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缓缓走到毛岸英的墓前,献上鲜花,轻轻抚摸着毛岸英的雕像,老泪纵横……
这是出现在不久前刚播映的34集电视连续剧《毛岸英》中的第一幕,也是摄制组实地拍摄的镜头。电视剧中老年刘思齐的扮演者就是已改名为刘松林的本人。“我不是扮演,不是在那里演戏。当时导演就让我站在毛岸英的像前,我以为只是留一张影。当时周围剧组的人在干什么,我全不知道。后来导演说,当时在场的二三十个人全哭了,这就是我在全片的惟一一个镜头。”
60年前一别,竟成永诀。刘松林3年后才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可是她却一直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深秋的一天,记者来到刘松林的家,听她深情讲述了她与毛岸英之间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一段红色情缘的初始
1938年春节,刘松林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扮演描写烈士遗孤的话剧《弃儿》中的小主角。当演到一对革命夫妻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在寒风中奔走呼喊着“妈妈!妈妈”时,被剧情感染的毛泽东想起了自己的孩子,父爱的情怀在毛泽东心头鼓荡……
谢幕后,毛泽东抚摸着刘松林的头问:“你叫什么名字呀?”她腼腆答道:“我叫刘思齐。”当得知她是烈士刘谦初和自己的老战友张文秋的女儿时,毛泽东弯下腰来说:“你不是‘弃儿’,是革命的宝贝,我做你的干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好不好呀?”此后,刘松林就成了毛泽东的干女儿。
刘松林是遗腹子。父亲刘谦初,大革命时期入党,先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1931年4月5日,刘谦初与邓恩铭等21人被国民党发动派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年仅34岁的刘谦初没能看上女儿一眼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白色恐怖下,母亲张文秋带着幼小的刘松林在上海、香港、南昌、北平等地长期从事地下工作。1937年9月,张文秋奔赴延安。张文秋没有想到,在到延安后的第二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聚精会神地观看由女儿主演的话剧《弃儿》时喜爱上了自己的孩子,并高兴地做孩子的干爸爸。从此以后,刘松林就成了毛泽东家的小常客。
毛岸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清水塘。1930年,杨开慧英勇就义后,毛岸英三兄弟在组织的安排下,由外婆、舅妈带到了上海,住进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大同幼稚园。1931年春上海地下党遭严重破坏,三兄弟流落上海街头,小岸龙据说死于病毒性痢疾。
刘松林回忆说:“我们结婚后,岸英有一次带我去西四胜利影院看电影《三毛流浪记》。当时,他触景生情,非常激动。他告诉我,他和弟弟在上海流浪的经历与三毛非常相似,说自己与三毛相比,除没有给资本家当干儿子和没有偷东西两点外,三毛所吃的苦他都吃了。回家的路上,他一直默不作声。”
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阔别19年的父亲身边。在延安,16岁的刘松林遇到了大自己8岁的毛岸英。
刘松林说:“第一次见面也就只简单说了几句话。岸英穿着一身灰军装,因为瘦,也可能是军装太宽大了点,晃荡晃荡的——他刚回到延安,没衣服,穿的是主席的旧衣服。过去听说他是从苏联回来的,喝过洋墨水,很洋气,看到他时感觉就是个一般干部,很朴实,像一个‘土包子’。后来,又碰到过几次,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交流不是很多。”刘松林把毛岸英当成了大哥哥,喊毛岸英为“岸英哥”。
采访中,刘松林一连用了好几个副词强调印象中的岸英:“岸英非常热情、非常真率,很上进,严格要求自己,学习非常专、非常努力、非常用心,感情就像一团火。”
“一根藤上的苦瓜”结出的爱情之果
1948年5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到达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不久,毛岸英也从参加土改工作的山东来到了西柏坡,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编辑助理。
这年初夏,刘松林因事到西柏坡。“当时,我在西柏坡住了20来天,那段时间我就住在主席家。”刘松林再次遇见了毛岸英。接触中,彼此产生了感情。“在那段时间我们双方都是敞开心扉,相互之间谈了许多过去的经历、现在的想法等等,我们之间的这种沟通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了爱情,这也算是缘份吧。”
开始,刘松林认为毛岸英是从苏联吃过洋面包而回来的高材生,精通俄语、英语和法语,而自己因为被敌人关押(刘松林与妹妹邵华及母亲张文秋曾在新疆度过4年铁牢生涯,后被营救出狱)耽误了学业,还在上培训班。她总觉得两人之间有一些差距,她直截了当地问毛岸英:“岸英哥,你为啥不找一个女大学生做朋友?”毛岸英看着刘松林,知道她心里想什么,但却避而不答她的问题,而是无限感慨地说:“你还没出世就同妈妈坐牢,我是8岁和妈妈坐牢;你的父亲为革命牺牲了,我的母亲为革命也牺牲了。其实咱俩没有差距,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啊!”
