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觉下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的认同与传播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c102726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也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流动和变化,并在其过程中经个人进入集体有了文化的社会性,树立了文化自觉。壮欢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壮族人民最常传唱的歌体,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马坪壮欢为例尝试从当代文化自觉的引导下对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的认同与传播途径的探寻。
  【关键词】 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与传播;壮欢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43-02
  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文化自觉”,他认为“‘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 ①。
  据广西境内资料记载,壮欢起源于汉朝,兴起与中唐,发展于明朝,兴盛于清末。并在这一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得到民族情感的认同,树立了当地人民对于壮欢文化的文化自觉。而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新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下,怎样在基于文化自觉的背景下对壮欢及其更多的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保留其民族认同感和寻求更新更有效的传播途径,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一、壮欢的概述
  壮欢是壮族人民最常传唱的歌体和最热爱的民族文娱活动之一,壮欢更具有其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传承内涵和自身的民族文化价值。壮欢在作词结构、声音韵律、音乐曲调和类型分化等艺术特点上都具有其独特的内涵浓厚的壮乡风情。同时壮欢在内容也肩负着它一定的历史使命,包括传唱着民族历史在生产实践中的各项经验和民族情感传承中的表达。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欢文化的流传与扩大,当地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对壮欢民族文化开展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于2010年《象州壮欢》成功申报为全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马坪镇获授予‘广西壮欢之乡’荣誉称号,同年成立了壮欢研究学会。虽然壮欢在一系列措施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但在当前的社会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壮欢的认同与传承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民族情感的认同
  (一)历史遗留的情感认同
  在马坪当地,人民从中唐时期开始口头传唱壮欢到清末的鼎盛时期人人都开始唱欢。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大众娱乐形式之一,更是发展成了一定规模的歌圩比赛。在民族节假日时期則会“倾村出动”聚集在一起唱欢歌,唱得好的还会由当地民众授予“歌仙”的荣誉称号和又当地县官授予一定物质奖励。这个形式一直传承至今,在马坪当地仍有一批现任被授予称号的“歌王”,他们往往担任着传承壮欢的责任,定期参与壮欢的研讨会定期到各中小学讲解传授壮欢,跟随团队到各地进行艺术汇演和比赛,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壮欢传播出去。
  在这样的传承形式中,当地人民对从久远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壮欢有着一定的情感认同。他们往往因长期的历史遗留的一定价值导向和思想记忆而形成对壮欢民族情感的认同。
  (二)社会环境影响的共鸣
  在马坪当地,传唱壮欢在壮族人民日久的发展中有了它一定的社会性,更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以欢喻理,以欢传情,唱婚丧葬娶,唱天文地理。当地的人们经常以对欢歌的方式进行求偶,进行一定规模的大众娱乐。发展至今也有着相应的唱欢民族社会环境和有意识的对此环境加以保护。在这样一个民俗风情浓厚的环境中,壮欢的各项功能在代代的传承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同和发展。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在马坪当地更多的年轻人进城务工,留守地方的是上了一定年纪的老人和少部分务农的中老年。这也使得壮欢在传承中逐渐断节和民族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共鸣逐渐弱化。
  (三)欢歌情感表达的张力
  壮欢是壮族人民最喜爱的歌体,唱起来朗朗上口且带有独特而浓厚的壮乡风情,表达着壮族人民最真挚和热忱的情感,同时也极具艺术感染力。欢歌的情感表达张力十足,不仅是在求偶、传情等自我情感的表达上有所体现,也在壮族人民生产实践、知识经验的传承中有所表达。壮族人民更是在欢歌中唱出了一种更为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唱出了他们对真的追求、对善的向往和美的欣赏,唱出了壮乡人民热情、真挚和朴素的美好品德和精神力量。壮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它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内涵和民族认同,其极具张力的情感表达更是壮族人民所珍视的。
  壮族人民在历经沧海桑田中仍持着对壮欢积极的态度与认同与欢歌在情感表达的张力上有所关联是毋庸置疑的,在文化自觉的积淀下建立了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由内向外的传承发展。
  三、文化自觉下的传播途径探寻
  (一)民族自我意识的唤醒
  “对民族文化基质的自然认知内在地包含了承载文化意涵的符号认知、深入文化内容的情节认知以及意义萃取深化的价值认知。这不仅是文化自觉与传承的起点,也是生成主观亲和与情感归属的基点,成为民族成员自由意志选择中最深层和稳固的主导内因。” ②
  对于壮欢这一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来说,在经年累月的发展中成为壮族人民维系情感的链条和文化含义积淀的符号,也更需要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当中不断运用和创新,唤醒当地人民对壮欢这一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更深层次的巩固和萃取,构建文化自觉下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的各层次的认同。
  壮族社会的唱欢歌习俗由来已久,民众的歌唱行为和情感诉求也随着时空变换而得到调整,除了歌手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之外社会结构与民歌表演交互作用。在民族自我意识的唤醒中传播出民族情感、壮欢歌唱和向社会传递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内外发展辐射的扩大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地方政府有意识的保护,在马坪当地,又政府牵头成立、民间各大比赛角逐出的十几位壮欢“歌王”为主要成员的壮欢研究学会,收纳整理历史遗留的壮欢文化并加以保存,致力于对内传承好壮欢这一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让壮欢走进校园,“歌王”们同样承担着到中小学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和指导的任务。
  除此之外,“歌王”们也会定时到壮欢研学会对壮欢会对目前壮欢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这一发展传播的过程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对壮欢文化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创新。不仅仅是对内的发展,政府每年举办相应的壮欢文化艺术活动,让当地人民开展大众娱乐,同时积极宣传活动让壮欢文化辐射至周边各省市。“歌王”们更是定期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汇演和各类文化比赛,把壮欢文化扩大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三)与新媒体功能的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大众的覆盖率逐渐扩大,新媒体技术更是成为新兴行业的一个新的发展势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大众娱乐。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把壮欢这一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跟新媒体技术结合无疑会产撞击出一个新的火花,由新兴的产业带领壮欢这一古老而悠久的民俗文化寻求一个更新,更便于大众所接受的路径。
  在这样一个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时代中,人们每天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更是不可计量,不仅是壮欢,更是广大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皆可通过与新媒体结合这样一个方式去探寻一个适合自身文化发展的路径。
  选择好发展的形势,如与影视剧、网络小说更互联网方式,通过各大互联网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让壮族人民的热情与浓厚的文化传播出去,让壮欢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让更多的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的视野,走向更广阔的传承发扬道路。
  四、结语
  马坪壮欢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信仰和壮族人民在历久的文化积淀中基于民族自觉下对壮欢文化的情感认同的文化的构建。不仅是壮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的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都有着来自本民族独特的魅力与民族认同,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探析广阔的传播发展路径是目前各类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的必要需求,本文以壯欢为例,在民族情感的认同下分析了壮欢传播的新路径,为更多的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份参考,也更希望更多的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且传承发扬下去。
  注释:
  ①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第1-6页。
  ②詹小美、苏泽宇:《文化自觉的认同逻辑》,《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第107-112页。
  参考文献:
  [1]覃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山歌“武宣壮欢调”进课堂初探[J].亚太教育,2019,(07):148-149.
