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爱的哲学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0405010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郑板桥是在被爱和爱中的交织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因此他对“爱”有着独特的见解,并且构筑了他爱的哲学。
  关键词: 郑板桥 爱 爱的哲学
  
  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书画家。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县人。曾自云:“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一生中经历了卖画—从政—再卖画的历程。以“‘诗词皆别调’,书法自称‘六分半书’,画兰、竹‘脱尽实俗’”,被世人所称道。为官只是七品县令,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通观板桥的一生,他有很多思想都值得今人去研究和借鉴,本文就是从哲学角度去分析板桥的“爱”的。他的爱包含着血和泪,笑与哭,是纯洁的、无私的、博大的、无疆的,同时也是辩证的。
  一
  从板桥的祖父开始郑家逐渐衰落,到了板桥出生的时候郑家已经很贫困了,三岁的他就失去了生母,他在诗中写道:“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所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但是乳母费氏给了他胜似母爱的关爱。《乳母诗》:“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这是他对乳母养育之恩的无限怀念,乳母无论怎么艰难,总是不让年幼的板桥挨饿受冻。可想而知在那个贫苦的家庭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乳母的爱和善良,对板桥健全的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她让板桥懂得怎样去做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好人,做官后怎样爱民如子。也正是此时,“爱”的种子已经在幼小的心田里扎下了根,并且不断地成长壮大。
  成家后妻子为板桥生了一男两女,这无疑使他们窘困的生活雪上加霜。因家中无粮,他不让孩子们早起。有时外出借钱,没等他开口人家就已经委婉地回绝了。他只有沮丧地回到家中,妻子理解丈夫的难处,从来不埋怨他,只是找些首饰和衣物让他去典当来暂时渡过难关。这些都深深地刺痛他这个男人的心,他觉得自己太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自幼桀骜不驯的他不相信自己就这样穷困一生,焦山的发愤苦读和书画的创新独帜,不但给他带来了经济上的好转,而且给他带来了仕途上的希望。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但没有因为科举而变得迂腐,而是能跨越封建思想的束缚,他的“仁者之心”也与日俱增,他所遭受的痛苦时时敲打着他那颗“仁者”之心。他尽己所能去爱他所爱的一切,为了他所爱的他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甚至连大清的法律也置若罔闻,只为他心中那座神圣的爱的哲学殿堂。
  二
  (一)板桥对书画之爱
  板桥自幼受父亲良好教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经、诗、子、集,无所不通,并且能够背诵、默写下来。如《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云:“吾弟读书,四书之上有六经,六经之下有左,史,庄,骚,贾,董策略,诸葛表彰,韩文,杜诗而已。只此教书,终身读不尽,终身受不尽。”可见他览书之博,受传统文化教化之深。这浇灌了他那颗“博爱”之心。他在隶书的基础上,将真、草、篆几种书体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书体,即以楷隶为主,草篆为辅,再融入画兰、画竹笔法。经过摸索,渐渐形成一种新字体,他自己戏称“六分半体”。这是他二十多年来创造的成果,是爱的硕果。不但征服了扬州,而且轰动京师。
  他的绘画也是当时一绝,这是他师法大自然的硕果。儿时费氏用白纸糊的窗上的竹影时时拨动着他绘画的灵感。他家后园的片片新竹时时浮现在眼前。李鳝看完他的画之后,不由得赞叹:“能自成一派。”因为他不模仿他人,所以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也是板桥的作品被当时和现代人所珍藏的原因之所在。
  (二)板桥对动植物之爱
  板桥之爱是“博爱”。他对动植物也同样投入真爱,他认为“物各有本性”,物物皆应平等。动植物和人一样有着各种美德、美姿,因此我们要爱护它们。他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弟二书》中写道:“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志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蛇蚖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蜘蛛结网,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遂以此残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他认为万物都由天地所生发,因此他们应该和人一样平等。虽然人是万物之灵,为最贵,但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负起保护生灵之大任,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以平等心待万物,以爱护心待万物。不论动物是大还是小,不论是毒蛇还是猛兽,都应爱护,即使是“最毒”的蛇蚖蜈蚣、豺狼虎豹,也不能杀之,应该把它们驱走,不去伤害他们。在四百年前的清代就有这样自然主义的思想,可谓是难能可贵的。
