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与技术实践共生的技术伦理反思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技术与社会伦理尖锐对立冲突的外部表现,遮掩了人与技术的内在本质统一.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人在技术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明.技术伦理规范不能寄望于科学推理或者先验假定,技术伦理批判只能立足于人与技术共生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于新的技术发明、应用应持一种审慎态度,在技术与社会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给新技术的伦理评价留有更为充裕的时间、空间省思.技术伦理研究不但要坚守“伦理信念”,也要打开“技术黑箱”.伦理学者要与技术专家交流合作,促进技术伦理研究“外在进路”与“内在进路”的协调共进.
其他文献
普通商品金融化形成的基本背景是社会资本充裕与金融市场不发达之间存在矛盾,资金所有者由金融市场转向商品市场进行投机或者投资。归纳来看,商品金融化的总体形成逻辑是:流通领域中流通成本的规模效应特性使得流通环节资本集聚,经销商议价权力增加,商品价格升高,形成了商品金融化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商品的文化价值等难以准确定价的价值越多,该商品就越具有金融化的潜力,而不发达的金融市场中民间富余资金可以助推这一潜力的实现;投资该类商品套期保值和抵御通货膨胀的资产配置需求和商品价格上涨预期所引发的投资和投机需求共同推动了普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新媒体研究已生产和集聚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就其研究路径而言,这些学术成果大体可分为描述性、解释性和批判性等三类,其在各自的研究实践中表现出不同的应用状况、功能作用及未来走向.作为新媒体研究的基础,描述性进路的应用普遍广泛,但需提升学理性;作为新媒体研究的深化,解释性进路的应用日益凸显,但仍需加强学术规范性;作为新媒体研究的升华,批判性进路的应用相对匮乏,因而亟须增进学术建构力.随着研究的深入,以上三种路径日趋呈现融合之势.探讨中国新媒体研究路径的目的不仅在于总结研究经验,更在于为未来
在网络平台犯罪中,主体的犯意往往是司法证明的难题,而通过算法去进行证明则是可行路径.算法是一种特定化的行为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为人的意志.算法鉴定可以通过"白盒"等功能评价方法对行为人的意志进行判断.算法推定则是依据算法所包含的时间、范围、主体、数据、事件等特定技术规则与行为人意志的伴生关系或常态联系而设立的司法证明规则.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鉴往知来,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告别传统社会的一场最伟大变革.它不仅实现了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生产力跃迁、现代经济的累积性增长,而且实现了思想革命、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
柯亨将自我所有权视为极端自由主义者的隐秘基础并加以批判,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诺奇克正义思想的理解和研究.柯亨将自我所有权界定为诺奇克正义思想的基础,既无文本支持,也不符合其思想解释的整体框架.诺奇克在对边界约束的阐释中,生活的意义为权利提供了基本的道德理由;而在持有正义的建构中,资格则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资格既可以解释自然天赋的问题,同样也可以解释身体和能力的问题.诺奇克用资格代替了应得,也代替了自我所有权,因此资格才是诺奇克正义理论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创造了完备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机制.该话语创新机制是政治逻辑同话语逻辑相结合的产物,既呼应了价值旨归、具象表征、权力主导以及利益关照的政治逻辑,又回应了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传播和话语反馈的话语逻辑.政治逻辑与话语逻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机制系统的四个子机制:追踪宏观时代性变革和微观话语实践条件变化而形成的追踪机制;致力于元素话语、阐释话语、日常话语生产的生产机制;通过话语教育、话语宣传、话语转化而促使话语契合并融入社会生活的社会化机制;依据话语创新过程中的实践效果
什么是整体及其部分,不仅是形而上学的难题也是当代整体论的基础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整体与部分是描述事物存在的普遍范畴,而不同题材的整体论在形式上可呈现为整体与部分及其关系的不同界定.形式分析表明,整体与部分的词项界定依赖于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而相互关系又为整体与部分的维度所决定.整体与部分的一般概念基础需要在构成维度下得以奠定,但必须面对"组合难题"的挑战.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劫掠文物返还问题的独特性和常规纠纷解决机制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局限性,欧洲国家探索出极具特色的"返还委员会"制度,其兼顾独立性与多元主体参与的法律形式、极具问题针对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社会效果,有效地促进了纳粹劫掠文物返还其所有权人,对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广泛意义上的战争劫掠文物返还也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应借鉴欧洲国家的"返还委员会"机制与经验,制定有关日掠文物追索与返还的特别法律规范,设立职能多元的专门机构,为追索日掠文物提供必要的法制基础和行动依据.
荷兰学派的道德物化理论旨在将价值嵌入物的设计中,进而通过物的流行来实现道德教化与传播.道德物化的批评者认为该理论会导致三个问题:第一,一旦道德通过物来实现,人的道德主体地位将受到根本挑战,其尊严将受到侵犯;第二,如果人的道德抉择完全外包给物,人的行为将自然地符合却非出自义务的要求,道德将被取消;第三,道德物化给予工程师过度赋权,终会引发技治主义担忧.这三个挑战实际上是因为不能充分理解道德物化的理论情境所致.荷兰学派的道德物化观点有其特别的理论情境,只有在哲学史中理解这一情境才能充分把握它的内涵.
理由与价值是当代元伦理学规范性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关于两者何为优先的"游叙弗伦难题"一直是不同理论立场争论的焦点.尽管对理由概念的重视和发挥,使得研究道德规范性的理论逻辑进一步从"类法"道德的规范性权威逻辑转变为"实践"道德的规范性理由逻辑,道德判断不再来自道德权威的判决,而是来自实践主体的道德理由,但这个转型仍需面对规范性来源的伦理分歧问题.实际上,这反映了当代元伦理学所面临的困境,即悬空的理论预设与实践的不彻底性.因此,对于"游叙弗伦难题"的破解有必要引入实践哲学的理论资源,尤其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