相似的遭遇使得毛岸英和刘松林的眼泪流到了一起,他们在相处中产生了爱情,确立了关系,即便分开时也常有鸿雁传书,彼此倾诉心中的牵挂。刘松林说:“我觉得他打动我的除了他的坎坷经历、他所受的苦以外,就是他不像中国的男孩子那么含蓄、隐晦,感情迸发出来时像一团火,我就是被这种情感征服了。”
由于当时他们谈恋爱的事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她将自己的名字“思齐”自作主张改为“松林”。
1948年7月,毛泽东得知自己的长子爱上了干女儿刘松林,很满意。于是,他邀张文秋见面。刘松林回忆:“主席请我妈妈到他家里谈了很长时间,上午没谈完下午接着谈。主席从他的祖父讲起,讲了他的家庭,他自己的经历,介绍了杨开慧,同时也介绍了毛岸英的优缺点,尤其是对岸英的缺点作了一番彻底的介绍。我妈妈也介绍了我们家的经历和每一个成员,把我的优缺点也作了详细的介绍。这就是双方家长对这件事的正式态度。”她强调,是两人相恋之后双方家长才知道的,不像有的文章里讲的是双方家长牵的线。
“我和岸英结婚,是相爱,并不因为他是主席的儿子我才跟他结婚的。岸英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就是爱上他,爱上他的性格,爱上他以前的生活、他的经历,两人互相越走越近,互相走入了对方的内心。”
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49年10月15日晚,是刘松林和毛岸英大喜的日子。这场婚礼后来被称是一场最高规格、最低场面的婚礼。刘松林回忆说:“当时正好要开一个政治局常委会议,毛主席就在会议前给我们举行了婚礼,政治局常委全部参加了。但是要说场面,就办了两桌,一桌是常委和他们的夫人、我和毛岸英等;另外一桌就是一些小朋友。菜是湖南风味的腊肉、腊鱼、辣椒等等。”她记得,蔡畅和康克清送的是一对枕头套。
婚礼简单、朴素、大方。但是,这两个从小受苦受难的孩子都很满足,因为他们毕竟有了稳定的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一声哭喊解开三年闹心的谜团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10月上旬,党中央决定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毛岸英主动请缨去前线,并得到了父亲的批准。对此,刘松林并不知情。
10月14日晚上9点多,毛岸英突然来到医院,似乎有什么话对刘松林要说而没有说,刘松林觉察到了,也没有问。许久后,毛岸英才说:“我明天将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出差。我走了,通信不方便,如果没有接到我的信,千万别着急。”刘松林问:“你到什么地方去呢?”毛岸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强调“要到很远的地方去”。 不知不觉地,他将话题绕到朝鲜上,问我知不知道有个朝鲜半岛,我猛地一愣,反问岸英:‘知道,那儿正在打仗。怎么?’但是他话到嘴边又忙改口,笑着说:‘我是在考你的时政嘞!’”
