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有机物料在黄壤旱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特征

来源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玉米秸稈、水稻秸秆和猪粪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填埋法,结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在等碳量还田条件下翻埋入黄壤旱地后的腐解特性和养分释放特征。以期为贵州省黄壤旱地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180 d腐解后,不同有机物料腐解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三种有机物料累计腐解率为60.98%~62.69%,表现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猪粪;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处理腐解率最低,达到腐解平衡的时间较短;水稻秸秆和猪粪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率表现为钾>磷>氮>碳;有机物料中碳、氮、磷和钾的释放率分别为58.50%~78.75%、54.96%~69.26%、75.29%~91.66%和93.49%~98.07%。总体表现为秸秆类累积腐解率大于粪肥,各有机物料中钾素释放速率较高,施用玉米秸秆维持并提高旱作黄壤肥力的较好措施。
  关键词:黄壤旱地;有机物料;腐解特性;养分释放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57(2019)04-0059-06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sdnyswxb.2019.04.011
  NutrientRelease Patterns and De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Organic Materials in Yellow Soil Upland
  XIA Dong,WANG Xiao-li *,RAN Xiao-zhui,ZHAO Yi-guo
  (College of agricultur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With corn straw,rice straw and pig man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de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ent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organic materials buried in yellow soil upla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qual carbon amount were studied by nylon mesh bag landfill method combined with first-order kinetic equation fitting.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turning organic materials to the field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upland yellow soil of Guizhou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after 180 days of decomposition,the de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organic materials showed a trend of fast in the early stage and slow in the later stage.The cumulative decomposition rate of the three organic materials was 60.98%~62.69%,which was manifested as rice straw>maize straw>pig manure.The results of kinetic equation fitting showed that the decomposition rate of corn straw treatment was the lowest and the time to reach the decomposition equilibrium was short.The nutrient release rates of both rice straw and pig manure were  nitrogen>potassium>phosphorus>carbon,and the nutrient release rates of corn straw were potassium>phosphorus>nitrogen>carbon.The release rates of carbon,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 organic materials were 58.50~78.75%,54.96%~69.26%,75.29%~91.66% and 93.49%~98.07%,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mulative decomposition rate of straw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anure,and the potassium release rate of organic materials was higher.Application of corn straw is a good measure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fertility of yellow soil upland .
