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雅贿”与瓷器市场

来源 :蓝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_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器是景德镇的名片,是这个古城乃至古老中国一个充满了文化想象力的符号。
  历史上的瓷都景德镇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瓷器供给地,出类拔萃地传承和发扬了艺术陶瓷的制作水准。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声名远扬,始终主宰着瓷艺的审美标准。传统的手工技艺则奠定了它“世界瓷都”的地位。
  春节前后这段时间,因为受到严厉的反腐倡廉新政影响,冯骏的生意显得有些萧条,“风口浪尖上,大家都不敢出手。”
  冯骏是景德镇从事艺术陶瓷收藏的资深藏家。他的主要客户是官员和富商。往年,春节前后是他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到10月份以后,市场一个月比一个月热,热到过完元宵为止。”但今年的情况有些不一样了。
  “十八大”之后,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相继出台,公款吃喝得以
  遏制,以传统高档保健品和烟酒为主的礼品市场明显回落。冯骏原以为因传统高档烟酒受限而溢出的需求会转移到艺术陶瓷
  市场上来,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有些乐观了。
  虽然整个市场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像李纯林这样真正大的藏家受到的影响还是不大。在过去的10年,他们亲历了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的疯狂增长。而支撑起这个兴旺市场的是转型期中国庞大的官场经济。
  冯骏和李纯林们希望风头赶紧过去,他们几乎很难相信,会因为新政的影响这个市场就此萧条。
  这个市场真实存在
  这样一个市场是真实存在的。例如,儿子要当兵,送一个瓷器给首长很顺理成章;一家企业的项目卡在某个领导的手里,这时候,老板也许就需要送个百八十万的瓶子过去。
  冯骏说,工作升迁、求人办事,都有需求。“你总得送一个体现价值的礼物以示尊重。送现金领导不一定敢要,但送个100万甚至1000万的瓷器,领导收了也不容易犯错误。它只是在特定市场环境下卖到了100万或1000万,但按正常的生产成本或价格则远低于此。”
  瓷器因为没有明确的定价标准,一旦东窗事发,价格的模糊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搪塞理由。
  曾有纪委的办案人员就某位官员受贿的瓷器专门到景德镇找作者本人核实。根据这位大师的市场行情,那位官员收受的瓷器价格已经飙升到了500万元。但那位大师回复纪委说,这瓷器也就值5000元吧。之后,只能不了了之,事实也无法求证。
  “收瓷器很安全,而且大师作品的价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小‘大师’到大‘大师’,升值空间很大。”瓷器价值的不确定性在权钱交易的灰色空间中被充分利用了。
  这种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礼尚往来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也使得瓷器成为了“雅贿”媒介。它价格模糊、隐蔽安全,同时又附庸风雅,因而广受灰色礼品市场的欢迎。
  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市场就这样慢慢壮大。根据景德镇的官方统计,2010年景德镇市艺术陶瓷年产值达到50.9亿元,2011年达63.75亿元。
  赵树新在景德镇经营一家官窑。
  一位来自西北的客户向他定制了几套茶具;9个小杯、1个茶壶。“画都没有,就是白胎,一550万元。仍用老工、老料,整一套的工艺和用料在市场上已经很罕见,纯手工制作,已经做了一年多,才做了一半,成功率很低,成本很高。”
  历代官窑本来就很贵,从生意角度没法规模化经营。赵树新说,他做官窑主要是为了交朋友,交那种“跟钱过不去”的朋友。一般有人来找他做官窑,他都会劝说,你跟钱过不去啊?“但有些人就是跟钱过不去。送领导的、买官窑的居多。”
