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下的“老漂族”社会适应问题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chen113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老漂族”是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化条件下,形成的新型社会“弱势群体”。“老漂族”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心理、语言、社区活动参与等社会适应和精神满足问题,却成了政策不能及的灰色地带。本项目将针对学者們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并且在理论的基础上用实际可行的志愿服务“4 ”模式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与“老漂族”城市融入问题的关系和作用研究,切实改善“老漂族”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增强该群体的城市幸福感。
  关键词: 老漂族 大学生 “4 ”模式 社会适应 精神满足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流动人口2.6亿,60岁以上达到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1],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老漂族”这一新兴名词如同20世纪的“进城农民工”一般风靡全国,而“老漂族”所面临的社会适应、精神满足、养老政策、医疗报销等问题逐渐凸显并日益尖锐,成为我国当下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而本次的调研主要以“老漂族”和大学生两个群体为调研对象,通过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4 ”模式在“老漂族”社会治理问题的社区和个人层面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芦恒和郑超月学者认为,从学理的角度看,此问题可从公共性的转换视角入手,即从“静态”过渡到“流动公共性”,利用跨越性、联动性、制度化等特点灵活地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从而向其提供健全的公共保障和公共生活[2]。本文提供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以“4 ”模式为基础,以“动态流动性制度”为手段,探索一种能全方位、多层次满足“老漂族”精神层面和生活层面需求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老漂族”的概念界定
  有学者认为:“老漂族”是指为了照顾自己生活或照顾孩子读书,一些青年农民工接到城里同住的父母[3]。刘庆认为:“老漂族”也称“漂族老人”,特指人到老年还要离开故土家园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生活的那些老年人[4]。“老漂族”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本文将对“老漂族”这一概念理想化,界定为正在或者打算在现居住地长时间(3年以上)居住,但无居住地户籍的60岁以上的全部老年群体。将研究群体的范围有意识地扩大,旨在发现不同特征下的“老漂族”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适应和精神满足问题,从而辅以不同时长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落实新模式的探究和问题解决进程。
  二、志愿服务“4 ”模式对“老漂族”问题的介入
  志愿服务“4 ”模式即是项目 团队 基地 管理,该模式是团队根据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理论,针对“老漂族”群体规模大、问题多、跨度大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的新服务模式。
  项目:“老漂族”目前在社会适应和精神满足方面主要需求大致分为城市层面的文化适应需求;社区层面的人际交往及娱乐需求;家庭层面的情感支持需求。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同龄群体间的交流缺乏、心理的消极脆弱、自尊感及价值感的缺乏、家庭中的思想代际隔阂、娱乐休闲方式的单调及文化风俗的差异性[5]。模式中的项目板块主要是根据“老漂族”群体三个大的层面上的需求而展开,将整个项目无限精细化和精准化,细分为心理培训、文化交流、家庭情感联络、人际沟通、兴趣培养、价值实现等众多子项目。
  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子项目的进一步落实,根据子项目的大致方向,在文化交流方面主要包括开展语言培训班、民俗技能切磋班、城市文化班等,利用培训形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利用技能切磋的方法提高文化融合的效率。在家庭情感联络方面,主要开展网络基础技能培训、组织开展育儿经验分享交流座谈会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旨在提升“老漂族”群体的生活技能,减少家庭中最主要的代际摩擦。在人际沟通和兴趣培养方面,主要是组织开展太极、围棋、广场舞、茶艺、晨练等城市老年群体的主流休闲方式的交流活动,同时辅以社区全体老年群体的茶话会、营养早餐交流会等活动,在帮助“老漂族”群体培养良好的娱乐休闲方式的同时,起到本地居民与“老漂族”群体的沟通桥梁作用,进一步促进该群体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圈中。在价值实现方面,通过与大学生志愿者所在高校进行良性的合作,让高校大批量优秀志愿者进入社区展开形式多样的专业化服务,让社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漂族”群体走进高校开展“全国民俗交流座谈会”、“中国传统手工艺培训会”、“大学生活初(再)体验”等活动,在缓解自我内心孤独问题的同时,走访居住地各高校,进一步了解城市文化,通过活动开展的方式,向当代大学生展示各地传统文化的风采,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增强自我的精神满足感。
  针对不同特征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的“老漂族”群体开展不同的活动,满足同一个群体间不同类别的人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改善该群体的社会适应和精神满足问题。
  团队:团队分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及各社区“老漂族”团队。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和“4 ”模式中的项目密不可分,团队的成立是为了项目的顺利执行。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主要包括项目策划团队(团队项目方向的确定和子项目的划分及活动的分类)、项目联络团队(负责内部的指挥协调,是志愿服务团队和“老漂族”团队之间的沟通桥梁)、项目执行团队(负责各个活动人员的招募、分配和活动的完成)、项目调研反馈团队(负责活动后期效果的跟踪与整理,进行分析汇报,根据实际效果和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团队的精细化分工,有利于该活动的高效进行,便于高校中大规模志愿者的管理和分配,保证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形式的活动能够有充裕的志愿者参与,让项目可以高效、持续性地开展。其次,该团队一般由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或者爱心公益社团牵头组成,团队的精细化分工有利于团队负责人进行团队内部成员的量化考核及战略性的部署,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进一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老漂族”团队的建立旨在将各社区的“老漂族”群体集中化,通过团队的形式,加强社区内该群体的联络和沟通,扩大每一位“老漂族”群体的人际交流圈,同时也有利于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基地:基地是志愿服务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固定的场所,在该项目中,基地主要为城市中的各个居民社区,其次为城市中的娱乐场所,包括志愿服务团队所在的各高校。社区是“老漂族”群体最集中的地方,同时是该群体活动的主要区域,要解决该群体的社会适应和精神满足问题,解决“老漂族”群体的社区融入问题是关键。
