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家国之声r——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生论坛会议综述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h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1月28日,在校党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主办、青海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习社协办的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生论坛在青海民族大学东序校区顺利举办.本次论坛收到全国15所高校研究生论文200余篇,大会遴选出73篇优秀论文,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大会研讨交流.
其他文献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作为最常见的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通常认为ZDDP摩擦膜在较高的宏观环境温度下产生,而忽视了局部区域的闪温变化对于膜生长的影响.本文作者结合应力促进的热活化理论和润滑界面闪温计算模型,以球-盘滑滚摩擦试验研究为主,进行了界面闪温对ZDDP摩擦膜生成特性的分析.在载荷和环境温度恒定的条件下,计算了不同界面滑滚比的闪温大小与分布,采用球-盘试验测得了常温下不同滑滚比的ZDDP润滑剂摩擦系数变化趋势,并与计算得到的闪温模型对照,得到闪温对ZDDP反应膜生长的影响规律;为了改善ZDDP
黄河流经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流域蒸散发变化对当地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尤其重要.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产品(ERA5)定量分析了1979—2020年黄河流域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温、降水和风速数据,对黄河流域蒸散发与3种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蒸散发在1979—2020年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源区附近蒸散发上升,上游的干旱区附近蒸散发基本不变,而中游和下游地区主要呈现下降趋势.1979—2020年黄河流域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风速呈上升
利用激光加工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构建不同尺寸的圆形微坑织构图案.利用MS-T3001型试验机测试了圆形微坑织构、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基磺酰胺盐和十四烷基三丁基季鏻双(2-乙基己基)磷酸盐]及二者构成润滑组合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圆形微坑织构的尺寸和表面形貌,利用扫描电镜分析摩擦过程前后织构化表面的形貌,采用ANSYS Fluent软件模拟分析表面织构参数和离子液体理化性质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表面织构、离子液体、表面织构与离子液体的复合体系均展示了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优
拉扭复合微动腐蚀疲劳是深井提升钢丝绳主要失效形式之一,深井提升钢丝绳振动频率决定钢丝间微动频率,直接影响钢丝拉扭复合微动腐蚀疲劳机理和损伤程度,进而制约深井提升钢丝绳服役安全性.本文作者通过自制钢丝拉扭复合微动腐蚀疲劳试验机开展了酸性电解质溶液中钢丝拉扭复合微动腐蚀疲劳试验,通过钢丝切向力-位移幅值和扭矩-扭转角滞后回线分析了拉扭复合微动腐蚀疲劳过程中钢丝间接触状态及轴向和扭转方向钢丝耗散能,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三维白光干涉表面形貌仪考察了拉扭复合微动腐蚀疲劳过程中钢丝磨痕形貌和磨损深度轮廓特性,采用X射
基于2017—2019年河源市空气质量数据,分析了河源市首要污染物的年际变化特征,同时利用2019年东埔国控站点的首要污染物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以典型污染日为案例,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2019年细颗粒物(PM2.5)污染日比重大幅度降低,以臭氧(O3)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日逐年增加,污染形式逐渐从颗粒物污染向臭氧污染发生转变.O3浓度与温度和湿度分别呈正负相关关系,高浓度O3主要出现在(20—30℃,25%—55%)阈值之间,在吹西北偏北风时O3浓度也较高.PM2.
本研究在天津空港工业园区建设大气污染物网格化监测系统,基于控制变量法、Moran′s I研究并形成大气污染过程与气象风场响应关系建立方法体系.结果表明:工业园区垂直层次主要污染物为PM2.5、NO2、PM10、O3.SSW风、ENE风、SE风分别对高浓度PM2.5、NO2、O3及PM10区外传输影响较大.除区内自排放外,区外机场南西南段排放对PM2.5影响较大;区外东东北方向津汉公路、东丽湖路等道路移动源对NO2影响较大;O3及PM10受区外东南方向津滨高速、宁静高速及津北高速移动源,以及机场东南段排放影
选取了甘肃平凉地区2015—2019年6—8月发生的27次短时强降水事件.利用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按照短时强降水阈值分类统计法和常规天气分析方法对甘肃平凉地区夏季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影响天气系统及大气环境背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月短时强降水频次少,强降水高发区为六盘山山区;7月频次明显增多,活跃地区为静宁、崇信、泾川一带;8月频次及强度达到峰值,密集区为平凉北部的崆峒山区、崇信南部河谷地带.6月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以午后居多,1 h降水量在20—30 mm段发生频次最高
为建立中国风云三系列气象卫星长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选用滤波和函数拟合方法,针对林地、湿地、水稻、玉米、大豆、城市和水体7类地物开展数据重建效果定量分析,确定最佳数据重建方法,并在辽宁省开展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非对称高斯函数拟合法(Asymmetric Gaussians,AG)、Savitzky-Golay滤波法(SG)、双Logistic函数拟合法(Double Logistic,DL)和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HANTS)四种
利用辽宁省28个气象站日照时数观测数据,采用Fortran语言自动识别技术和统计诊断分析方法,以设施黄瓜和茄子为例,分析了1962—2017年辽宁省设施农业生长季寡照灾害发生频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候态下,辽宁省设施黄瓜和茄子轻度寡照灾害发生频数占总发生频数的百分比高达96.1%,中度寡照灾害发生频数仅占总发生频数的3.9%,且近56 a没有发生重度寡照灾害.轻度寡照灾害发生频数呈经向型分布,辽宁西部地区最少,辽宁北部和辽宁东部地区最多;11月发生频数最多,2月和3月最少.轻度寡照灾害发生频数空间
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and stem rot,PRR)是影响大豆(Glycine max)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可造成大豆产量损失10%~50%.转基因技术为抗疫霉根腐病大豆品种培育提供了有效手段.小G蛋白(small GTPases)作为植物信号转导中的“分子开关”,不仅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参与调控植物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响应,同时在植物防卫反应的建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小G蛋白编码基因Rac1(Gossypium 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