整音乐作品的难度,从学生较熟悉的民歌民乐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通过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通过听、唱音乐作品中形象鲜明的乐段等手段,以音乐的形象化特征启发、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 丰富优秀音乐作品的积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调整音乐作品的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学生较熟悉的民歌、民乐作为切入点以便学生能简单、快捷地理解音乐的本质。
  3.1 活动与实践的设计上,让学生以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为例展开讨论来理解“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家思维就会非常活跃
  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3.2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3.3 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
  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开封府》时,我给同学们放了舞台演出录相,大家一边欣赏雄浑豪放的演唱一边看演员刚正威武的表演,即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美,同时通过视觉感受又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反映这样的音乐课即轻松愉快又收获很多。有人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有时我们通过一个生动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具体丰富的联想。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生动的画面来创造一个联想的空间,比简单地讲解更能使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只有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的心灵火花。
  4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使学生在主动接受美的教育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而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上,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刚升入高中,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 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想”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是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
  5 小结
  通过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
  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 辽宁省盘锦市 124000
其他文献
有个人在沙漠行走,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这时他遇见了另一个人,于是他问对方:“先生,我迷了路,你可以告诉我怎样走出这片沙漠吗?”“对不起。”这个陌生人对他说,“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走出去,但也许我们可以结伴同行,一起寻找出路!”  这是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心灵故事》里所写到的一个场景和对话。关于这段话的前因后果,我们无须赘述,因为无论他们最终有没有走出这片沙漠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在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