“他当时马上就变了话题,我根本就没想到他的出差和朝鲜有联系。”刘松林当时注意到岸英的眼神是那样的恋恋不舍。讲起当年的情景,刘松林声音哽咽了:“临走时,他给我提了三条要求: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完成学业,每个星期都要抽空去看望父亲,替他照顾好弟弟岸青。那天临走时,他说还要去我妈妈那里去。后来我妈妈告诉我,他一直在她那里坐到凌晨两点多。谁知这竟成了我们的永别。”
这年10月15日,是刘松林与毛岸英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就在这天清晨,毛岸英又随彭德怀飞回了沈阳。4天后,即10月19日,他随志愿军先头部队跨过鸭绿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担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毛岸英走后给刘松林写过一封信,“信里没提自己在哪里,信是从内部带回来的,没有邮戳。在信里,他只是再三询问我的健康情况,对我们婚后他没能与我在一起多待一些时间,没能多照顾我而满怀歉意,但年轻的我那个时候没能理解他”。很遗憾,这封珍贵的红色家书后来一次次被刘松林的泪水泡湿,如今怎么也找不到了。
此后,刘松林再没有收到毛岸英的来信。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刘松林等呀、盼呀,还是没有他的来信。这时,毛岸英临行时给刘松林吃的定心丸起作用了:“通信不方便,如果没有接到我的信,千万别着急。”于是,刘松林那颗烦躁的心便安静下来。
事实上,毛泽东早已知道毛岸英牺牲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独自承受着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一直瞒着儿媳刘松林,以便让她安心学习。
刘松林曾想去问主席,但看见爸爸望着自己的那双坦然的眼睛,听到爸爸不时用平静的声音谈论岸英,谈他小时的趣事,谈他在上海的流浪,谈他与母亲杨开慧的生离死别,谈他作为一名红军军官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当我们谈到有趣的事时,主席甚至会哈哈大笑。”刘松林说,当时还责备自己不该胡思乱想。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基本结束。不少志愿军战士陆续回国,而刘松林迟迟不见毛岸英没有回来及相关消息,“我实在忍不住了,想打听情况,就到主席办公室里去问”。
看到毛泽东正在批阅文件,刘松林也顾不了那么多,劈头盖脑就问:“爸爸,岸英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来信?”毛泽东一下子怔住了,拿烟的手开始颤抖起来,声音很低:“岸英已经牺牲了!”
怀疑一旦被证实,刘松林就被击倒。听到毛泽东苍老而悲痛的声音传入耳中,刘松林只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都被击碎了,撕肝裂肺般嚎啕大哭。这时,毛泽东又说了一句:“我也是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的。以后,你就是我的亲女儿了!”
冷静下来后,刘松林终于明白了:爸爸曾一次次在自己面前提起开慧妈妈的牺牲,历数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的牺牲,提起许许多多牺牲了的烈士,其中也包括自己的亲生父亲和继父。一个一个的讲,哪一个人是怎么牺牲的,牺牲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牺牲以后家里怎么样。有一次,他跟自己足足谈了4个小时。总之,他想告诉的就是,干革命就会有牺牲。这一切也都是为了自己能承受住岸英的牺牲!
“我当时都没很在意,事后才知道主席的用心良苦。自己的孩子走了,却要隐瞒事实,总是以很正常的口吻回答自己的儿媳,乃至强颜欢笑。作为孩子的亲人,真的太难了。但主席做到了……”
刘松林讲起这些,忍不住流下了激动泪水。
从“秘密访朝”到“岸英牺牲地的确定”背后
1959年2月上旬,刘松林去朝鲜为岸英扫墓。刘松林回忆说,第一次去扫墓,一切开销都是从主席自己的稿费中出,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因为朝鲜是战后,很艰难,虽然没能到岸英的牺牲地,但是能去扫墓已经非常满足了。
毛岸英烈士的墓在桧仓郡西北山坡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白色圆形的墓前竖有墓碑,正面为“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有碑文:“毛岸英烈士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当时,刘松林急奔过去,跪在墓前,双手抚摸着墓碑放声痛哭。“岸英,我来看你来了,代表爸爸来看你来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来晚了……”刘松林把压抑在心中的痛在这一刻完全释放出来。这是一种积攒了多少年的痛,又是一种积攒了多少年的情。因痛生情,因情生痛,谁又能说得清楚。
她在朝鲜病倒了,高烧不退,医生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脑膜炎并发症。为了不惊动他人,刘松林执意回到北京的医院治疗。回国一下火车就被直接抬进了医院。
那次,刘松林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她的情绪十分低落,几乎就要崩溃了。此时,毛泽东派秘书送来了一封他的亲笔信。信上叮嘱刘松林要“意志为主、医药为辅”。亲切的话语与关照,仿佛为刘松林送来了温暖的阳光,帮助她找回了生活的勇气。病好后,刘松林去向主席汇报了整个扫墓的过程。
“后来,主席问岸英的墓在什么方位,我跟他讲岸英的墓在前面,他后面有133个墓。主席想了很久才说:思齐,你将来有机会,还是要到岸英牺牲的地方去看一下。”那个时候刘松林才意识到,她的内心深处也是有这么一个隐藏的愿望。
2006年5月12日,朝鲜的大榆洞迎来了刘松林。大榆洞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是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也是毛岸英牺牲的地方。这是刘松林一直魂牵梦系的地方。
刘松林此前曾多次拜访过当年见证毛岸英牺牲的赵南起将军,请他回忆有关细节。当年赵南起曾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担任参谋,与毛岸英共事。这天清晨,经过近4小时的车程,终于到大榆洞了。下车后,最先映入刘松林眼帘的是志愿军司令部、后来既做指挥部又做防空洞的矿洞口。“我虽从未到过大榆洞,但是我却感到我对那里是那么的熟悉。我沿着熟悉的矿洞、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小山坡找到了小山坡上的一块小平台,小平台上长着几株大松树。这座小平台就是当年被凝固汽油弹烧毁的那座小木房、也就是当年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的基址。”一切与赵南起将军的描述吻合,刘松林站在小小的平台前,望着罩在平台上的那层厚厚的松针,想着松针下那被烧焦了的浸透了岸英鲜血的泥土,再一次感受到“心碎”这两个字的分量:岸英,你到底倒在哪里啊?
