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新力辐射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关村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创新生态,同时也开始具备世界范围的影响。
  
  创新是一种力量,有集聚,也有传递。当创新成为一种模式,它还能扩展和蔓延,带动着更多的改变,更多的创新。
  众所周知,美国硅谷是举世闻名的全球科技创新引擎。史蒂夫·乔布斯、拉里·佩奇、马克·扎克伯格等风云人物的一举一动牵引着全世界人的心。IT英雄乔布斯虽然去世,但他的“苹果”还在广泛影响着全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而中关村,作为国家战略扶持的中国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日益向全球创新中心迈进。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中国这个国家的最终发展成果,庞大的人口、丰富的文化传统、全世界最多的IT毕业生,改革开放的政策,加上政府主动的推进,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会催生出怎么样的创新景象?一切让人期待。
  2011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国务院批复成立已经二周年。 “先行先试”、“中关村条例”、“股权激励”、“1+6”政策体系、“中关村科学城”、“北部新区”、 “创业板中关村板块”等等,一个个新概念、新政策不断推出,中关村及其核心区日益成为多种创新机构、创新企业的集聚地和创新模式试验区、先行者,“创新”作为一股永不消竭的力量,不断在中关村地区凝聚、发酵、扩展。海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区县、中关村也远不止限于它在地理坐标上的含义,它们已经被赋予了功能性的内涵和象征性的意义,它们是创新力的代表,是创新型国家的前进号角。
  
  辐射效应由小及大、由浅及深
  最初,中关村远没有现在那么声名卓著。它从“电子一条街”到1999年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再到2010年成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层层“升级”,使它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其辐射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变得空前。
  从1980至1999年,可以看作是中关村核心区的萌芽和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中关村地区的电子产品和技术服务走向全国。同时,电子一条街的模式也引起了国内其他科技资源集聚区的高度关注,开始在全国得到较大程度发展。部分制造业企业开始探索“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模式,如联想把研发和销售总部设在北京,而把生产制造等环节放在惠州等成本较低区域。
  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由试验区更名,正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全面兴起,全球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成为了一个整体,全球化的新经济也逐渐进入中国。与全球高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同步,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也开始在中关村兴起并快速发展。此阶段,中关村不断集聚高端要素,而资源整合的能力也逐步提升,集聚模式也呈现多样化。中关村形成了众多的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孵化器和总部基地,成为集聚高端要素和资源的载体。大批的留学生开始进入园区创业,中星微、百度、嘉博文等留学生企业成为园区发展新的推动力量;同时,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将总部和研发基地设在中关村,如国际知名企业微软、诺维信等公司先后入驻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中关村高端技术资源集聚和辐射的典范。
  中关村核心区的创新资源为什么会对周边和产生辐射?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王德禄所长认为,这种辐射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市场选择,中关村的这些市场主体由于本地市场容量的限制,需要积极开拓外地市场;第二是成本选择,由于北京区位的特殊性,生产与运营成本较高,中关村的市场主体必须将利润较低的环节转移到外地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生产制造环节;第三是示范效应,中关村作为中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最早推进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先行区域,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众多政策、体制等方面较早进行了探索,这些模式、体制、政策等都对外地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在这样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跨区域的辐射效应显现。
  在王德禄眼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其核心区呈现出明显的高端集聚的特色。这里不仅集聚了大量的企业群体和具有技术整合能力的大企业,也形成了能够让高端要素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中关村的高端集聚的要素通过各种形式产生各种联系,直接导致了各种集聚模式的产生。高端集聚使得中关村及其核心区站在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上,其对外辐射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的特征。从产品到技术、产业,从企业的服务到管理模式,从园区空间结构到政策体系、体制机制,中关村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创新生态,同时也开始具备世界范围的影响。
  