  这封信又补写了一段养鸟,体现他对鸟类的爱护:“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鸟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树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园鸟家。将旦时,睡梦将醒,尚辗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濯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诗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忍何如也!”这里不仅讲了怎样正确爱护动物,而且讲了动物与人和谐相处所带来的快乐和其中的乐趣,使今人有所领悟,使养鸟者汗颜,让猎杀者扪心自问。吾心必被他的爱心所同化,此等爱心真应该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尤其是现在爱的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对植物也是如此,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霜。”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他视植物亦有生命、有美德,如盆养之,均会束缚其生长,应该归其适宜的环境之中,让它们均按具本性自由生长,“各适所天”。这比佛家的思想更进一步,此乃板桥自然主义的升华,成为板桥“爱的哲学”的思想之基础。在板桥的作品中,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他广泛的博爱,正像西方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他爱天地中的万物,在揭示物性的同时,又有象征性,是融物性与人性为一体的,这是他在儒宗、佛祖观念思想上的进一步思考,是继承,又是创新。他的爱之哲学不时散发出现代人的气息。
  (三)板桥对百姓之爱
  板桥对动植物尚且有如此之爱,那么当他成为一方的父母官时,他展现的“大爱”就更具有哲学思辨性,他总是因地因时因事地辩证去爱他所爱的百姓。
  板桥痛恨那些不问民疾的官吏,也深恐自己不了解民情,做出对不起老百姓的事。如《范县诗》所云:“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苦蒿菜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尚有隐忧难尽烛,何曾顽梗竟能驯?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这首诗是对为官者不了解民间的隐情、冤屈而发的感慨。“隔”会让上层不了解民间真相,有多少官吏为了一己私利竭力维护这个“隔”,小小的县衙门就把自己和百姓隔开,何况凌驾于万民之上的皇帝。因此,他做县令十年,常常深入民间,探求民众疾苦,革除流弊,有诗为证:“布袜青鞋为长吏,白榆文杏种春城。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板桥深入民间探访民情,累了就睡在田埂上。此等爱民之官多多益善。板桥为了更好地和百姓沟通,出行时很少有伙仗队开道,即使有,也把“肃静”“回避”改为“求同民情”“愿闻己过”。
  板桥在年轻时就有“一旦做事通达,就要造福百姓”的抱负,他在调任潍县后,看到的是满目的荒凉和无数的灾民,他流泪了。在《逃荒行》中写道:“十月卖一儿,五月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长路迂于远。关山杂豺虎,天荒虎不饥,肝人伺岩阻。豺狼白昼出,诸村乱击鼓。嗟予皮发焦,骨断折腰膂……字牧马牛羊,斜阳谷量数。身安心转悲,天南泪少何许,万事不可言,临风泪如注。”
  看到灾民的惨状,板桥不禁泪流满面。面对着巨大的天灾,板桥没有气馁、退缩,而是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自己“捐廉代输”,即把自己的俸薪、养廉银捐出来,用来缓解灾情。其次,不顾上司忌讳,上报灾情。因为地方官为了讨好皇帝,都不愿上报灾情,以免殃及自己的升迁。即便上司给他记大过,他依然执意上报。皇帝知晓后,派专人到山东督办救灾事宜。再次,开仓放粮。这可是未经审批的,有人劝他等申报批准再放粮,他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亦,有谴我任之。”(《重修兴化县志》)这可是冒着杀头的危险。第四,以告示的形式敦促富户广开粥场。这又招致富绅的不满。最后,以工代赈,重修水利工程。经过板桥的不懈努力,潍县的百姓终于度过了灾荒。这使得百万人活命,此乃人间的“大爱”。为了百姓,他总是辩证地去执政,义无反顾地为了灾民,什么仕途升迁,上级的颜面,朝廷的禁令,此时他心中只有“爱”,为了百姓,他什么都可放下。这正是他爱的哲学的完美体现。
  郑板桥断案理政时无处不体现其爱民亲民之情。
  乡绅捉送通奸僧尼来衙,此等案件甚是好办,僧尼通奸乃佛门大忌,也是刑法所不容,况且又有人证。可是,郑板桥觉得其中必有真情,通过一番明察细访,他不但不办其破坏清规之罪,反而让案犯还俗结婚,“奸僧淫尼”倒变成“新郎新娘”了,阶下因变成了座上客,这是何等的屈法申恩,令人闻之称快。真乃真爱促真情。奸商执一小贩来衙要郑板桥惩处,郑板桥则用芦席为枷,枷上画满呈竹,将小贩枷立奸商门前,致使奸商求罢,这是郑板桥对私盐贩子的同情、怜悯。小贩也是被生活逼迫得实在没有办法,按当时法令,确是私贩盐要判刑坐牢的。而在郑板桥这里,虽触法待罪,但情实可恕,是情大于法,法在郑板桥的爱心面前已经不存在,这是他爱大于法的大胆所为,令今人快慰,更令贫人称叹:此乃清官,爱民之官。即使遭窃,他也以极大的同情给予谅解,那时他还在扬州卖画,月夜下听到响动,他舔破窗纸,看见一个黑衣人正在撬东厢的房门。郑板桥知道这个盗贼是想偷食物。他苦笑,自己已经是有上顿没下顿的,因此吟出一首打油诗:
  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无半根。
  出门体谅黄尾犬,越墙莫伤绿花盆。
  夜深不及披衣送,收拾雄心重做人。
  当年饥寒交迫,只得吟诗退贼。当听弟郑墨说家中失窃,他即在给信中写道:“长夜失窃,固属憾事。然则,区区八十两,何须‘心痛’、发指。窃贼固当绳之以法,但因饥寒所迫,铤而走险,情犹可恕。而且,不偷农户,而窃官家,盖因农家积蓄无多,宦室储藏丰富,窃之无损其毫末也。足见,行窃我家者,乃是有道之贼。愚兄以为,与其农户被窃,何如我家被窃;农户收成有限,一旦失之,何处弥补?我则不然:月有官薪,年有养廉,卖字卖画,也可赚得几两银子,胜似农家百倍。故愚兄既不痛心,也不耿之于怀,反为有道之盗而额手也!”
