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话茶趣

来源 :茶·健康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人的风雅是出了名的,风雅里头自然少不了茶。喝茶是所有苏州人的嗜好,历史上是这样,现在更是如此。一杯清水在手,添入香茶几许,那种感觉很特别,也是大多数苏州人难舍的。
  最近几年,走在苏州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茶楼越开越多,并越开越有特色。如果谁家亲朋好友来了,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见面,主人最时尚的接待方式是到茶楼里坐坐去。人手一壶,浅斟慢呷,漫话情亲,闲谈沧桑,借着茶香、古曲调节心境。此中真意,无不张扬着苏州人生活的精致和惬意。
  
  茶经一卷说千年
  
  茶是人人都要喝的,可是不一定人人都说得出喝茶的道理。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这七件事中,也只有茶有过一部《茶经》。
  苏州山温水软,气候湿润。拥有得天独厚的种茶条件,因此很早就成为全国的重要产茶区。苏州种茶、饮茶初兴于两晋南北朝。陆羽《茶经》,则是文献中最早明确提及苏州产茶的第一部著作。
  唐朝贞观年间,“茶圣”陆羽曾寓居虎丘很长一个时期,他开山种茶。专门对苏州水质、茶叶作过研究品评。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就亲自在园中种过茶。
  宋朝以后,苏州就开始出现名闻遐迩的水月茶、虎丘武岩茶、天池茶、阳山白龙茶了。照例底下应配有诗文,当然不过是稍加点缀而已。其实是收不胜收的,古今诗人集中谁没有几首品茗的诗昵?
  到明清时期。苏州茶叶名甲天下,碧螺春茶成为“天下第一茶”而享誉海内外。这种蕴涵在饮茶中的文化深深镌刻在每个苏州人的身上。甚至在近代,苏州还盛行着“孵茶馆”之说。
  
  礼仪之城习品茗
  
  “无茶不成礼”,是苏州地区的一句谚语。招待客人,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客来不敬茶,主人就失礼了。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市民还讲究着许多茶的风俗礼仪,林林总总,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有关茶的民俗画。
  橄榄茶。亦称“元宝茶”。农历正月初一,客人上门拜年,主人在茶杯内放进茶叶,再用两只橄榄混合茶叶一起冲泡,橄榄形似元宝,含有元宝进门、恭禧发财之意。客人饮了橄榄茶,讨了个吉利,心情特别高兴。
  喜茶,一般是在正式婚礼的第二天早上举行。新娘在婆母的引导下,手提水壶,逐一为客人斟上茶水。趁此机会,婆母便将邻居正式介绍给新娘,同时也内含请左右邻居和亲朋好友今后对新人多加关照之意。
  满月茶,这是主人家在新生婴儿满月之时,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庆贺的一种饮茶风俗。
  早年,在苏州风俗中有“好女不进茶馆”的规矩,因此少见妇女聚集围桌喝茶。但在周庄一带常见乡村妇女相聚喝茶,桌上还放着碟碟茶点。茶点中除了常见的瓜子、炒豆外,必有一二碟主人家自己腌制的咸菜、酱瓜。村姑乡妇们喝一口茶。尝一块咸菜,做着手上的针线活,评说着乡里乡邻的家风道德、儿孙福分、其乐融融。因喝茶中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故名“阿婆茶”。
  
  文人雅事人茶来
  
  明清时期,苏州文坛群星璀璨,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名人俊士,而且。感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茶事活动和茶事创作乐此不疲,均以茶为题材,创作了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章、诗词及名画。
  明代沈周对品茗饮茶情有独钟,曾创作有《火龙烹茶》、《会茗图》等以品茶为内容的作品。另外还撰有《会茶篇》、《书茶别论后》的茶书。
  文征明对茶事、茶书、饮茶之道探究不息。撰有《龙茶录考》一文,是古代研究宋人蔡襄《茶录》最有价值的考证文章,他撰写的诗中茶诗和叙及茶事的诗篇,现存至少有150多首。
  唐寅以茶为题创作的作品有《事茗图》等。该画有自题诗款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仇英创作的《煮茶论
  画图轴》,画中远山若隐若现,近水岸边树阴下,有两位坐着正展卷观画,侃侃而谈。一旁有两童子,一个在河边汲水,一个在煽火煮茶。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炉旁放置的木炭以及童子不停地摇动手中蒲扇煽火的情景。
  
  茶室镶嵌在庭院
  
  苏州文人品茶环境真叫人羡煞!他们往往到那些古意盎然的古典园林里,看着风景,轻啜细品。浮生得此片刻悠闲。叫人有不枉此生之感。
  在苏州一个古老的庭园,依循着琵琶和三弦的声音,走到小中庭旁的茶室。一壶碧螺春,几曲清亮柔丽的评弹,我们一起跌进了古老苏州的情怀里。而窗外,盛夏蝉声依依。
  苏州古典园林内的茶室总是选择在风景最佳的地方,一般为砖木结构,落地门窗,方砖铺地,光线充足。室内布置极为讲究,八仙桌、靠背椅,茶几均为中式家具。而四壁书画满目,鲜花飘香。小憩于茶室之中,一边品茗,一边凭窗远眺。园林景致尽收眼底,诗情画意在心中油然而生。
  茶是文化,喝茶的场所当然也是文化。喝茶的的人更有文化。在园林品茗赏景最能满足人们与大自然的统一。迎合人们期望“回归自然”的心态。
  