  “老漂族”群体由于空间变动导致的对原空间的依恋陷入了一种社会区隔和自我情感区隔[6],因此,该群体面对一个新的社区,很难主动快速地融入进去,导致“老漂族”的社区活动参与度低,社区融入感和归属感较低。将社区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基地,旨在通过将大学生志愿者有组织地长期引进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策划和举办,通过大学生与“老漂族”群体之间的联系和社区的号召,有针对性地举办社区文化休闲类活动,提高“老漂族”群体的社区活动参与度,以此为媒介,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合作类项目,有目的地加强“老漂族”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社区和谐及解决“老漂族”的社区融入问题。
  管理:“4 ”模式中的管理包括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和基地管理,是整个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4 ”模式中的管理在项目部分更多地倾向于项目整体的跟进和改进,是对活动开展后参与群体反馈效果的一个综合性的整理和分析,根据开展的实际情况,“老漂族”的意向反馈,团队的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对项目的方向、预期目标、活动设置进行综合性、全局性的修正和改善。在团队部分管理则主要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成员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志愿者的招募、考核、培训、分工和激励。不同的项目团队需要志愿者掌握不同的技能,需要负责人制定切实可行的技能培训和量化考核标准,在保证团队成员数量的同时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在基地管理方面,主要是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特征的社区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与调整,加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丰富活动形式的同时,提高团队的人员利用率,更进一步促进“老漂族”的人际交流圈,增强“老漂族”的城市融入感。
  综上所述,本文以数量大、热情高的高校志愿者为解决“老漂族”社会适应问题的主力军,抛开养老政策、医疗报销等政府层面的研究热点,致力于通过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志愿者群体解决“老漂族”群体生活中最本质、最现实、最贴近于社区生活的社会使用和精神满足问题。通过志愿服务的“4 ”模式,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特征不同境遇下的“老漂族”群体开展最适合的志愿服务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当然,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共同解决“老漂族”群体的医疗报销、城市融入、精神满足等各方面问题,切实改善我国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何惠亭.代际关系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研究[J].前沿,2014(09).
  [2]芦恒,郑超月.“流动的公共性”视角下老年流动群体的类型与精准治理——以城市“老漂族”为中心[J].江海学刊,2016(02).
  [3]程雅璐.流动的老年期——淺析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J].老龄科学研究,2015(02).
  [4]刘庆.“老漂族”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J].西北人口,2012(04).
  [5]孙梦婷.小组工作方法在“老漂族”社会融入中的运用——以苏州L社区为例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6.
  [6]江立华,王寓凡.空间变动与“老漂族”的社会适应[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05).
其他文献
触摸历史温度,感受人性光芒,把人的教育和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是历史课的灵魂。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近代篇"历史探究活动为活动主题,通过此次历史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
今年以来,龙岩市充分整合资源,突出历史、自然、文化以及革命传统等地方特色,以打造“红土学风”中心组学习龙头品牌和培育县级理论进基层系列学习子品牌为载体,以理论学习精品化
摘 要: 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是改革中存在一些困境,要从根本上促进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发展,就要从课程性质、民办高校特点和学生自身情况出发。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微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一、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征。  第一,体系严谨,理论性强。微观经济学是以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几代经济学
分别以5个A1、A3细胞质甜高粱品种为材料,对其光合参数日变化特点及其产量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A3细胞质甜高梁光合速率的平均值普遍高于A1细胞
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实践和创新。
一、组织文化的定义 研究事业单位组织文化之前,应针对组织文化做出一个准确、通行的定义。关于组织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如今国外支持较多的是艾德加·施恩(Edgar Schei
近年来,延平区依托农村科技远程视频网络和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立农村远程视频网络理论普及教育平台,有力推动科学理论进基层,充分发挥了理论统一思想、解疑释惑、凝心聚力的
目的探讨半喉切除术后患者使用微量泵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 200例患者随机入组,A组100例为对照组(间断注入湿化法组),B组100例为实验组(微量泵持续湿化法组),然后观察湿化效
摘 要: 文化传承与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关联,可以说高职院校语文教育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从本质上说,语文教育就是学生在文化世界里遨游的过程。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语文教育领域里是一个不可或缺又极易忽略的文化教育问题。近百年来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界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研究内容甚少:概念模糊、意识淡薄、教法空白,至于有关传统节日文化题材的选文更少。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语文教育 民族文化 节日文化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理想信念是人们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