  古人见梁上有贼,呼之下。询之始末,良言规劝,并赠金银,令做小本经营——如此度量,令吾辈拍手称快。这在当时社会情况下分析得还是很到位的。板桥的时代虽说是康乾盛世,可是百姓即使整日劳动也不得温饱,偷盗大多数是生活所逼迫的。
  话虽如此,以后还应留心门户,勿使穿墙入室之徒得陇而望蜀焉。虽然是被盗,可对盗贼还称他们偷得有理。对贼,对农民,怀有深刻的同情,此种怜惜之情,非心胸博大,非有仁者之心,实难有此言论。
  三
  板桥从接受别人的爱,再到去爱世间的万物,这个过程充满了无尽的苦难和辛酸。在这个过程中他悟出:“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是其一生爱之哲学的精华。
  “难得糊涂”四字之下注有:“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其中蕴含着很深的爱的哲理。对于任何人和事,切莫事事为己占先,得了便宜,得理不饶人,而应时时不妨“糊涂”一下,“放一者,退一步”,时时给对方留有余地,不至于使对方恼羞成怒,“急兔起反噬之余”,即得让人处且让人,这样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对方也好下台阶,不致强烈反对,事态就和谐发展了。用爱心去感化对方,让对方自觉理亏,这样既避免了激烈的冲击,又和谐了社会关系,真乃好“糊涂”。这是“糊涂”之爱散发着历久的馨香,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吃亏是福”四字之下注有:“满者,损之机,方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的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人间大爱的体现在于“损于己则益于彼”。板桥以“仁者”之心,倡行古道,极具有辩证色彩,他之所以终生不愧余力地去播撒他的“爱”,是为求己心之安,无愧于心。
  纵观郑板桥的一生,无论是贫困卖画,还是为官牧民,他都是损己利彼,把余财散尽,自己却是贫困终生。他以他的无愧之心,践行着他心中神圣的哲学之“爱”,他时时刻刻去爱别人。这也是历史记住他,人民记住它的内在根源之所在,郑板桥必将以他的爱的哲学而誉满天下,驰名中外。
  
  参考文献:
  [1]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王同书.郑板桥评传.
  [3]王家誠.郑板桥传.
  [4]文源.郑板桥全传.
其他文献
中药或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或混饲药剂,是近10多年来兽医中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饲料添加剂的一个独特系列,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在现代集约化畜牧业生产中,中草药因
作者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小学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意识:观古今于须臾——调动审美感观:云想衣裳花想容——进入审美意境。
中国自古以来便十分重视教育。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文明开化,还是寻常百姓的读书识字,无不彰显出中国人笃实求真的品质,以及对知识的诉求。而作为一系列教育的起点,蒙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不仅着重于对儿童认字、书写和记忆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将“礼义廉耻”等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传授于幼童,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同时,蒙学教育还有着普及基本文化常识和生活常识的作用,因此这个教育阶段完全
摘要:女性的身体是人间的缔造者。并几乎贯穿在所有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本文通过对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身体的研究,探讨英国不同时期对于女性身体的评判及审美标准,并透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来审女性身体在英国文学中散发出的强大魅力,以及女性身体是如何经过文学的转换最终成为真正的文学身体的。  关键词:英国文学 女性身体 塑造标准    一    人的身体是灵魂最好的图画。它并非简单的肉体,而是人的情感、欲
简述植物炭疽病的危害和生物学特性、植物对病原物的抗病机制以及主要热带作物对炭疽病的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