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临床特征及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二次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的发生情况及形成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阴道彩超检测250例二次剖宫产产妇的CSD发生情况,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二次剖宫产CSD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二次剖宫产CSD的发生率为27.2%.58.8%CSD位于子宫前壁下段,76.5%CSD形状为三角形(包括楔形).后位子宫、胎膜早破、体质量增加≥20 kg、择期剖腹产、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 a是二次剖宫产CS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SD在二次剖宫产产妇中的发生率较高,以位于宫前壁下段和三角形(包括楔形)最为常见.二次剖宫产CS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后位子宫、胎膜早破、体质量增加≥20 kg、择期剖腹产、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 a.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经密闭式吸痰管与头皮针针头刺入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 90例有创通气NRDS患儿分别采用头皮针针头刺入气管插管(对照组)或密闭式吸痰管(试验组)注入PS,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试验组外周血氧饱和度、心率及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密闭式吸痰管注入PS治疗早产儿NRDS安全有效.
目的 探讨生理状态下成年男性腹股沟管内环的解剖学特点,为腹股沟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应用高清晰度3D腹腔镜对10例正常成年男性腹股沟内环及其周围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和摄像回放研究,分析输精管、精索血管、腹壁下血管、髂耻束、腹横肌、弓状下缘等结构的解剖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 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输精管和精索血管紧密相邻,未存在一个明确的卵圆形腔隙.传统解剖学中描述成卵圆形腔隙的内环应该是其病理状态,是腹股沟斜疝形成后被动扩大所致;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在弓状下缘下方离开内环后两者并未立刻分离,而是继续相伴行走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