在中朝双方人员的一致努力并经刘松林同意,毛岸英牺牲的大致地点被确定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旧址前一片松林下。这片松林是朝方为纪念毛岸英特意种下的,共有12棵。站在这些高大挺拔的松树前,刘松林沉默良久……
为标记并纪念毛岸英牺牲地,刘松林在一颗松树下立了一块小石碑。碑高1.1米,基座高25厘米,象征着毛岸英牺牲的日期11月25日。刘松林草拟了碑文:“毛岸英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于1950年11月25日,因美帝飞机轰炸牺牲于此处。”落款为“刘思齐2006年5月12日”。
“岸英,这是家乡的浏阳河酒,喝了好好安息吧。”刘松林将一束鲜花献上,将一杯家乡的醇酒缓缓地洒向了这块土地,带着自己的泪水和思念、也带着自己的祝愿。她也终于舒了一口气,自己完成了爸爸毛泽东40多年前对自己的嘱托!
迄今,刘松林已7次到朝鲜看望岸英。“我每次去朝鲜,都觉得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但如果将来还有机会去,我还是要求去。”
岁月荏苒,晚年刘松林对毛岸英的思念和追忆并未随着流水般的时光渐渐淡去。她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对于毛岸英的情感,却永远珍藏在心底……
这是出现在不久前刚播映的34集电视连续剧《毛岸英》中的第一幕,也是摄制组实地拍摄的镜头。电视剧中老年刘思齐的扮演者就是已改名为刘松林的本人。“我不是扮演,不是在那里演戏。当时导演就让我站在毛岸英的像前,我以为只是留一张影。当时周围剧组的人在干什么,我全不知道。后来导演说,当时在场的二三十个人全哭了,这就是我在全片的惟一一个镜头。”
60年前一别,竟成永诀。刘松林3年后才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可是她却一直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深秋的一天,记者来到刘松林的家,听她深情讲述了她与毛岸英之间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一段红色情缘的初始
1938年春节,刘松林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扮演描写烈士遗孤的话剧《弃儿》中的小主角。当演到一对革命夫妻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在寒风中奔走呼喊着“妈妈!妈妈”时,被剧情感染的毛泽东想起了自己的孩子,父爱的情怀在毛泽东心头鼓荡……
谢幕后,毛泽东抚摸着刘松林的头问:“你叫什么名字呀?”她腼腆答道:“我叫刘思齐。”当得知她是烈士刘谦初和自己的老战友张文秋的女儿时,毛泽东弯下腰来说:“你不是‘弃儿’,是革命的宝贝,我做你的干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好不好呀?”此后,刘松林就成了毛泽东的干女儿。
刘松林是遗腹子。父亲刘谦初,大革命时期入党,先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1931年4月5日,刘谦初与邓恩铭等21人被国民党发动派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年仅34岁的刘谦初没能看上女儿一眼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白色恐怖下,母亲张文秋带着幼小的刘松林在上海、香港、南昌、北平等地长期从事地下工作。1937年9月,张文秋奔赴延安。张文秋没有想到,在到延安后的第二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聚精会神地观看由女儿主演的话剧《弃儿》时喜爱上了自己的孩子,并高兴地做孩子的干爸爸。从此以后,刘松林就成了毛泽东家的小常客。
毛岸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清水塘。1930年,杨开慧英勇就义后,毛岸英三兄弟在组织的安排下,由外婆、舅妈带到了上海,住进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大同幼稚园。1931年春上海地下党遭严重破坏,三兄弟流落上海街头,小岸龙据说死于病毒性痢疾。
刘松林回忆说:“我们结婚后,岸英有一次带我去西四胜利影院看电影《三毛流浪记》。当时,他触景生情,非常激动。他告诉我,他和弟弟在上海流浪的经历与三毛非常相似,说自己与三毛相比,除没有给资本家当干儿子和没有偷东西两点外,三毛所吃的苦他都吃了。回家的路上,他一直默不作声。”
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阔别19年的父亲身边。在延安,16岁的刘松林遇到了大自己8岁的毛岸英。