  技术、产品和
  整体解决方案的辐射
  在全国高新区里,中关村总部型、研发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立足首都,面向全国进行产业布局,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为转变发展方式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以 2009年底中关村的 151家上市公司为例,这151家上市公司 2009年实现总收入超过 7200亿元,其中京区收入 2200亿元,京外收入达到 5000亿元。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 1665个,在上海张江高新区,有大唐电信、用友、亚信、空中网、四维图新、北大千方等 79家企业;在天津滨海新区,有曙光、华旗、搜狐畅游、天坛生物等 29家企业;在深圳高新区,有联想集团、用友软件、中创信测等 40余家企业,等等。
  此外,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交易、标准许可等方式不断向全国其他地区输入先进的技术,形成了“技术溢出”的模式。比如碧水源凭借其在膜生物反应器(MBR)的先进技术,迅速占领全国市场。2009年,中关村共输出技术合同28239份,成交额921.9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30.34%,近70%输出到京外地区。
  为了缓解中关村地区逐渐上涨的土地以及人力成本,充分利用本地区在技术、信息、金融以及高端人才方面的资源优势,中关村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发展出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 的产业模式,纷纷将生产制造等环节转移到全国其他地区,只将研发和交易放在中关村,走出一条“微笑曲线”的发展模式。这些企业将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交易、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即“微笑曲线”的两端)放在中关村,而将生产(即“微笑曲线”的中端)放在其他地区。例如,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联想就先后在香港、深圳、惠州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生产环节的外迁不仅能够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辐射到承接区域,还会吸引产业链相关资源的集聚。
  最后,凭借高科技优势,中关村企业已经不满足提供产品和简单的服务,开创了“以方案走出去” 的服务输出模式。即将各种技术和服务集成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解决方案”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服务。这种模式能促进企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的管理,还能够在企业的后续跟踪中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方式。例如,用友公司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为中国的企业提供整套的管理、信息化的服务方案,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主要的推动者之一;嘉博文公司独创的餐厨垃圾综合解决方案,不仅成功地塑造了餐厨垃圾再循环的产业链,也为应用地经济的可循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园区组织模式
  和体制、机制的示范
  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发展中,首创了许多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这些成功的模式都成为外地争相效仿的对象,同时中关村也在积极输出相关的实践经验。中关村产学研合作与产业技术联盟是全国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典范,也成为各地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主要手段;中关村的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也纷纷在外地成立分园或产业基地,将园区成功的运营、管理经验以及企业成熟的技术转移出去,如中关村软件园与无锡高新区合作成立分园,中关村国际孵化园在威海、洛阳等地成立产业基地。
  中关村成功的体制改革既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经验借鉴,成为指导全国发展的有效工具,也被其他地方政府和企业所效仿。例如2000年12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实施,促成了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中国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等,为国内高新区的法制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也为《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国家法律的修订和国家创业投资管理办法等重要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提供了实践的经验。近年来,中关村围绕吸引和集聚创新资源,把改革推向深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法制建设、工商登记注册、投融资、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制度、人才培养和引进、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2010年年底通过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又是一份中关村先行先试的阶段性成果,其立法意图是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造一个足以与之匹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促进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法治环境。这一条例对于后来的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都产生了借鉴意义。2011年2月,国务院同意中关村发展“1+6”系列新政策试点,支持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中关村将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资本市场转板制度、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集合发债等,这又为科技园区的科技金融等各项政策创新开了风气之先。
  在中关村及其核心区科技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可以说是近年来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亮点。不管是政府的股权激励,还是银行体系和信用担保机构的服务,都促使中关村创业公司以金融为杠杆,创新辐射力波及全国。仅以创业板为例,截至2011年10月31日,中关村示范区3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有9家公司进行了22次并购活动,涉及金额11.25亿元。3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北京地区之外的募投项目达到21个,共涉及金额20.43亿元;截至2011年9月30日,涉外地项目已完成投资金额16.13亿元。3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还利用非募集资金对外地投资共计4.82亿元人民币。这种以金融为纽带的扩张和辐射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中关村创新立足本地
  响应全球化
  种种迹象表明,中关村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的重要源头。从中关村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来看,坚持国际化是海淀园建园伊始就明确的发展战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也是海淀园20多年长期卧薪尝胆、苦练内功发展足迹的真实写照。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和中关村发生的一切也无时不刻影响着世界。而且,《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的“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显而易见,中关村核心区倾心国际化,全心全意探索全球化的先行先试之果,迎来了恰逢其时的用武之地。
  事实上,中关村核心区全球创新知识服务平台已经应运而生。近年来,中关村核心区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国际化发展模式并积极响应全球化,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张秀英表示:海淀园在迎接未来全球化发展挑战的研究上,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集政策、资金、媒体、合作为一体的“中关村核心区全球知识创新平台”的发展路径,为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园区、企业、政府、服务机构的国际化水平,实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奋斗与目标——2020年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探索新型全球创新理念。海淀园致力于研究的“联网联心联世界、通路通智通四方”的全球化创新理念,形成了一整套“讲求诚信、资源整合、遵守惯例、跨越鸿沟”等新型方法论;2.探索新型网络平台建设。2004年,海淀园成为科技部全国唯一一个科技型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试点单位,建立了以Web2.0为资源整合理念的新型网络服务平台iBridge;3.探索全球创新政策体系,2006年海淀园制定了首个乃至全国高新区中第一个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政策并实施了四年。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探索了全球制定政策的基本要素和要求,并已被写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之中;4.探索新型媒体合作方式。2006年,海淀园管委会与凤凰卫视欧洲台签署了首次合作协议,共同推出《直通中国》栏目144期,并在凤凰欧洲台播出,塑造了海淀园国际化品牌形象。
  200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桥水州立大学(Bridgewater State College)教授Martin Grossman先生对iBridge专门发表论文,题目为:“iBridge, 一个新兴的全球知识管理平台”。2010年 海淀园荣获科技部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开创了我国以科技园区命名获此奖项的先河。
  与中关村核心区搭建国际沟通平台相伴随的,是园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园区企业联想、京东方等企业走出国门展开跨国收购,新浪、搜狐、百度、中星微电子、搜房网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登陆纳斯达克和纽交所进行融资;TD-SCDMA产业联盟创造了世界移动通信中国标准;用友、中科红旗等民营科技企业同知名跨国公司联合建立了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发力于移动互联网的优视科技公司成为手机浏览器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及完整知识产权的第一家中国公司,其产品UC浏览器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浏览器,海外用户已经突破3000万,在国际市场上已初露锋芒。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