  Key words:yellow soil upland,organic material,de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nutrient release   农作物秸秆和粪肥是农业系统必不可少的肥料来源,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已成为世界上秸秆产量大国[1]。禽畜养殖业的迅速崛起,禽畜粪便产量巨大[2]。随着农业发展,各种农作物秸秆等有机物料越来越多,近年来,全国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多达7亿t,氮、磷、钾养分含量相当于300万t尿素70万t过磷酸钙,700万t硫酸钾[3]。如果将秸秆全部还田,归还农田的平均养分量可高达N 54.4 kg/hm2、P2O515.5 kg/hm2和K2O88.1 kg/hm2,相当于每年氮肥用量的38.4%、磷肥用量的18.9%和钾肥用量85.5%,但我国秸秆等有机物料的利用率较低,有效还田率不到1/3[4-5]。有机废弃物的大量产生无法作为资源合理利用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6]。如农作物秸秆焚烧会严重增加空气污染指数,畜禽粪便未经处理随意排放,造成严重的养分资源浪费并严重污染水体。因此,人们逐渐对秸秆、粪便等有机物料还田等农业措施的研究更加重视。有机物料对土壤培肥起着重要作用,其在土壤中的腐解状况直接影响着土壤质量和肥力供应,了解有机物料腐解状况对土壤肥力的调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7-9]。目前有关有机物料腐解特征研究比较多,研究表明腐解受物料本身属性、土壤类型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有机物料腐解状况差异性较大。腐解试验研究至今,关于在不同土壤类型下的腐解试验有很多[10-15],但关于黄壤旱地下有机物料还田的腐解特征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玉米秸秆(maize straw,RS)、水稻秸秆(rice straw,RS)和猪粪(pig manure,PM)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填埋法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有机物料(MS、RS、PM)在等碳量还田条件下的腐解特征,以期为贵州省旱作黄壤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小山村(N26°17′51″,E106°41′6″),海拔1019 m,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5℃,相对湿度为81%,年平均日照数为1200~1300 h,年降雨量1100~1200 mm,全年无霜期273~280 d。试验地土壤为黄壤(贵州黄沙泥),成土母质为砂页岩风化物。土壤基本化学性质:pH 4.70,有机质39.65 g/kg,全氮1.78 g/kg,碱解氮125.84 mg/kg,全磷0.94 g/kg,速效磷56.74 mg/kg,全钾15.64 g/kg,速效钾145.30 mg/kg。
  1.2 供试有机物料
  有机物料:玉米秸秆(maize straw,MS)、水稻秸稈(rice straw,RS)和猪粪(pig manure,PM)均采自青岩镇小山村。将收集的秸秆在60℃烘干至恒重,剪至1~2 cm长,将猪粪在60℃下烘干,捏碎,备用。取部分有机物料磨细过0.25 mm筛用于测定其基本养分含量,结果见表1。
  1.3 试验设计
  本研究选取贵州旱作黄壤,添加常用的秸秆和有机肥,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有机物料腐解的动态过程,探明不同有机物料还田的腐解规律。具体研究方案如下:试验是以各有机物料等碳量还田(参照林心雄[10]),具体按照表2中用量分别称取有机物料(MS、RS、PM)进行装袋(尼龙网袋,规格20×30 cm,150目孔径),封口,共3个处理,每个处理24次重复,共24×3=72袋。在旱地中分别随机选取6个3 m×2.4 m的样方,将上述试验中装有机物料的尼龙袋按随机排列顺序于2018年7月20日分别埋入样方中(所选地不种植任何作物,不施肥)。然后将土回填,踩实,并在土壤表层浇水土混合液。填埋后的第15 d、30 d、60 d、90 d、120 d、180 d进行取样。每次取样均采取破坏性取样,将整个小区内的尼龙袋全部取出,每个尼龙袋按处理分开,带回试验室,然后将尼龙袋外面粘有的泥土先用自来水冲洗,然后再用少量蒸馏水擦拭干净后,60℃烘干至恒重、称重、研磨,备用。测定有机物料中碳、氮、磷、钾含量,并计算养分释放率。
  1.4 样品测定与数据处理
  1.4.1 样品测定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采用常规分析方法[16]。有机物料的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有机物料通过硫酸-双氧水消煮后,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全氮;采用钼黄比色法测定全磷含量;采用火焰光度法测定全钾[16]。
  1.4.2 数据处理
  物料腐解率:指物料腐解的相对百分含量,采用重量法测定;
  累积腐解率(%)=(Mo-Mt)/Mo×100 (1)
  养分累积释放率(%)=(Mo×Co-Mt×Ct)/Mo×Co (2)
  式中:Mo为加入秸秆干重,g;Mt为腐解时间为t时的秸秆干重,g;t为腐解时间d;Co为秸秆原始养分含量g/kg;Ct为腐解时间为t时秸秆养分含量 g/kg。
  有机物料累积腐解率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即:
  Yt=Y0×(1-e-kt)(3)