刘松林说:“第一次见面也就只简单说了几句话。岸英穿着一身灰军装,因为瘦,也可能是军装太宽大了点,晃荡晃荡的——他刚回到延安,没衣服,穿的是主席的旧衣服。过去听说他是从苏联回来的,喝过洋墨水,很洋气,看到他时感觉就是个一般干部,很朴实,像一个‘土包子’。后来,又碰到过几次,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交流不是很多。”刘松林把毛岸英当成了大哥哥,喊毛岸英为“岸英哥”。
采访中,刘松林一连用了好几个副词强调印象中的岸英:“岸英非常热情、非常真率,很上进,严格要求自己,学习非常专、非常努力、非常用心,感情就像一团火。”
“一根藤上的苦瓜”结出的爱情之果
1948年5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到达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不久,毛岸英也从参加土改工作的山东来到了西柏坡,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编辑助理。
这年初夏,刘松林因事到西柏坡。“当时,我在西柏坡住了20来天,那段时间我就住在主席家。”刘松林再次遇见了毛岸英。接触中,彼此产生了感情。“在那段时间我们双方都是敞开心扉,相互之间谈了许多过去的经历、现在的想法等等,我们之间的这种沟通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了爱情,这也算是缘份吧。”
开始,刘松林认为毛岸英是从苏联吃过洋面包而回来的高材生,精通俄语、英语和法语,而自己因为被敌人关押(刘松林与妹妹邵华及母亲张文秋曾在新疆度过4年铁牢生涯,后被营救出狱)耽误了学业,还在上培训班。她总觉得两人之间有一些差距,她直截了当地问毛岸英:“岸英哥,你为啥不找一个女大学生做朋友?”毛岸英看着刘松林,知道她心里想什么,但却避而不答她的问题,而是无限感慨地说:“你还没出世就同妈妈坐牢,我是8岁和妈妈坐牢;你的父亲为革命牺牲了,我的母亲为革命也牺牲了。其实咱俩没有差距,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啊!”
相似的遭遇使得毛岸英和刘松林的眼泪流到了一起,他们在相处中产生了爱情,确立了关系,即便分开时也常有鸿雁传书,彼此倾诉心中的牵挂。刘松林说:“我觉得他打动我的除了他的坎坷经历、他所受的苦以外,就是他不像中国的男孩子那么含蓄、隐晦,感情迸发出来时像一团火,我就是被这种情感征服了。”
由于当时他们谈恋爱的事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她将自己的名字“思齐”自作主张改为“松林”。
1948年7月,毛泽东得知自己的长子爱上了干女儿刘松林,很满意。于是,他邀张文秋见面。刘松林回忆:“主席请我妈妈到他家里谈了很长时间,上午没谈完下午接着谈。主席从他的祖父讲起,讲了他的家庭,他自己的经历,介绍了杨开慧,同时也介绍了毛岸英的优缺点,尤其是对岸英的缺点作了一番彻底的介绍。我妈妈也介绍了我们家的经历和每一个成员,把我的优缺点也作了详细的介绍。这就是双方家长对这件事的正式态度。”她强调,是两人相恋之后双方家长才知道的,不像有的文章里讲的是双方家长牵的线。
“我和岸英结婚,是相爱,并不因为他是主席的儿子我才跟他结婚的。岸英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就是爱上他,爱上他的性格,爱上他以前的生活、他的经历,两人互相越走越近,互相走入了对方的内心。”
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49年10月15日晚,是刘松林和毛岸英大喜的日子。这场婚礼后来被称是一场最高规格、最低场面的婚礼。刘松林回忆说:“当时正好要开一个政治局常委会议,毛主席就在会议前给我们举行了婚礼,政治局常委全部参加了。但是要说场面,就办了两桌,一桌是常委和他们的夫人、我和毛岸英等;另外一桌就是一些小朋友。菜是湖南风味的腊肉、腊鱼、辣椒等等。”她记得,蔡畅和康克清送的是一对枕头套。
婚礼简单、朴素、大方。但是,这两个从小受苦受难的孩子都很满足,因为他们毕竟有了稳定的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一声哭喊解开三年闹心的谜团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10月上旬,党中央决定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毛岸英主动请缨去前线,并得到了父亲的批准。对此,刘松林并不知情。
10月14日晚上9点多,毛岸英突然来到医院,似乎有什么话对刘松林要说而没有说,刘松林觉察到了,也没有问。许久后,毛岸英才说:“我明天将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出差。我走了,通信不方便,如果没有接到我的信,千万别着急。”刘松林问:“你到什么地方去呢?”毛岸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强调“要到很远的地方去”。 不知不觉地,他将话题绕到朝鲜上,问我知不知道有个朝鲜半岛,我猛地一愣,反问岸英:‘知道,那儿正在打仗。怎么?’但是他话到嘴边又忙改口,笑着说:‘我是在考你的时政嘞!’”