  这是中国式的消费,与其他高端艺术品类似,正常渠道根本无法消化景德镇庞大的高端艺术陶瓷产量,虽然私人收藏这些年渐渐兴起,但官场里的生意仍然是这部分市场消费的主流。不同级别的官员分别对应着一个与之官衔要害程度相匹配的送礼价位。
  高端艺术陶瓷的送礼人多是这十几年富起来的商人,他们的业务往往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房地产商、承包工程和争取项目的老板们。这些人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居多。
  当地的另一位藏家李纯林告诉记者,曾有一个开发商一次性买了一个亿的瓷器。来找李纯林的买家有很多也是房地产开发商。“这些人需要银行的贷款,也需要与政府打交道,他们往往是瓷器最大的需求者。”
  也有房地产商或类似的大富豪转型做瓷器收藏,当然,这多带有玩票性质。他们会以瓷器为媒介,建立一个官商密切互动的高级社交平台,转而又为主业建立更加牢固和广泛的官商关系。
  冯骏将来找他的人总结分类为这么两种:手里有权的和口袋里有钱的,一个是买家,一个是付钱的人。“大部分情况下,官员带着买单的人一起来,而买单的人一般是企业老板。”领导带着随从,若看上某个瓷器便会询问价格。“我经历了这么多,学都学会了,赶紧报个价给他,如果他说,这个不错。也不现场买,第二天,那个买单的会回来找我想办法搞定。”
  外省的官员则会通过本地的官员朋友介绍给当地的大师和藏家们。
  接受采访的大师和藏家们告诉记者,他们常常接待数百公里以外的某干部学院的学员,这些学员正在接受教育,但一转身,其中一部分人又出现在了景德镇藏家们的藏馆里或大师们的工作室中。
  冯骏说,那些从他手里买了东西的官员都很感谢他,因为那些东西后来可不只是涨了一点点而已。“8年前,广东省一位官员从我手里买了一块瓷板,当时的价格是13万,现在238万都不止。买对了人的作品,就跟中签一样,一直往上飙,涨得比房价还要快得多。”
  不少官员会拿一些别人送来的瓷器,请相熟且值得信任的行家帮忙鉴定。行家们发现,不少真正的好东西在官员手中,“尤其是热门领导手中。”而帮忙转手兑现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冯骏说:“一般会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给我,这些东西放在他们手里也没用,还不如变现。”但急于出手卖掉的毕竟是少数。李纯林分析:“一方面,知道卖不了预期的高价;另一方面,事情总会败露出去的,怕传出去人家说这个人全卖掉了。”   官员是大师们的上帝
  经常会有官员找冯骏、李纯林这样的藏家,打听某位大师作品的价格。官员也喜欢借藏家的眼光帮他们推荐一些好东西。
  李纯林告诉记者,现在送给领导的东西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讲名气,大师名气越大越好;第二,讲价格,价格越高越好。“因为领导们之间也爱比较,自己拥有哪位大师的作品。”
  事实上,没有一定的鉴赏水准,一般人很难判断一件瓷器的价值,因此,大师效应成为简单迅速的衡量标准,大师的名气而非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成为了市场的定价标准。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职称成为了瓷器价格的放大器。这也使得景德镇的艺术家对评职称趋之若鹜。
  大师们很乐意与官员们交往。他们甚至会想尽办法吸引官员到来,因为这些人会带来买单的人。
  景德镇瓷器的兴旺与庞大的官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微妙。“没有官场生意,怎么养得起这么多大师?某种程度上,盛世的大师们就是由整个官场里的生意滋养起来的。”一位河南籍的省级大师向记者坦言。
  如果说顾客是上帝,那么,官员群体便是大师们的上帝。大师们很喜欢说,哪位大领导或大领导的老婆喜欢他们的作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高级别官员,尤其是处于塔尖上的那部分官员的兴趣喜好,对该区域的官场兴趣喜好风潮,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官衔从低往高,纷纷效仿跟随,以求跟上级领导产生共同的话题,甚至“情感上的亲近”。
  如果哪一件作品能获得某位高级别领导的中意,那么这位大师的其他作品很快也会水涨船高。
  上述河南籍大师的作品正是被景德镇的某位局长看中之后才开始走俏的。“刚开始来景德镇那几年确实很难,局长来了之后好多了。”