  其中:Yt为经过t时间后的累计腐解率,%;Y0为有机物料潜在可腐解率,%;k为腐解速率常数;t是还田天数。
  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SPSS 21.0进行方差分析和邓肯(Duncan)多重比较,比较不同处理间在 P <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用Excel 2010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有机物料的腐解特征
  各处理有机物料累积腐解率均随还田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图1),其中RS的快速腐解期为0~90 d,平均腐解速率为0.054 g/d,90~180 d为慢速腐解期,累积腐解率分别达到62.69%和67.08%。处理MS和PM快速腐解期为0~30 d,平均腐解速率分别为0.114 g/d和0.118 g/d,累积腐解率分别达到37.86%和32.15%,显著高于处理RS。处理MS、RS和PM在0~15 d腐解最快,腐解速率分别为0.182 g/d、0.114g/d和0.142 g/d,在15 d时累积腐解率分别占还田试验结束时的48.9%、27.2%、31.7%。试验结束时(180 d),处理MS、RS和PM的累积腐解率分别为61.94%、62.69%、60.98%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现为RS>MS>PM。
  2.2 不同有机物料的腐解参数
  有机物料累积腐解率与还田天数之间的动态变化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Yt=Y0×(1-e-kt)进行拟合(P<0.01),Y0表示土壤潜在可腐解量(表3)。结果表明,达到腐解平衡时处理MS、RS和PM的累积腐解率分别是62.98%、66.85%和64.03%。各处理的腐解常数(k,0.015~0.023)存在差异,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P >0.05),其中,玉米秸秆比其他处理较早达到腐解平衡。
  2.3 不同有机物料的碳释放特征
  不同还田有机物料处理的碳释放特征,各处理碳素累积释放率不同(图2)。各处理在腐解过程中碳的累积释放率在整体上呈先快速增加后减缓再缓慢增加的趋势(图2),拐点出现在30~90 d,且3个处理在拐点处的碳素累积释放率变幅介于49.60%~56.90%。处理MS在0~30 d为碳的快速释放阶段,在30 d累积腐解率分别为41.45%,60 d后处理MS、碳释放率呈缓慢增高趋势,在试验结束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8.50%。处理RS在0~90 d内实现碳的快速释放,在90 d时累积释放率为52.18%,占整个RS最大碳累积释放率的72.32%。处理PM在0~120 d完成碳的快速释放,在120 d时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2.47%,分别占最大累积释放率的92.03%。在整个还田腐解过程中,各处理的碳素累积释放率均在还田腐解180 d时达到最大值,表现为PM>RS>MS,且表现为处理MS碳累积释放率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处理。
  2.4 不同有机物料的氮释放特征
  图3是还田有机物料的氮素释放特征,不同处理之间氮素累积释放特征存在差异(图3)。各处理在腐解过程中氮释放规律与碳释放特征类似,但也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先快速增加后变缓慢增加趋势(图3),拐点出现在30~120 d,且3种处理在拐点处的氮素累积释放率变幅介于52.54%~56.93%。0~120 d是處理PM氮的快速释放阶段,在120 d时,氮的累计释放率为52.54%,在120 d后氮累计释放率缓慢增加,在0~15 d内,PM实现氮快速释放,占快速释放阶段释放率的44.67%,占整个处理PM最大氮累积释放率的42.70%。处理MS、RS在0~30 d实现氮的快速释放,变幅为54.84%~55.88%,各处理氮释放率显著高于处理PM 。在腐解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的氮释放率差异较大,表现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猪粪,各处理氮累积释放率表现为RS(69.26%)>MS(65.32%)>PM(54.96%)。
  2.5 不同有机物料的磷释放特征
  随着还田时间的延长,有机物料的磷释放表现为前期快速提高,后期释放率保持稳定的趋势,这与有机物料碳、氮释放规律明显不同(图4)。拐点出现在30~120 d,且3种处理在拐点处的磷累积释放率变幅介于69.52%~84.04%。0~120 d,是处理MS磷的快速释放期,在120 d时累积释放率达到84.04%,120~180 d为平稳释放期,磷释放率无明显提高;处理RS在0~90 d完成磷素的快速释放,在90 d时,磷累积释放率分别达到75.00%,90~180 d为平稳释放期,磷释放率无明显提高;处理PM在0~30 d完成磷的快速释放,在30 d时,磷累积释放率达到83.3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在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磷累积释放率介于75.29%~91.66%之间,大小顺序为PM>MS>RS。其中RS磷累积释放率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处理。
  2.6 不同有机物料的钾释放特征