“他当时马上就变了话题,我根本就没想到他的出差和朝鲜有联系。”刘松林当时注意到岸英的眼神是那样的恋恋不舍。讲起当年的情景,刘松林声音哽咽了:“临走时,他给我提了三条要求: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完成学业,每个星期都要抽空去看望父亲,替他照顾好弟弟岸青。那天临走时,他说还要去我妈妈那里去。后来我妈妈告诉我,他一直在她那里坐到凌晨两点多。谁知这竟成了我们的永别。”
这年10月15日,是刘松林与毛岸英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就在这天清晨,毛岸英又随彭德怀飞回了沈阳。4天后,即10月19日,他随志愿军先头部队跨过鸭绿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担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毛岸英走后给刘松林写过一封信,“信里没提自己在哪里,信是从内部带回来的,没有邮戳。在信里,他只是再三询问我的健康情况,对我们婚后他没能与我在一起多待一些时间,没能多照顾我而满怀歉意,但年轻的我那个时候没能理解他”。很遗憾,这封珍贵的红色家书后来一次次被刘松林的泪水泡湿,如今怎么也找不到了。
此后,刘松林再没有收到毛岸英的来信。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刘松林等呀、盼呀,还是没有他的来信。这时,毛岸英临行时给刘松林吃的定心丸起作用了:“通信不方便,如果没有接到我的信,千万别着急。”于是,刘松林那颗烦躁的心便安静下来。
事实上,毛泽东早已知道毛岸英牺牲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独自承受着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一直瞒着儿媳刘松林,以便让她安心学习。
刘松林曾想去问主席,但看见爸爸望着自己的那双坦然的眼睛,听到爸爸不时用平静的声音谈论岸英,谈他小时的趣事,谈他在上海的流浪,谈他与母亲杨开慧的生离死别,谈他作为一名红军军官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当我们谈到有趣的事时,主席甚至会哈哈大笑。”刘松林说,当时还责备自己不该胡思乱想。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基本结束。不少志愿军战士陆续回国,而刘松林迟迟不见毛岸英没有回来及相关消息,“我实在忍不住了,想打听情况,就到主席办公室里去问”。
看到毛泽东正在批阅文件,刘松林也顾不了那么多,劈头盖脑就问:“爸爸,岸英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来信?”毛泽东一下子怔住了,拿烟的手开始颤抖起来,声音很低:“岸英已经牺牲了!”
怀疑一旦被证实,刘松林就被击倒。听到毛泽东苍老而悲痛的声音传入耳中,刘松林只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都被击碎了,撕肝裂肺般嚎啕大哭。这时,毛泽东又说了一句:“我也是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的。以后,你就是我的亲女儿了!”
冷静下来后,刘松林终于明白了:爸爸曾一次次在自己面前提起开慧妈妈的牺牲,历数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的牺牲,提起许许多多牺牲了的烈士,其中也包括自己的亲生父亲和继父。一个一个的讲,哪一个人是怎么牺牲的,牺牲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牺牲以后家里怎么样。有一次,他跟自己足足谈了4个小时。总之,他想告诉的就是,干革命就会有牺牲。这一切也都是为了自己能承受住岸英的牺牲!