  茶馆风情漫古今
  
  追溯时光来到旧时苏州的茶馆。那可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市井文化的窗口,上自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下至乡绅市侩、工匠农夫无不光顾。
  旧时苏州城茶馆有数百家。据资料记载,,临顿路一带自北迄南有富春楼、龙泉、壶中天、新园、群贤居、仝羽春、五龙园、九如、顺兴园、锦阁、怡鸿馆等家。
  观前玄妙观有雅聚园、三万昌、玉露春。观东一头有云露阁、汪瑞裕、茂苑。观西有蓬瀛、彩云楼。宫巷里有桂芳阁、小如意、聚来听。北局里有清风明月楼,怡和园。护龙街有哨云深处、聚园。
  东西中市有德仙楼、中和楼,梅苑,大观楼、鸿春等家。皮市街也有隆畅、齐苑、同春苑。
  胥门外有易安、万象春、明园,漱芳、易园。闻门外有辛园、大观园、和园、福安、长安、哨云天、龙园、玉楼春、亦园、南星阁。葑门城外有椿沁园、城内有凤苑。娄门外有湾园、升平楼。盘门外有春风得意楼、四海楼。
  苏州的茶馆真是三等九格,千姿百态。它们各有自己的对象和领域。几乎把苏州的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人都吸收进来了,所以能够久盛不衰。苏州丝织机房的“匠人”,他们以临顿路的新园茶馆作为“早晚聚会之所”,每逢罢工,终日聚集此处,气势颇盛。云露阁,是苏州老牌名茶馆之一,到此品茗者大都是文人雅士。桂芳阁的茶客大都是从事田地买卖。到三万昌吃“元宝茶”是生意人春节中的一件大事,因为三万昌有米粮与食油两个茶会。养育巷太平桥堍的“胥苑深处”,来者都是该地区的名流、宿儒。
  茶馆作为人们的聚集之地,对于调解争执可谓最适当的场所。发生争执时,较为常见的则是当事者们约定“饮茶之后,言归于好”,把解决问题的场所移到茶馆,被称之为“讲茶”对于茶馆的经营者来说,“讲茶”在确保收入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聆听妙曲品佳茗
  
  茶馆和书场仿佛是一对双胞胎,是茶馆总带着书场。品茗听评弹是苏州人的传统习俗,天天品茗,日日听书,从不间断。
  苏州的评弹艺人究竟从何时开始出入茶馆,目前尚不清楚,但至少在道光年间,茶馆内中央设置高台,招引评弹艺人,由此吸引更多的茶客光顾。从清末到民国初年,评弹成为苏州茶馆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喝茶的听评弹,纯粹是雅兴,茶馆除了有评弹,还有昆曲、江南丝竹等节目表演。
  走进苏州的茶楼。茶客首先就会联想到评弹,茶香轻溢,丝弦轻拨,吴语轻扬,啜茗细品,那种优雅的格调,曾令多少人陶醉。评弹里的女声吟唱,那声音委婉动听,娇气袭漫,不由得使人联想起以前苏州的大街小巷中不知隐埋着多少小家碧玉似的清纯女孩。又生出了多少凄美幽怨的故事。
  如今苏州的茶楼,早已不是旧时狭隘的茶馆,时间总会带走很多东西,难得的是,对喝茶的钟情却留在了苏州人的生命里。
其他文献
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的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8月6日凌晨在纽约去世,享年85岁。之所以被称为"教父",原因在于他对中国古董的收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
本文是针对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发展的论述。林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它的发展与新技术的研发、创新是离不开的。本文从实际出发,先分析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再讨论
在法国这个浪漫国度,法国莱、香水、时装、红酒,总有一款可以温柔地征服你的胃与你的心,但对于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来说,茶香也是必不可少的。    美丽而浪漫的国度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靠大西洋,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隔海相望。  法国是欧洲浪漫的中心。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迷人的蓝色海岸、著名的阿尔卑斯山滑雪场、多处名胜。在法国的旅行社都可以获赠免费的旅游资料、地图、住宿信息等,还可就一些基本旅游问题
在昆明市翠湖的西岸,矗立着一座青瓦黄墙的老洋房。这是一栋极其标准的走马转角式的正方形建筑,分东、西、南、北楼,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中心是一万两千平米的院子,总占
正1896年暮春,正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被弹劾了。弹劾他的是监察御史胡景桂,罪名则是"徒尚虚文、营私蚀饷、性情谬妄、扰害地方"四项。"徒尚虚文"指的是形式主义,"性情谬妄"是
期刊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在出生之后半个月到一个月再开始补钙.其实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因为胎儿出生之后脐带被剪断,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营养通道也就此中断了,可小儿的生长发育
期刊
2014年前三季度,在消费观念的快速变化、部分城市限购、政府公务车新政出台等因素的影响下,以公商务用车为主的B级车市竞争更趋激烈。尽管如此,德系B级车的代表——迈腾的领
肾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肾脏而引起的病变.肾脏里的结核杆菌绝大部分来自肺结核病灶.肾结核可有三种类型:结节型肾结核,肾脏内有结核球,并且有干酪样坏死;溃疡空洞型肾结核,出
期刊
正第12集团军前身为红25军74师一部、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一部队和第129师386旅771团一部等。1945年,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王宏坤任司令员,段君毅任
“May I help you?”这是我在慕尼黑街头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慕尼黑人几乎热情到了你不用主动开口问路的程度,只要你拿着地图或者攻略书站在街上,旁边的人都会一脸急切地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