  官员们因此往往能以低于市场价位很多的价格拿到大师的作品,半卖半送已经是常态。
  稍上档次的藏家或大师的宴客厅,墙壁上悬挂满了与高级别领导或政要的合影或留影。李纯林的宴客厅也不例外,挂满了从江西省内的高级别官员到国家部委的高级别官员的留影,或与他的合影。他乐于逐一向客人介绍来访过的贵客。
  李纯林手里有一个本子,详细记录了哪个领导喜欢什么样的东西,他因此很清楚领导们的喜好,领导们也喜欢找他。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一些所谓大师到了一个地方就想办法将他的瓷器送到什么地方去,送过去了以后,就说某个领导喜欢他的东西,或哪个部门放了他的东西。”李纯林承认,那确实会有很好的广告效应。
  李纯林也曾经因此获利。某部委的新办公大楼落成,地方各省厅都赠送礼物以示祝贺。江西省厅从李纯林这里订了一个瓶子送去北京,摆在新大楼里。结果不到一个月,一个与该部委有项目往来的商人便找过来向他订了20件瓷器送给领导,总价100万。
  景德镇的官员不只是热衷于瓷器收藏,许多官员还热衷于瓷器的创作。江西省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他的另一个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中国陶瓷工艺大师。2010年,时任景德镇主要领导的他被评为中国陶瓷工艺大师,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
  业内人士公开质疑其评选大师“程序不合法”。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江西省报送北京的35人名单中,并没有这位官员。但最后在公布的名单中,他的名字赫然在列。业内大多数人对他业务能力的评价是:能画一点东西,但算不上名副其实。他虽被评上了国家级大师,藏家们却很少收藏他的作品。
  不过,这并不影响当地商人对他的作品趋之若鹜。在上海举办的一次瓷博会上,这位官员的作品成了景德镇大师里面卖得最好的,“其他人的都卖不动,就他的被一抢而空”。
  事实上,景德镇对瓷器热衷的官员还有很多。
  在景德镇一位国家级著名大师开办的艺术培训班上,经常能见到当地官员的身影。陈翔是培训班的学员,每周六都会去参加培训,他的同学中,不乏政府等各级别的官员。“大多数是为退休做准备。”
  李纯林说:“人们其实并不反对官员有情操、有爱好,更不是反对官员发展职务之外的才华,人们反对的只是可能发生的权钱交易,基于官员的特殊身份,很难分辨你卖的是作品还是权力。”
  李纯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地一位在任官员画了瓷瓶,送到藏家的卖场去卖,标价6万。隔天,他带一个求他办事的人一起去看那件瓷瓶说,“这个瓷瓶真好”。求他办事的人不动声色地赶紧买下送给他,瓷瓶于是回到了他家里。再隔天,他又把那个瓶子放到卖场去卖……
  说完,李纯林特别又强调了一下,“这是真事”。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其他文献
一个日记本上记载的是杀人计划,将猎杀名单、作案时间、逃跑路线、出境方式等都作出了详细的标注。就在警方全力追踪这个日记本的主人时,这个危险人物却遭遇车祸客死异乡。此案告破后,令人大出意料,杀人凶手竟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中年男子,而他杀人的动机,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和亲人。  诡异的交通事故  2012年4月23日,位于山西大同市新建南路的一家宾馆发生了一件怪事,住在506房间的房客既未续费,也没办理退
期刊
早上10点,金星已經坐在办公室,一身黑衣,头发盘起,前额没有一丝碎发。正值假期,她把三个孩子都带来工作室。孩子们正处于最活跃的年龄,不断地在屋里相互追逐打闹。年幼不知手脚轻重,在采访过程中,被弄疼的那个总冲到办公室向妈妈告状。这时,金星就拔高嗓门对其他两个孩子说:“都去做作业,看书。你们闹来闹去,太不像话了啊!”她说,三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宝,但规矩也要做好。“谁做错了事,屁股就要挨打。”  舞蹈里有