“我当时都没很在意,事后才知道主席的用心良苦。自己的孩子走了,却要隐瞒事实,总是以很正常的口吻回答自己的儿媳,乃至强颜欢笑。作为孩子的亲人,真的太难了。但主席做到了……”
刘松林讲起这些,忍不住流下了激动泪水。
从“秘密访朝”到“岸英牺牲地的确定”背后
1959年2月上旬,刘松林去朝鲜为岸英扫墓。刘松林回忆说,第一次去扫墓,一切开销都是从主席自己的稿费中出,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因为朝鲜是战后,很艰难,虽然没能到岸英的牺牲地,但是能去扫墓已经非常满足了。
毛岸英烈士的墓在桧仓郡西北山坡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白色圆形的墓前竖有墓碑,正面为“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有碑文:“毛岸英烈士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当时,刘松林急奔过去,跪在墓前,双手抚摸着墓碑放声痛哭。“岸英,我来看你来了,代表爸爸来看你来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来晚了……”刘松林把压抑在心中的痛在这一刻完全释放出来。这是一种积攒了多少年的痛,又是一种积攒了多少年的情。因痛生情,因情生痛,谁又能说得清楚。
她在朝鲜病倒了,高烧不退,医生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脑膜炎并发症。为了不惊动他人,刘松林执意回到北京的医院治疗。回国一下火车就被直接抬进了医院。
那次,刘松林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她的情绪十分低落,几乎就要崩溃了。此时,毛泽东派秘书送来了一封他的亲笔信。信上叮嘱刘松林要“意志为主、医药为辅”。亲切的话语与关照,仿佛为刘松林送来了温暖的阳光,帮助她找回了生活的勇气。病好后,刘松林去向主席汇报了整个扫墓的过程。
“后来,主席问岸英的墓在什么方位,我跟他讲岸英的墓在前面,他后面有133个墓。主席想了很久才说:思齐,你将来有机会,还是要到岸英牺牲的地方去看一下。”那个时候刘松林才意识到,她的内心深处也是有这么一个隐藏的愿望。
2006年5月12日,朝鲜的大榆洞迎来了刘松林。大榆洞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是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也是毛岸英牺牲的地方。这是刘松林一直魂牵梦系的地方。
刘松林此前曾多次拜访过当年见证毛岸英牺牲的赵南起将军,请他回忆有关细节。当年赵南起曾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担任参谋,与毛岸英共事。这天清晨,经过近4小时的车程,终于到大榆洞了。下车后,最先映入刘松林眼帘的是志愿军司令部、后来既做指挥部又做防空洞的矿洞口。“我虽从未到过大榆洞,但是我却感到我对那里是那么的熟悉。我沿着熟悉的矿洞、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小山坡找到了小山坡上的一块小平台,小平台上长着几株大松树。这座小平台就是当年被凝固汽油弹烧毁的那座小木房、也就是当年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的基址。”一切与赵南起将军的描述吻合,刘松林站在小小的平台前,望着罩在平台上的那层厚厚的松针,想着松针下那被烧焦了的浸透了岸英鲜血的泥土,再一次感受到“心碎”这两个字的分量:岸英,你到底倒在哪里啊?
在中朝双方人员的一致努力并经刘松林同意,毛岸英牺牲的大致地点被确定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旧址前一片松林下。这片松林是朝方为纪念毛岸英特意种下的,共有12棵。站在这些高大挺拔的松树前,刘松林沉默良久……
为标记并纪念毛岸英牺牲地,刘松林在一颗松树下立了一块小石碑。碑高1.1米,基座高25厘米,象征着毛岸英牺牲的日期11月25日。刘松林草拟了碑文:“毛岸英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于1950年11月25日,因美帝飞机轰炸牺牲于此处。”落款为“刘思齐2006年5月12日”。
“岸英,这是家乡的浏阳河酒,喝了好好安息吧。”刘松林将一束鲜花献上,将一杯家乡的醇酒缓缓地洒向了这块土地,带着自己的泪水和思念、也带着自己的祝愿。她也终于舒了一口气,自己完成了爸爸毛泽东40多年前对自己的嘱托!
迄今,刘松林已7次到朝鲜看望岸英。“我每次去朝鲜,都觉得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但如果将来还有机会去,我还是要求去。”
岁月荏苒,晚年刘松林对毛岸英的思念和追忆并未随着流水般的时光渐渐淡去。她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对于毛岸英的情感,却永远珍藏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