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果业振兴 矛盾 对策
2010年山东省政府、德州市将果业列为全省五大产业的振兴产业之一,省财政计划拿出3500万元扶持果业发展,发展导向也渐趋明朗。时下,山东平原市场上销售的果品价格鲜桃每公斤5-6块,杏每公斤4-5块,果品走高的售价可谓一路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理说该出现果树发展的新执法,但笔者近期在到农村调研却发现这个高潮远没有到来。调查中发现70%多的农民没有种果树的意愿东意愿不强烈,农民对发展果树生产似乎不怎么“买帐”,出现了 “上热下冷”的现象。那原因何在?通过在调查,发现了制约当前果业振兴的三大矛盾。
一是周期长、见效慢,与农民追求“效益短平快”相矛盾。当前苹果、梨、桃、葡萄等经济林产品价格很高,但一般3年之后才见效。调查中许多农民说,果树种植周期长,最快也得三年结果,头三年基本没有收入。相对于种植粮棉或种植大棚蔬菜的“当年投资、当年见效”来讲其价格优势大打折扣。二是技术性强、用工多与农村劳动力匮乏相矛盾。“一亩园十亩田”的劳动量,从春忙到冬一年四季到头长劳动时间,让人感觉总是费时费工费力。种植果树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技术,而当前农村中30-50岁的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在调查时了解到,当前农村70%-80%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妇女和小孩为主。“小年轻的出去打个小工,一年下来挣二万块钱很容易。”大部分年轻人不愿再从事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理由很简单,外出务工收入也不菲,同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上了年纪的老果农即使有兴趣也感觉力不从心。前曹镇董集村董怀和说,“只有年龄超过60岁、出去打工没人要的在家管葡萄了”。因此,果树效益算起来不错,但由于缺乏劳力,要大面积发展起来也很不容易。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价格不稳定、灾害补偿机制不健全,与果农求稳心理相矛盾。当前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没有专业化的果品市场和信息平台,广大果农的市场观念不强,销售渠道单一,仅限于在集贸市场上零售,单打独斗,经营分散,风险性大,比较效益差。如前曹镇董集村现有赤霞珠、烟73等酿酒葡萄150亩,年产葡萄30万公斤,坐地等客式销售造成收入降低。“近两年价格较好,几年之后我们新发展的苹果、梨、桃等经济林见到产量后价格是不是依然好呢?这是群众最担心的事情”,王打挂镇林业站长祁由军如是说。许多农民反映说,现在就怕一哄而上大发展,重蹈上个世纪90年代种上了果树,结了果,卖不了,卖不了就伐树的怪圈。同时,经济林病虫害、自然灾害较多如:我县93年冬季突发的低温冻害、98年以来苹果树上发生的顽固性轮纹病等都给果农造成了严重损失。
笔者认为要振兴果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统筹解决“三大矛盾”。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创办示范园,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进行引导,宣传部门挖掘身边的果树种植典型户,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打破农民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增强农民发展意识,修复心中的果业发展“硬伤”,让农民看到果业的高产高效,增强果业吸引力。二是政府统筹考虑,相关部门在有基础的村庄、社区,区分城乡、农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规划出果树种植专业区,愿意种果树和种粮食的各得其所。在发展上避免树种、品种的同质化发展民,避免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发展,形成“一村一果”、观光采摘、加工等各具城乡特色的发展模式,避免同质化带来的恶性市场竞争。三是各级政府参照“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出台落实 “以奖代补”的果树发展政策,在农民建园后给以补助。同时协调金融、财政部门,利用好中央林业小额贴息贷款政策,解决果品贮藏、加工业户、果树育苗户、种植大户等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四县级政府应筹建果业信息销售、技术服务平台和开通技术服务联动热线,乡村成立了技术、销售等方面互助性的果品销售协会、合作社等,达到促销售、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同时协调保险部门探索建立果业保险模式和制度,让农民遭受自然灾害时能得到一定的补偿,减轻农民的灾害损失。五是加强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构建以县果树站、乡镇林业站为“纲”,以合作社、协会等为“目”的新时期果树科技推广网络,搞好农民技术培训,引进先进地区果园幼龄果园间作种植技术,增加果园早期收益。尝试探索果园生产机械化的路子,降低果园的劳动量和强度,制定出果树生产所需的标准化、程式化、简单化技术。i
作者简介:任善军(1974年4月-),山东平原人,大学本科,农艺师,从事林果技术推广工作。