  [2]罗淼.象州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研究[J].北方文学,2018,(23):166-167.
  [3]吴益增.壮欢酒歌[J].歌海,2018,(03):154-155.
  [4]詹小美,苏泽宇.文化自觉的认同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17,(01):107-112.
  [5]魏亚丽.情重网密:马坪壮欢的情感人类学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6]包小玲.大众文化对壮欢文化的侵袭与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36(01):135-137.
其他文献
【摘要】 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交媒体即时分享与沉浸交互的传播属性重构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行为。文章对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面临的困境作了解读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阅读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社交媒体;大学生阅读;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55-02  一
期刊
【摘要】 《诗经·国风》中卫地存有为数众多的婚恋诗,从其诸多婚恋诗中可以了解卫国的部分婚恋情况。上层贵族一方面严格遵守周代礼制,实行等级内婚、门当户对的结合,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一些古时的婚制;平民虽可自由相恋,但婚姻一样受到尊长与社会的约束。究其原因,当与周代制礼作乐、殷商文化流俗影响不无关系。  【關键词】 卫风;卫地;婚恋情况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韩非从“人性好利”的自然欲求出发,认为统治者应该根据人先天便已存在的弱点制定社会治理的规章制度,这是韩非社会控制思想的基础。韩非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统一社会。而要实现君主对整个社会的有力控制,须通过对“人性好利”的认识基础上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尤其是政治上的社会化。  【关键词】 人性好利;法;术;势;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对传承和弘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非遗”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性转变与创新发展,使其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以此来提升山西非物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花鸟画萌芽于秦晋时期,到了宋代逐渐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工笔花鸟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不断被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各朝代的潮流。工笔花鸟画自唐代开始到清末已流传千余年,历代大师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将工笔画发展成为一种特色的画作样式,并赋予其特色的手法。工笔画作为画作体系中的一种独特的类型,成熟于宋代,画作技巧在各方面都较为突出领先。后代学者、工笔花鸟画师都将
期刊
【摘要】 现代绘画创作过程中,合理应用综合材料,能更好地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使作品内涵更加丰满。文章在介绍综合材料概念即其在绘画领域中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探究基于材料表达个人情感的方法,分别是综合材料特性和情感暗示、材料的综合运用和情感表达、材料与艺术家情感融合以及创新应用艺术媒体等,并科学预测综合材料的发展趋向,希望能和学术领域相关人员分享经验与心得。  【关键词】 现代绘画;综合材料
期刊
【摘要】 “模仿”一词在各种理论著作中频繁被提起,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便提出了“模仿”的范畴,中世纪时又将“模仿”提出了更深一层的概念,到了15、16世纪,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都坚持着“艺术模仿自然”这一传统自然的观念,在随后的几个世纪直到如今“模仿”一直是艺术家们讨论的热点。  【关键词】 模仿;自然;创造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 不同时期的电影批评、艺术批评一定与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时代背景、社会语境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今“互联网+”重塑着时代,也推动着电影业态发展。以往电影模式已经“被传统化”,在全球流媒体的冲击下无处可躲。互联网新媒介的介入引发电影产业链的全球性变革,随着电影传播过程中方式、渠道乃至场域的变化,电影批评也应该顺潮流而变,其表达方式、传达手段甚至话语本体可能都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殊荣,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17年《白鹿原》电视剧的播出收获了大波好评。通过对《白鹿原》电视剧的改编文本研究,为影视文本改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更多优秀作品的影视改编作品出现。既丰富了电视剧的表达途径,也有利于促进高品质文学作品的传播。  【关键词】 情节增删;主题扩展;形象加工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文学形式。俳句汉译常分为诗体与白话体两大体裁。在翻译时,译者应该跳出形式的囹圄,从更高的角度审视俳句本身,以获得更优质的翻译策略。本文尝试以翻译补偿理论为手段,参考许渊冲的译诗“三美”原则,聚焦俳句的形、韵、意三个美学层面,探究美学视角下俳句汉译可行性。  【关键词】 俳句;翻译;补偿;审美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