期刊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内参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狠刹浪费之风。随后,在全国两会上,各地各界代表纷纷热议浪费问题,并提交议案,建议中央惩治“舌尖上的浪费”和“车轮上的腐败”。与此同时,民间也掀起了反对浪费倡导节约的各种活动,如“光盘行动”等。一时间,“奢侈浪费”成为众矢之的,人们逐渐形成共识——实现“中国梦”,就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奢侈浪
期刊
江苏的林菲在丈夫病逝后与离异的陈一凡相识,但在同居9年后又分手。陈一凡对他们的同居事实全盘否认,只承认他们之间是恋爱关系,而不肯分给她一分钱同居期间共同挣得的财产。没有领结婚证,就只能吃这个哑巴亏吗?林菲通过大量证人证物向法院证明了双方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事实,终于打赢了这场同居财产保卫战。近日,法院终审判决林菲可以分得陈一凡的一半财产。  同居九年挣下百万财产  1998年,时年28岁的林菲经历
期刊
编辑同志:  两个月前,我将自己的汽车交由一家汽车服务中心修理。修好后,在未通知我提车也没有经我许可的情况下,服务中心负责人即擅自驾车去参加宴会。途中,因车速过快,加之遏行人避让不及,汽车撞上路旁大树,造成严重损坏。就6万余元的修理费用,我曾要求中心赔偿,但服务中心以我已经向保险公司投保车辆损失险为由,要求我找保险公司理赔。而保险公司则认为事故发生在维修期问,其不应承担任何责任,应当由服务中心赔偿
期刊
2013年1月15日晚,央视新闻频道发布消息说,“我军陆军集团军番号从今起解密。”至此,从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经过63年,中国新闻媒体终于不必再用“某军”、“某集团军”这类模糊用语,而是可以直呼人民解放军一级陆军部队番号。这表明中国在增强军事透明度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1月20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军事史专家徐焰,畅谈人民解放军的历史。  为什么此时公开番号?  记者(以下
期刊
2012年10月28日,一个年方22岁稚气未脱的董事长坐在演讲台上,对着数百名前来取经的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教师介绍自己的成就:“我的3D眼镜公司已经有了全球500强合作伙伴,今年的销售额预计5000万,分公司已经开到了温州和深圳等地……”在场的一个个教师双眼聚焦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灼热的目光里写满赞叹与神奇。这个正在演讲的年轻人在校三年创业成为千万富翁,谁会想到他曾是个“挂科王”。  贫寒学子,为创
期刊
离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它就会在众多的话题中脱颖而出。  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婚龄在5年内的离婚案件中,“80后”人群的离婚案件占55.2%;“70后”人群的离婚案件占32.8%;“60后”人群的离婚案件仅占7.2%。  4年结了7次婚  4年,6本离婚证、7本结婚证……现实中,竟然有这样的婚姻。  董先生和张女士是河北人,都刚满30岁,典型的“80后”。两人是在大学里认识的,感情一
期刊
十年,沧海桑田。2003年的那个春天,我们是否已经忘却?数据显示,2003年广东省有1512人感染了SARS。  “毒王”的帽子压了黄杏初十年,他也躲了十年,他透过家人说“要过安静的日子”。从离奇感染“非典”,到一度“失踪”,后来在各方的呼吁下站出来说话并捐献了血清,但接下来又再度“隐身”。转眼十年,中国首例报告的“非典”患者、河源厨师黄杏初,他的身影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  记者近日去河源寻访
期刊
一起交通事故,带走了一个年轻父亲的生命。围绕35万元赔偿金的分割,一家人没有分歧,但对于划归到孩子名下的“教育基金”的保管权,媳妇与婆婆间却起了风波。婆媳谁也不怀疑对方的爱心,却都想掌控孩子的成长,一起因爱心引发的亲情官司由此上演。  没爸的孩子依然是个“宝”  2009年国庆节,湘西南某县的王成波与同学刘东艳相拥着步入洞房。婚后第二年,儿子豆豆呱呱坠地,给全家老少带来了无比的欢乐。豆豆就是这个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