2010年山东省政府、德州市将果业列为全省五大产业的振兴产业之一,省财政计划拿出3500万元扶持果业发展,发展导向也渐趋明朗。时下,山东平原市场上销售的果品价格鲜桃每公斤5-6块,杏每公斤4-5块,果品走高的售价可谓一路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理说该出现果树发展的新执法,但笔者近期在到农村调研却发现这个高潮远没有到来。调查中发现70%多的农民没有种果树的意愿东意愿不强烈,农民对发展果树生产似乎不怎么“买帐”,出现了 “上热下冷”的现象。那原因何在?通过在调查,发现了制约当前果业振兴的三大矛盾。
一是周期长、见效慢,与农民追求“效益短平快”相矛盾。当前苹果、梨、桃、葡萄等经济林产品价格很高,但一般3年之后才见效。调查中许多农民说,果树种植周期长,最快也得三年结果,头三年基本没有收入。相对于种植粮棉或种植大棚蔬菜的“当年投资、当年见效”来讲其价格优势大打折扣。二是技术性强、用工多与农村劳动力匮乏相矛盾。“一亩园十亩田”的劳动量,从春忙到冬一年四季到头长劳动时间,让人感觉总是费时费工费力。种植果树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技术,而当前农村中30-50岁的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在调查时了解到,当前农村70%-80%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妇女和小孩为主。“小年轻的出去打个小工,一年下来挣二万块钱很容易。”大部分年轻人不愿再从事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理由很简单,外出务工收入也不菲,同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上了年纪的老果农即使有兴趣也感觉力不从心。前曹镇董集村董怀和说,“只有年龄超过60岁、出去打工没人要的在家管葡萄了”。因此,果树效益算起来不错,但由于缺乏劳力,要大面积发展起来也很不容易。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价格不稳定、灾害补偿机制不健全,与果农求稳心理相矛盾。当前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没有专业化的果品市场和信息平台,广大果农的市场观念不强,销售渠道单一,仅限于在集贸市场上零售,单打独斗,经营分散,风险性大,比较效益差。如前曹镇董集村现有赤霞珠、烟73等酿酒葡萄150亩,年产葡萄30万公斤,坐地等客式销售造成收入降低。“近两年价格较好,几年之后我们新发展的苹果、梨、桃等经济林见到产量后价格是不是依然好呢?这是群众最担心的事情”,王打挂镇林业站长祁由军如是说。许多农民反映说,现在就怕一哄而上大发展,重蹈上个世纪90年代种上了果树,结了果,卖不了,卖不了就伐树的怪圈。同时,经济林病虫害、自然灾害较多如:我县93年冬季突发的低温冻害、98年以来苹果树上发生的顽固性轮纹病等都给果农造成了严重损失。
笔者认为要振兴果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统筹解决“三大矛盾”。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创办示范园,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进行引导,宣传部门挖掘身边的果树种植典型户,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打破农民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增强农民发展意识,修复心中的果业发展“硬伤”,让农民看到果业的高产高效,增强果业吸引力。二是政府统筹考虑,相关部门在有基础的村庄、社区,区分城乡、农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规划出果树种植专业区,愿意种果树和种粮食的各得其所。在发展上避免树种、品种的同质化发展民,避免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发展,形成“一村一果”、观光采摘、加工等各具城乡特色的发展模式,避免同质化带来的恶性市场竞争。三是各级政府参照“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出台落实 “以奖代补”的果树发展政策,在农民建园后给以补助。同时协调金融、财政部门,利用好中央林业小额贴息贷款政策,解决果品贮藏、加工业户、果树育苗户、种植大户等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四县级政府应筹建果业信息销售、技术服务平台和开通技术服务联动热线,乡村成立了技术、销售等方面互助性的果品销售协会、合作社等,达到促销售、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同时协调保险部门探索建立果业保险模式和制度,让农民遭受自然灾害时能得到一定的补偿,减轻农民的灾害损失。五是加强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构建以县果树站、乡镇林业站为“纲”,以合作社、协会等为“目”的新时期果树科技推广网络,搞好农民技术培训,引进先进地区果园幼龄果园间作种植技术,增加果园早期收益。尝试探索果园生产机械化的路子,降低果园的劳动量和强度,制定出果树生产所需的标准化、程式化、简单化技术。i
作者简介:任善军(1974年4月-),山东平原人,大学本科,农艺师,从事林果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