  还田有机物料钾素随还田时间的释放情况(图5),钾素的释放规律与磷素释放规律类似,也表现出前期快速提高达到较大值,在后期保持稳定。处理MS、RS、PM均在腐解60 d时出现拐点(图5),且拐点处钾累积释放率最高为处理MS(94.93%),处理PM钾的累积释放率最低,为89.94%,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处理。在腐解60 d之后,处理MS、PM钾累积释放率呈略微下降趋势,但在120 d之后又呈缓慢上升趋势。试验结束时,各处理钾的累积释放率为RS>MS>PM。其中处理RS钾累积释放率最大为98.0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P <0.05),比处理MS、PM分别增加了0.95%、4.58%,处理PM钾的累积释放率最低,为93.49%,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大量的研究[11,13-17]表明,有机物料施入土壤后,随着施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腐解,呈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腐解变化趋势,这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这主要是因为腐解前期有机物料中含有大量可溶性有机物,如多糖、氨基酸、有机酸以及无机养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易于腐解; 随着腐解的进行,有机物料中易分解有机物逐渐减少,剩余部分主要为难分解的木质素、蜡质和单宁等,导致微生物活性降低,有机物料的腐解也随之减慢[18-19]。介晓磊等[12]研究得出,不同有机物料的腐解程度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牛粪>猪粪,与本试验的结果相似。代文才等[16]研究不同秸秆在旱地和水田下的腐解特征,其中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腐解差异与本试验结果一致。究其原因,有机物料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醇溶性物质以及水溶性物质等成分组成[20],但各种有机物料不同组成成分的含量是具有差异的。代静玉等[21]对不同有机物料化学组成研究发现,稻草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明显高于紫云英和茶叶。这也是稻草比紫云英和茶叶降解速率慢的主要因素。   前人大多数研究采用时间作为一个变量来描述有机物料的分解[22-24]。本研究表明,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有机物料的腐解,以还田时间作为参数的相关系数在0.8819~0.9634( P <0.01),能进行较好的预测各处理累积腐解率变化。其模拟结果表明各处理在达到腐解平衡时的腐解率在62.98%~66.85%,表明有机物料投入对旱作黄壤有机质增加潜力大。因此,为了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有机物料投入是维持并提高旱作黄壤肥力的较好措施,其中施用玉米秸秆效果最优。
  在还田腐解过程中,有机物料的养分也不断释放。代文才等[15]研究指出秸秆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这与本研究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结果结果相似。究其原因,主要与有机物料中养分元素的存在形态有关:养分元素在有机物料中的形态决定其释放速率的大小。有机物料中钾素主要以离子态存在,容易溶于水被释放出来。有机物料中60%以上的磷素是以离子态存在,其余一部分参与细胞壁的构成或者以磷脂形式存在,释放速率慢于钾素。而碳、氮在有机物料中主要以有机态存在,构成有机物料主体部分,胶结程度高,在物理作用下不易分解,故释放速率较慢[24]。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猪粪)腐解率变化规律不同,总体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其中玉米秸秆和猪粪埋入后0~30 d快速腐解期,30~180 d缓慢腐解期,水稻秸秆埋入后0~90 d快速腐解期,90~180 d缓慢腐解期。经过180 d腐解后,三种有机物料腐解量较大(超过60%),各处理累积腐解率大小表现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猪粪。不同有机物料在腐解初期表现为钾迅速释放,超过79%,水稻秸秆和猪粪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率表现为钾>磷>氮>碳。
  参 考 文 献:
  [1] 李 勇,张 磊,曹鸿鹏,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8(20):40.
  [2] 张雪辰,邓 双,杨密密,等.畜禽粪便堆腐过程中有机碳组分与腐熟指标的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0):2559-2565.
  [3] 姜超强,郑青松,祖朝龙.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的影响及其替代钾肥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5,34(4):1158-1165.
  [4] 宋大利,侯胜鹏,王秀斌,等.中国畜禽粪尿中养分资源数量及利用潜力[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24(5):1131-1148.
  [5] 宋大利,侯胜鹏,王秀斌,等.中国秸秆养分资源数量及替代化肥潜力[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24(1):1-21.
  [6] 孟令建.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项目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7] 须湘成,张继宏,佟国良,等.有机物料在不同土壤中腐解残留率的研究[J].土壤通报,1985(1):21-26.
  [8] 戴志刚.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9] 卢光明,芶剑渝,张远淑,等.配施有机肥对新复垦土壤氮素及烟叶氮含量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37(5):25-30,61.
  [10] 林心雄,文启孝.广州地区土壤中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J].土壤学报,1985,22(1):47-55.
  [11] 匡恩俊,迟凤琴,宿庆瑞,等.三江平原地区不同有机物料腐解规律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736-741.
  [12] 介晓磊,寇太记,刘 芳,等.有机物料在砂土中不同时段的腐解状况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266-269.
  [13] 李昌明,王晓玥,孙 波.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秸秆腐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土壤学报,2017,54(5):1206-1217.
  [14] 李 玲.典型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分解特性及影响因素[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15]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6] 代文才,高 明,兰木羚,等.不同作物秸秆在旱地和水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规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2):188-199.
  [17] Zhang Xin Y,Wang Wei.The decomposition of fine and coarse roots:their global pattern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5:9940.
  [18] 崔顺吉,姚 敏,梁嘉陵,等.白浆土土壤有机质变化规律及平衡提高措施的研究[J].土壤肥料,1989(1):13-16.
  [19] 胡宏祥,汪玉芳,何 方,等.水稻秸秆的腐解特征及其培肥增产作用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2(7):51-53.
  [20] 黄昌勇,徐建明.土壤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3-34.
  [21] 代靜玉,周江敏,秦淑平.几种有机物料分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质化学成分的变化[J].土壤通报,2004(6):724-727.
  [22] Cindy E.Prescott.Litter decomposition:what controls it and how can we alter it to sequester more carbon in forest soils?[J]. Biogeochemistry ,2010,101(1-3):133-149.
  [23] Edward G.Gregorich,Henry Janzen, et al .Litter decay controlled by temperature,not soil properties,affecting future soil carbon[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7,23(4):1725-1734.
  [24] 武 际,郭熙盛,王允青,等.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6):3351-3360.
其他文献
为了改善遵义地区复垦土壤肥力低、通透性差等状况,探究适宜烤烟种植的有机肥和氮肥比例和用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新复垦土壤氮素及烟叶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
摘 要:为了解万山区野生木本纤维植物资源现状,使其更好地开发利用,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及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对该区野生木本纤维植物资源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万山区纤维植物共有38科58属82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4种,被子植物36科56属78种,双子叶植物35科51属70种,单子叶植物1科5属8种。本文主要对该区野生木本纤维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该区资源现状、阐述含纤维的部位及用途等,为当
为了解锦屏县野生蜜源植物资源的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及走访的方法,对该区野生蜜源植物资源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野生蜜源植物共55科100属12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双
本文以贵州高坡喀斯特小流域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稻田、林地和荒草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组分含量特征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SOC分为不同粒径的12个土壤组分。研究结果表明,在0~20 cm的表层土壤范围内,林地(3.77 k/kg)各组分有机碳平均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荒草地(3.17 k/kg),荒草地显著(P<
摘 要:為探索不同烘烤方式对烤烟烘烤过程中烟叶生理生化变化,设置“两炖一停”烘烤(T1)、常规烘烤(T2)两种烘烤方式,研究烘烤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和淀粉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烘烤方式都表现出,淀粉酶活性为变黄中期>定色期>干筋期>变黄前期的四峰曲线,而对淀粉分解作用为变黄中期>变黄前期>定色期>干筋期。两种烘烤方式的差异表现出,淀粉酶活性方面,变黄前期和变黄中期波峰出现的时间点两者有一定差异
目的比较两种公式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6月至2017年1
摘要: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几丁质合成酶是昆虫几丁质合成通路上最后一个酶,对昆虫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对转稻纵卷叶螟几丁质合成酶A基因双链RNA(dsCmCSA)水稻进行了室内和田间RNA干扰(RNAi)效应鉴定。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取食转dsCmCSA水稻的稻纵卷叶螟体型变小,蜕皮困难,出现畸形表型,死亡率明显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表明,取食转基因水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微环境的影响及循环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技术来分离、纯
夏普公司和三菱电机公司在大阪大学寺田浩诏教授的指导下,共同开发了采用能高度并行处理的数据驱动方式的新一代微处理机,这次完成了基础技术的研制井予以发表.由此可以看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